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018|回复: 13

【捶边鼓 书山有路6】常德读师专(2)同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 06: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我从1972年初当民办教师直至2012年春退休,始终是个敲边鼓的角色,但我却敲得少,捶得多。所以我给回忆录赐名《捶边鼓》。
     链接·阅读《捶边鼓  书山有路》




常德读师专(2)同窗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湖南省统考人数632312人,录取人数11750人,录取率1.86%,常德市录取人数2730 人。  我们常德师专中文17班69名同学,在临澧县陈二乡平顶山岗、常德市西郊白马湖畔,共同度过了三年最纯洁、最充实的寒窗时光,留下了诸多幸福美好记忆。
      
同窗恰好一千天

      春季开学,冬季毕业,共3个学年6个学期。从1978年3月15日入校,到1980年12月10日接到工作分配通知单,恰好是1000天。
       根据学习委员周尚义同学的日记,六个学期时间概况是这样的:第一学期:1978年3月15日,同学们(不含扩招8名同学)从四面八方乘车来到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临澧县陈二公社的平顶山分校。3月17日班上集体学习,3月18日上午开学典礼,听徐校长的报告。我是扩招生,3月25日接到通知,3月28日到。7月23日放暑假。暑假不足一个月。第二学期于8月19日在分校开学。10月8日告别乘大巴来到常德师专总校。1979年1月23日(腊月二十五)放寒假。寒假仅20天。第三学期于2月12日(正月十六)开学,2月15日上课。7月25放暑假。暑假不足一个月。第四学期于8月21日开学,1980年2月5日(腊月十九)放寒假。寒假21天。第五学期于1980年2月26日(正月十一)开学, 7月12日结束本期课程。第六学期从7月15日开始,8月4日开始教学练兵,8月7日照毕业合影,8月8日教学试讲、听课、评课,8月12日起填写毕业生登记表、自我鉴定、评比。8月16离开学校,回家休息,准备实习。暑假28天。9月14日分别在桃源、汉寿、临澧等教学实习点实习,10月25日结束,10月26日离开实习点,回家等待分配。12月8至10日,陆续分别接到毕业分配通知。

