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4-3-26 19:44 编辑
加碑岩情怀
张弘
我喜爱加碑岩,因为那里曾留下了我们皋尔山青年创业队知青奋斗的足迹。
8月21日,为纪念下乡40周年,75届知青邀请各届知青一同回绥中加碑岩,再上皋尔山,重温知青梦。
本文作者张弘
短短的两天,令我感慨万千,流连忘返。我们乘坐史大哥的车,一路上伴着悠扬悦耳的萨克斯小曲,行进在加碑岩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每一道蜿蜒处,都会有惊喜扑面而来,让我心醉。群峰峻岭拔地而起,千姿百态:有的高耸入云,有的逶迤伸展,有的像腾飞的巨龙,有的像卧倒时的老牛,有的像两个老两口在悄悄私语……。山上的迎客松,可与黄山松媲美。远处的山峦连绵不断,天门山、大闸口……,一座挨着一座。让我忍不住由衷赞叹:“这里真美!”
]
盘山的柏油公路刚刚修好,有的地方还可见到村民们正在修建道路两侧的排水渠。当年下乡时流传的“一进加碑岩,就得一双鞋,过了大岭沟,步步踩石头。”的情景再也见不到了。
加碑岩乡是辽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位于辽宁省绥中县的西北部,是一个非常古朴的村落。加碑岩这个“岩”字,在当地读:nie。
刚下乡时,听老知青讲:山区里很闭塞,老乡们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1968年第一批知青到这里来时,乡亲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茅草去喂汽车,还问知青:“它咋不吃呀?” 知青回答说:“汽车是喝汽油的”。 老乡又问:“那这么远,你们是怎么来的?”知青答道:“我们是坐火车来的”。 “火车在铁道上趴着跑。”知青调皮地回答, 老乡认真地说:“那站起来跑,不是跑的更快吗?”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山区里土地瘠薄,“盆儿一块,碗一块,草帽低下扣一块。” “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十几户,少则一两家,家家几眼井,每眼干巴巴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风化的火山岩,致使这里长期缺水,雨季一过,河沟就干枯。遇上干旱,人畜饮水要靠乡政府出资雇车拉,然后按人口分配着吃。
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加碑岩乡党委和政府带领全乡干部群众战严寒,斗风雪,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轮锤打眼,开山放炮,共建成储水窖67座,自流引水工程35处,动用劳动积累工6.8万个,动用土石方620万立方米,总投资达870万元(网上资料记载)。
如今,山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已经成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资源,他们办起了画家村,吸引了很多画家来到这里写生。加碑岩乡村民已开始摆脱贫穷,走上了富裕之路。
加碑岩风光
走进皋尔山庄,乡亲们还是那样质朴。他们那熟悉的身影,那浓浓的亲切早已刻在了我的骨子中,渗入了我的血液里。不论我走多远,不论我做什么,皋尔山始终是不变的记忆 ,不渝的牵挂。她那宽阔的臂膀,像母亲的怀抱,让人依恋,让人依靠,让人踏实。
加碑岩的山有雄壮的风采,也有朴素的品格。静默坦然的性情,不近功利,不加雕饰,于人启迪,发人深省。眼前的皋尔山,粗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世俗的烦恼,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仿佛世外桃园,一切都是那么惬意。
]
皋尔山
加碑岩的风光,是我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无论春夏秋冬,冰霜雨雪,它依然保持着葱茏的色彩,焕发着生命的气息。皋尔山历经数千年风霜,饱经忧患与沧桑,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替,始终不渝地屹立在天地之间,屹立在我们的身旁。
]
加碑岩风光
我爱加碑岩的淳朴民风,爱这里的自然风光,尤其依恋加碑岩秀丽的山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