大班:六十九名同学
      69名同学来自常德地区8县2市。其中女同学18名,中共党员16名。最小的于汉卿同学16岁,最大的叶培昌同学30岁。政策规定77级有突出贡献的可超过25岁,从78级开始连续三年不受年龄和婚姻限制。
      同学们来校前大多是农村回乡青年和下放知青,其中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民办教师、退役军人。也不乏国家干部、国企职工、公办教师、专业文艺工作者、还有县广播员。入校前,大多辍过学,初中肄业,靠实践积累和突击复习,都考出了不菲的成绩,其中不少同学还上了本科和重点大学分数线,因为恢复高考第一次招生,录取经验不足,程序不够规范,而被录取到常德师专。周尚义同学就是常德地区的文科第一名。
      叶培昌、尹洪桂、张群喜、孟玉林4位同学是带薪学员。遗憾的有10多位同学因工龄不满5年而失去带薪资格。李哲炼、何忠冬是省柴油机厂工人。叶培昌是临澧文化馆专业作者,李咏芹是临澧县剧团演员,易亚新是石门县广播站广播员。来自常德师范周尚义、市四中教师的路湘华、慈利东岳观中学教师刘际雄和桃源县双溪口中学教师邓佳敏都是公办教师。李达轩、刘梦初、伍长庆、彭兴杭、吴忠、肖兴中、董成亮、高桂林、聂仁德、廖曙楚等10多位同学是本地中小学民办教师。我和刘万清是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本祥也是大队主要负责人。
      来自西洞庭农场的尹洪桂同学,录取的是数学专业,经农场领导出面找徐校长改的中文专业。邓佳敏同学在17班读了一段时间,被动员去到数学15班学习了几个月,又几经周折转回中文17班。
      还记得18名女同学:李哲炼、李咏芹、涂生玉、何忠东、路湘华、易亚新、陈迪萍、郭爱红、邓佳敏、张莉、陈金凤、张洁明、刘莲玉、杨亚杰、汪小红、胡琼祖、胡的清、杨年英。
      党员还记得16名:李哲练、尹洪桂、刘万清、吴忠、何忠东、王有田、徐祥雪、伍长庆、王文斌、涂生玉、胡先明、刘际雄、陈本祥、毛先金、周尚义(新)、易亚新(新)。党支部书记李哲练(第一学年王有田)、团支部书记刘万清,副书记王志宏。
      班干部记得不全了:班长第一学年李哲练、第二、三学年毛先金,副班长刘万清,学习委员周尚义,生活委员涂生玉(刘际雄),文娱委员李咏芹,体育委员王文斌,劳动委员毛先金(分校)。刚进校时,班主任覃光文老师指定王有田、周尚义和王文斌三位同学临时负责班务工作。
     王志宏任学校团委宣传部长,尹洪桂任中文科学生会主席。
      有7个小组,一、四、七组各9人,二组、三组、五组、六组各10人。只记得胡先明、何忠东、徐祥雪、伍长庆、吴忠、陈本祥等六位组长同学了。我们第二组10个同学,还记得何忠东、李达轩、张莉、庹先德、林万友、于汉卿、姚登权和我8位同学。
      入校69名同学至毕业时只有66名了。孟玉林同学是带薪工人,开学不久本人要求退学回到了常德市金属结构厂继任办公室主任,熊哲海和李一翔同学因病先后休学。
       67位同学(含李一翔)按原籍分布大致如下
       常德市(现武陵区)有李哲练、杨亚杰、张莉、路湘华、胡的青5位同学;
       常德县(现鼎城区)有尹洪桂、刘万清、邓慈常、刘梦初、张洁明、陈金凤、鲁光伟、姚登权、吴忠9位同学;
       汉寿县有王有田、徐祥雪、何忠东、成晓辉4位同学;
       桃源县有郭爱红、肖兴中、郑佳峰、邓佳敏、林万友、陈迪平、王志宏、聂仁德、董成亮、伍大忠、杨国柱11位同学;
       临澧县有周尚义、陈国华、伍长庆、王文斌、汪小红、于汉卿6位同学;
       石门县有魏饴、涂生玉、易亚新、王杰、董二中、高原6位同学;
       澧县有黄界平、李达轩、陈本祥、刘云培、彭兴杭、王焕芳、刘莲玉、丁仁平、毛先金9位同学。
       安乡县有李一翔、熊春清、张群喜、高桂林、朱业新、胡琼祖、阳俊鹏7位同学;
       津市市有叶培昌、李咏芹、徐敏、陈全大4位同学;
       慈利县(现属张家界市)有胡先明、郑昌华、刘际雄、廖曙楚、庹先德、杨年英6位同学。
      毕业时,中文17班同学派上大用场:分配本校9人,中专5人,其他同学大都分配在省、市(县)机关、高级中学。
      谁也没有料到,40多年后,中文十七班已成母校名牌。我们班先后有3名同学进了母校领导班子。从事教育、科技、新闻、文化等工作的同学,一般都具备硕士、博士学位,成了知名的教授、作家、高级讲师、高级编辑、高级记者等中坚力量。在省、市、县从政的同学,大多都走上了所属厅、处、局(科)以上领导岗位。
      但非常不幸的是,先后有吴忠、叶培昌、黄界平、徐祥雪、杨国柱、李咏芹、高桂林、朱业新8位同学因病或事故相继去世。仅59名同学健在。

师恩重于山

      我们的专业全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简称中文专业,与数学、物理专业是常德师专最早的3个专业。中文17班,顾名思义,之前中文专业已招收了16个班。开设文学、汉语、写作、教材教法和公共课。
每天上午一门课,分三节课上。下午自习。
      文学课:古代文学先后由万崧、熊莘耕、符定波老师授课;现代文学先后由吴雄甫、陈大年老师授课;外国文学由戴本坦老师授课。文学概论由覃光文老师授课。汉语课:古代汉语由胡力文老师授课,现代汉语由罗祚汉老师授课。写作课:文选与写作先后由罗名勋、刘赤符老师授课。教材教法先后由梅介夫、罗培邨老师授课,英语由盛海玲老师授课,教育学由舒先淑老师授课,逻辑学由刘茂哉老师授课。心理学是也是一位女老师授课,记不住了。政治课:中共党史由匡镜秋老师授课,哲学由费清英老师授课,政治经济学由马崇法老师授课。体育课由彭运球、杨广播等老师授课。从分校搬回总校的初期,张福初、庹登权老师也讲过几节课。

      班主任:第一学年由覃光文老师担任,第二、三学年由熊莘耕老师担任。学生专干:黄玉美、李运南(分校劳动)老师。
      学校和中文科也经常举办学术讲座。还记得省文联副主席康老师、省教学辅导站伍大希老师和复旦大学的一位教师来校举办过学术讲座。吴雄甫老师、熊莘耕老师等老师也先后开设讲座,也还记得吴老师鉴赏的是新发表的毛泽东三首诗词,熊老师讲座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学校还举办过书法讲座。

      师高弟子强。我们这个班之所以有所作为,完全得益于传道受业解惑的十多位恩师。老师们为人师表,品格高尚,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工作敬业,深刻影响了我的一生。
      熊老师是我们班第二、三学年的班主任,他家住市四中,一辆单车早去晚归。他关心学生、善解人意,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特有的感染力传授渊博知识。熊老师坐着讲课颇具学者风度。他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讲课不事夸张,不事张扬,洞烛入微,又善于辅以动作和示图,实实虚虚,相得益彰,在他慢条斯理又神采飞扬的讲述中,我们不知不觉地走进作品意境。看起来一首极其平常的小诗被他讲得精彩纷呈,魅力无穷,记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熊老师还是个性情中人,对课文中的人物感情溢于言表,如对张生不争的恼怒,对莺莺抗争的欣赏,对红娘侠义的赞许……。他讲授《孔雀东南飞》,以其湘阴话独特的声调和激动的情绪,强烈表达对女主人公兰芝的偏爱:“我们的兰芝!”“我”字拉得特长,调值特高,满脸灿烂,情不自已。当他讲到兰芝的婆婆时,则又脸色突变,语出惊人:“这个恶婆娘!”
      我非常赞赏李永芹同学在《往事如叠画面》一文中,形象地复原了熊老师第一次上课的开场情景:
      “熊老师左腋下夹着书,慢慢走进教室来。值日生喊:“起立!”同学们习惯地欠欠屁股就立马坐下来,但熊老师那声“请坐下”却迟迟没有出口,大家只好重新站起立。他慢悠悠地转动脑袋,从教室左边看到教室右边,然后慢悠悠地抬起右胳膊,指着那些空位,用湘阴话问:“咯是哪一个啊?”有人回答是某某某,病了。熊老师又慢悠悠地指着另一个空位:“那是哪一个啊?”熊老师百密不疏,直到这一个那一个都清点完了,才优雅地鞠个躬,待大家坐下来,他才坐下来。”
      作为班主任,熊老师是开明大度的,放心放手的,他是我们班务工作的坚强后盾。2008年中文17班举办“缘聚七七”入学30年聚会,熊老师因远在深圳而没能出席,事后他以《可爱的中文十七班》为题,饱含深情地为中文17班纪念文集《缘聚七七》作序,他在给诸多同学的点评中,认为我“身材魁梧,有着一张农村干部的脸,为人公道,处事持重,说话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在班上颇有威信。”我完全接受也非常感谢班主任对班长我的肯定和激励!
      同学们都喜欢听吴雄甫老师讲现代文学课。吴老师讲课中气十足,用词生动,分析犀利,感情奔放,一口抑扬顿挫的慈利普通话,一组荡气回肠的排比句,一手浪漫夸张的板书,彰显着他鲜明的个性。“第一发号炮”、“第一声春雷”让我们至今捧腹,记忆犹新。他讲授鲁迅的《阿Q正传》《药》是相当出彩的。“吴妈也真是!都是阶级兄弟,不干就不干,又何必嚷嚷呢?”这些深刻的并具有前瞻性的批判,至今成为同学们的美谈。
      满腹经纶、风度儒雅的罗祚汉老师总是面带微笑,上课前习惯地在讲台上来回渡步,目不斜视。操着一口流利的“京腔”为我们讲授现代汉语,深入浅出,行云流水,板书又快又工整。还偶尔夹带一两句英语,古诗佳句也信手拈来。辅导我们也是满面春风,循循善诱。批改作业一丝不苟,满纸密密麻麻的红字,并逐个与同学当面进行发音矫正。全班60多名同学、60多本作业,所耗时间和精力,不言而喻。那个时代的学生,方言相当浓,拼音基础参差不齐,其语音课的教授难度,也可想而知。
      为人敦厚的覃光文老师,是我们班第一任班主任,主讲文艺理论课,他讲课虽不善表情,但简洁利索,板书规范,内涵丰富,每堂听课笔记都是一篇毫无赘言的好文章。胡力文老师不苟言笑,教学严谨,讲授古代汉语,也是深入浅出,一丝不苟。陈大年老师性格豪爽,讲授当代文学潇洒自如,激情澎湃。写作课刘赤符老师讲义写得非常好,不因方言和表情原因而影响其讲课效果。
      匡镜秋老师讲中共党史课彰显了他惊人的记忆力。费清英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课外如饥似渴

      同学们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用如饥似渴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清晨、深夜、中午休息时经常看到孜孜不倦的同学。周末,图书馆、教师座无虚席。
      学校、学科、班级经常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和经验交流活动。刚入校不久的6月初,班上就召开第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并邀请全体任课老师也参加。5天后分校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古代文学难学,班上组织经验交流会。
      学习陶渊明的诗文后参观桃花源。上写作课写通讯,同学们分别到附近响水大队、荷花大队参加春耕并采访,然后写人物通讯。作文讲评时,我的几个小标题受到罗明勋老师的赞赏,给我信心和鼓励。
       中文科和班上曾多次开展作文等竞赛活动。1978年7月13日以《新长征路上》为题首次竞赛,我意外入围获三等奖。
      经常开展演讲比赛。
      班上同学为卷烟厂的夜校免费上课。
      1979年3月16日学校召开小组长以上的学生干部会,1980年4月6日学校召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交流会,我代表中文17班毛先金介绍所谓经验。
      教学中,注重实践。
      1978年暑假,叶培昌、李一翔应邀到省《群众文艺》班组编辑部审稿。1979年暑假,周尚义、刘梦初跟随胡力文和庹登权老师到慈利印刷厂,校对胡力文老师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班上的文学习作刊物《花地》办得很好,不定期刻印。记得为纪念毛泽东诞辰86周年出了专辑,其中有我发表的几首怀念毛主席的诗。
      经常组织学生讲课。
      记得第一次讲课的是林万友同学;第三学期的6月15日,三个同学分别讲《东门行》、《陌上桑》、《妇病行》三首乐府诗,我竟然不自量力带头讲了《陌上桑》;第四学期的9月15日两个同学讲曹植的诗。学习委员周尚义同学还在班上开设《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学术讲座。
      第一次同学讲课是入学不到50天的4月21日,林万友和几个同学讲鲁迅的《药》。印象非常深。
      林万友穿一套西装走上讲台,讲《药》的第四部分,讲到乌鸦落在光秃秃的树上“哑”的一声朝天飞去,突然问道:“同学们,这乌鸦象征什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了很久,林万友摇摇头,说:“不对!乌鸦应该是象征辛亥革命!”教室里炸锅了,很多人激烈反对。
      林万友力排众议:“乌鸦站在树枝上,而树枝光秃秃的没有叶子,这不是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象征吗?”
      我佩服林万友同学丰富的联想,但我至今认为这种说法太牵强。

文体活动多彩多姿

      尽管是大专,但和中学一样必做早操,而且要求非常严格。      
      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李达轩、刘莲玉同学的长跑项目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1500米长跑测验时,男子组李达轩就是第一。 记得有这么几件事:在学校组织在常德市体育馆观看从北京来的气功大师袁氏一家表演硬气功;在常德市广场观看跳伞、摩托、射击表演。到桃源庄家桥游泳池游泳,以取得达标的测验成绩。
      文艺活动主要是看电影(有时与教学结合),看电视,开展班级文艺活动,参加学校文艺汇演。
      入校第三天晚上看电影《大浪淘沙》,几天后看《东进序曲》。记得《红楼梦》《保尔 柯察金》、《伟大的曙光》、《穆桂英大战洪州》《屈原》《小花》《追捕》《怪客》《锦上添花》《长虹号起义》《红与黑》《救救他》《朝阳沟》等几十部影片吧。《红楼梦》是在分校时,来回步行30多公里在临澧县电影院看的,还留下不少美谈。总校在操坪里自己放电影。也有同学周末或者课后上街看的。
      在常德县影剧院(北站)先后看过话剧《于无声处》、《救救他》和花鼓戏《尤二姐之死》。
      班上经常组织文娱晚会,主持人文娱委员李永芹同学。庆祝五四青年节,分校举行文娱晚会。国庆节前的文娱晚会,每个人都表演了节目。为纪念毛泽东诞辰85周年,中文科举办了诗歌朗诵会。年底全班同学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迎新年文娱晚会,诗歌朗诵《高声呼喊要把青春补回来》震撼人心。李永芹与邓慈常的二重唱(忘记歌名)、刘际雄的独唱《挑担茶叶上北京》传为美谈。
       首届晚会是在入校不到一个月的4月13日举行的。李达轩同学详细地记叙了这场晚会——
      会议室里的长条登占去了一半面积。我带去了凳子,坐在墙边,兴奋地等待着文艺晚会的开始。
      校长、老师们捧着茶缸来了。吴老师拉着他的小宝贝儿子迈进门槛。那个小家伙蹦蹦跳跳,待他爸爸坐下,立即扑到他的大腿上。数学科的同学们走进门边。班长、学习委员、军体委员立即迎上去,把他们带向预先准备好的地方。叶培昌戴着宽边玳瑁的近视眼镜,张罗着客人,俨然办喜事的老板。人们寻找着自己的朋友,选择好位置坐下来,等候联欢晚会的开始。连附近农村的小孩们也从各个村子赶来了。他们穿着单衣,有的甚至赤着上身,将衣服搭在肩膀上,站在窗子边将头从黛色的夜幕中探进来,让淡黄色的电灯光照射他们那充满稚气的小脸蛋。
      晚会开始了,李永芹走到屋子中央,开始报幕:
      “……第一个节目:舞蹈《小刀会插曲》”
      人们停止了说话,教室里嗡嗡的声音开始平息下来,斜靠在墙上的人开始端正了身子。
      在悠扬的风琴声中,四个女同学手拿着镀有花边的小瓷碟慢慢地舞蹈着,挪向屋子中央,柔和的灯光照着她们那没有任何化妆的脸上,音符从音箱里飞出来,白瓷碟儿敲着有节奏的节拍,八只手臂拨开灯光撒下的淡黄色的帷幕,游动的投影触破了脚下黄色水泥地面的完整,铜铃般的嗓子开响了。座位上的同学们看到那如柳条拂动春水的手臂,那如山涧滴水的碟声,已忘记自己还在座位上,仿佛已置身舞蹈的行列了。虽然大家手臂不能动,却不断地摇着脖子、晃动身子,不由自主地按着节拍。
      当她们演完,一齐向大家敬礼的时候,人们才热烈地鼓起掌来。
      第二个节目是男生独唱。
      “哗!”报幕员刚说话,暴风雨般的掌声猛烈地响起来。刘际雄走到了屋中央。路湘华坐在风琴边伴奏。定了一下调,刘际雄站在中间,看到上百只眼睛望着自己,很有点不自然。他不由自主地扯了扯衣角,挪了挪双脚。风琴和竹笛响起了歌曲的”过门”。他昂起头,眼光仿佛望着遥远的地方。随着悠扬、徐缓的音调,他眼光挪动着,舌头舔了舔嘴唇,突然张开大嘴:
      “得儿,……驾!”
       同学们被这一声大喝吓了一跳,教室里出现一瞬间的寂静后立即是哄堂大笑。歌声开始了,雄浑的调子压倒了哄笑,人们的注意力被他吸引过来。他时而让气流从口腔里缓缓流出,犹如在草原的马背上眺望远方,让人知道眼前是这么辽阔,绿草是这么肥美;他时而急速地颤动声带和舌头,发出明快的声音,仿佛把你带到了大部队急进的行列。喝茶的人将手放在茶壶盖子上,身子前倾,全神贯注。窗外的小娃娃张大了嘴巴,好象要把这音乐吞进去似的。
      下面是邓慈常和李永芹的男女合唱.两人呜呜呀呀地唱到抒情高潮时, 李永芹轻轻往前跨了一步,挺起胸脯,挥出手臂,邓慈常没有准备,一下子着慌了,身子不由自主地欠了欠,同学们立即大笑起来。数学科的同学还发出阵阵喝彩声。 
      接着便是诗朗诵,姚登权同学拿着大自由夹,迈着学者的步伐走上前来。同学们没有鼓掌,静静地听着。他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开始朗诵了:
      “啊,青年的朋友们!”
      大概是心中的激情难捺吧。刚开口,身子就动了起来。因为双手捧着尺多长的大自由夹,不能动,只得叉开双腿,晃动髋关节以上的身躯。他不善于用脸部的肌肉表达感情,只是身子圆周似的晃动。这样反而起了副作用。同学们立即大笑起来。数学科的人开始发问了:
      “他叫什么名字?”
      “这是他自己的作品吗?”
      教室里不安静了。他可不在乎,仍然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朗诵着。有人开始扯闲话。
      “下一个节目是什么?”
      “他的诗歌看来很长呢!”
      “带小说了吗?让我看看吧!”
      门外的孩子们从窗子边将脑袋缩回去了。性急的人开始埋怨:”他娘的,浪费我的时间了!”
      大多数人还是耐心的等待着。终于,朗诵结束了。人们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笑容。有人鼓起掌来……
      十点钟以后,晚会即将结束了。大家欢迎吴老师来一个二胡独奏。吴老师微笑着,准备起身。可他膝下的孩子却拉着他一点也不松手。王文斌来拉他,吴忠掏出小镜子来哄他,吴老师乘机站在屋子中央。他立即扑上去拍打着吴老师的身子。拉二胡根本不可能,吴老师双手握着孩子的手背,朗诵了一首诗……
    据张莉同学回忆,表演《小刀会插曲》舞蹈的,是她和李永芹、杨亚杰、胡的清四位美女同学。
    四十多年过去了,刘际雄同学用颤音和丁字步表演的《挑担茶叶上北京》至今保留着,前不久在郑昌华儿媳婚礼上又过上一把瘾。邓慈常同学声音洪亮,感情激越奔放,不仅是和李永芹合唱的最佳组合,而且自个还把《再见了妈妈》《骏马奔驰保边疆》唱得掌声雷动。

白纸收条佐证分校成果

      闲暇时,在那段历史堆里翻来覆去,翻出意外惊喜:我的一个发黄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叠发黄的收条。收条全部用“常德师专便笺”草写。细细数来,这收条竟有29张。
    最上面的那张内容:
今  收  到
中文十七班交来京豆贰百斤
单价0、002元  
               分校食堂(公章)
                1978年 6月25日


      收条落款时间最早的是6月1日,最迟的7月10日。除京豆外,还有豆角、南瓜、西红柿等。数量少的43斤,多的471斤。收购价格随行就市,6月1、2日的豆角单价0、05元,比月底高出一倍多。
      更有趣的是,这叠收条由一张明细表包着。我在表上明明白白的写着:共劳动15天,其中京豆十一次1351斤,豆角六次1338斤,西红柿三次230斤,南瓜一次185斤。
    收条已无土香,散发出难闻的霉味,勾起历历往事。
    我们在分校学习生活半年之久,劳动是学习任务之一。除收摘蔬菜外,还种有水稻、黄豆、红薯、花生和油茶等大宗作物。
    文化课是主要任务,绝对保证。劳动时间并不多,课表是每周星期二劳动一天,但因季节、天气和课程而灵活进行。劳动本身也是难得的学习。插秧、除草、收油茶等大型劳动,是运动战,全班出动,一天左右。象摘蔬菜一类劳动则是游击战了,或早晚,或课间,有时一、两个组,有时则全班。依稀记得,挑塘泥累得满身泥巴、肩膀红肿。在倾盆大雨中插红薯,人人淋成落汤鸡。国庆节后连续三天,冒着细雨在山上摘茶果。
    我们班的劳动每次都受到李运南老师的表扬。
    每次劳动先有派工,后有小结。这叠收据及明细表,只是就收摘蔬菜这个阶段性劳动,做的小结罢了。
    (注:这叠收条搬家后就没找到,原来发在新浪博客的文章中有收条图片,但也找不到了。好在电脑硬盘好保存了这些文字)
    劳动有累有乐,生发出好多有趣的故事。
    我在劳动前派工时的一句家乡方言“提桶吖,摘豆噶”引发部分同学们哄笑。
    来自常德城区的女同学胡的青因不会插秧,插秧那天下午被安排割牛草,但不知牛草种在何处,耗时一个下午却空蓝而归,老师哭笑不得,有的同学们笑弯了腰。
    最有趣味、也至今还在流传的,李达轩同学一句话,让黄界平同学从秧田里拔出泥腿,兴冲冲地去会见远道而来的爱妻的笑话故事。
    李达轩同学在日子中记载——
    1978年5月5日下午插秧。大家挽住裤脚,跳到田里,各显神通。同学们边劳动边嘻嘻哈哈地讲着各种故事。班上只有黄介平一人结了婚,大家都要他讲讲结婚的一些细节。黄介平故弄玄虚,引而不发,只说”蛮有味,蛮有味。”有些人觉得不过瘾,渐渐发展到要惩罚他一下才好。我和刘云培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由我来负责。在下午的劳动中我负责挑秧的任务,我挑了一担秧走到田边大声喊道:”介平,介平!有人找你!”
    “哪个?”
    “一个女的,二十多岁,从澧县来的。”
    “介平,快去快去!准是你老婆来了!”同学们怂恿道。
    介平将信将疑,他迟疑了一下,还是把脚从泥里抽出来,走上田坎,问道:“在哪里?”
    我告诉他地方,并目送他朝我们的宿舍走去。
    过了一会儿介平悻悻地回来了,同学们故意问道:“介平,见到老婆啦?”
    他耷拉着脑袋:“吡,没有。”
    太过瘾了。
    劳动结束了。大伙回到寝室还余兴未尽,谈得热火朝天时,突然生活委员涂生玉来到了寝室门口。我们问她什么事,她说:“黄介平同学呢?”
    介平把头从床里伸出来:“在啊。”
    “你爱人来了,我帮你去联系一下招待所吧?”
    哈哈哈哈!寝室里一阵爆笑,把涂生玉搞得莫名其妙。

分校建在平顶岗

      查找母校有关分校的史料,终于略知分校始末。分校那块神奇的土地,叫“平顶岗”。准确的说,临澧分校应该叫平顶岗分校。
       史载:分校是根据中央精神办起来的。1974年9月29日,国务院科教组、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门办校的通知。同年12月21日,国务院科教组、农林部和中共辽宁省委,联合召开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座谈会。随后,全国掀起了“学朝农,办分校”的热潮。
        1975年9月,选定临澧县陈二公社平顶岗作为分校地址。10月24日,征用熟土、开荒土、山林地、水塘共计412、6亩。11月,师生在平顶岗“学大寨”,“先治坡,后治窝”,种农作物,半农半读。搭油毛毡为临时寝室、教室、食堂等。接着是自办砖场、水泥预制件厂……师生一如建总校之初,挖土,压砖,烧砖,修建校舍。
      在创办期间,师生度过了艰苦岁月,校本部的师生,分期分批上山,边劳动,边学习。晴天劳动,雨天学习,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学校领导也轮流上山,与师生同甘共苦。
        1978年初我们入校时,已建成二栋三层砖混结构楼房三栋,通电通路,初步具备了教学、生活的基本条件。南坡下地两栋砖混房,一栋是我们的教学楼,另一栋是我们的宿舍。教学楼说是两层,也就是四间教室,我们和数学科十四班各用一间外,二层就是图书馆和老师的住房了。宿舍因为依山而建,所以一头有三层,另一头只有两层。底层的那头几间是放农具和堆谷物的仓库。我们男生住三楼,女生住二楼——实际上有一半房子就是一楼。
      教室出来顺坡向南走三五步,就是我们耕种的旱地和水田了。若是向北爬个二十来米,则是油毛毡搭成的食堂和澡堂。当时生活用水全是一台电动机从水塘里抽的。由于经常停电,抽水机便常常成了摆设,很多个天刚蒙蒙亮的早晨,我们便提了水桶奔向塘边,几十、百把人一条龙摆向食堂的蓄水池。
      接替我们上山的是中文系七八级的十八·、十九班,他们比我们不幸。1979年4月17日傍晚,分校遭受巨大的龙卷风袭击,两栋宿舍被严重破坏,财物遭严重损失,24名学生受伤。师生们撤回到总校时,似乎惊魂未定。
      分校后经修复,1979年秋,新生继续上山。1980年,因饮水来源和质量问题而撤回本校。以后分校交临澧县教育局,不久又转交市农业局,办成特种经济作物研究所。
      现在看来,龙卷风后,完全没有必要修复分校,更没有必要派新生上山。既然修复了,平顶岗也就更没必要移主了。
      在校史中,我还意外发现,在平顶岗分校之前,年仅七岁的总校就办起了太浮分校。1965年,全国推广学习江西共大半农半读经验,在临澧县太浮山办半农半读三年制大专。秋季招生200名。师生自己动手建成432平方米的平房一栋以教学,600平方米的茅棚五座以餐宿。修建简易公路3500米,开荒种菜12亩,种茶18亩。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生全部蜂拥下山,学校留一名老师和一名工友看护。1973年太浮基地移交给临澧县太浮山公社林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 06: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精品佳作,欣赏学习,衷心为您点赞!遥祝龙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 07:05: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舒中一 于 2024-4-2 07:08 编辑

        我就是响水大队人,分校就建在本队山上,那山叫做肖儿塆,当年我就在响水知青点和知青们一起劳动,遇学校放影时也去看过。校北面是一水库,叫草堰水库,我家就在水库堤下的一个队上,夏天里男女同学们都到水库里面洗澡,女同学们洗完澡后拉成一圈就换衣服。尹德立当年也在此学习过,他的小说我的大学还未写完就去马克思处报到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 07:1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舒中一 于 2024-4-2 07:14 编辑

      此学校2000年后湖南农大又相继在此办班,我在下面粟家完小任教时,还请了农大学生到校排练了庆六一的节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 07: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毛会长精美佳作,点赞雅韵,问好诗友,春祺笔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 07: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舒中一 发表于 2024-4-2 07:05
我就是响水大队人,分校就建在本队山上,那山叫做肖儿塆,当年我就在响水知青点和知青们一起劳动, ...

您家乡风水好!培养了这么多人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 07: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应运 发表于 2024-4-2 07:15
拜读毛会长精美佳作,点赞雅韵,问好诗友,春祺笔丰!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2 07: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舒中一 发表于 2024-4-2 07:10
此学校2000年后湖南农大又相继在此办班,我在下面粟家完小任教时,还请了农大学生到校排练了庆六一的 ...

2008年我们全班一辆大巴回访了分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4 08: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虽然艰辛,可回忆起来还是难忘!欣赏学习佳作,为毛会长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06: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阳呈祥 发表于 2024-4-4 08:10
那时虽然艰辛,可回忆起来还是难忘!欣赏学习佳作,为毛会长点赞!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2:01 , Processed in 0.0363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