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4-12 09:46 编辑
行万里路 ——平生旅游(52) 福州旅游(2007年5月17日) 按 《行万里路·平生旅游(7)》,已经编写了我2007年5月从广州出发,绕深圳、东莞、福州、厦门、龙岩、瑞金、南昌的一大圈旅游。本篇想补写“福州之旅”。福州重点看了两个地方,即“福州西湖”,也叫福州西湖公园,我的相册中有两张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在辛弃疾塑像前拍摄的;另一张是在西禅寺拍摄的,我每到一个地方都对寺庙道观感兴趣,但是无神论者,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学习研究。本篇《福州旅游》,补记辛弃疾游西湖“贺新郎”词的阅读,以及游西禅寺简况。
【福州西湖及福州西湖公园】 福州西湖,即长乐西湖,又称严湖,今位于福州市长乐区潭头镇岭南村,筑于南朝陈太建间(569—582年)长者严光舍田为湖。古时岭南至潭头之间皆为湖体,互通江海,湖水乃潴蓄二刘、岱西诸溪之水,今时湖体淤积较为分散皆自成一体,自岭南起地跨边兰、石马、碧岭、元岱等湖体古时皆互通西湖湖体。西湖公园系由三个小岛组成,分别由柳堤桥、飞虹桥、步云桥,北闸桥边接而成,整个公园环绕湖水而展开,沿岸修筑临水建筑,种植绿化,叠山理水,环以观景的廊子,园内长堤卧波, 垂柳夹道。爱国诗人辛弃疾曾为福建提点刑狱,在任上写了一首《贺新郎词》。
【作品原文】 翠浪吞平野⑵。挽天河谁来照影⑶,卧龙山下⑷。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⑸。待细把江山图画。千顷光中堆滟滪,似扁舟欲下瞿塘马⑹。中有句,浩难写⑺。 诗人例入西湖社⑻。记风流重来手种,绿阴成也⑼。陌上游人夸故国⑽,十里水晶台榭⑾。更复道横空清夜⑿。粉黛中洲歌妙曲⒀,问当年鱼鸟无存者。堂上燕,又长夏。 【注释】 ⑴三山:福州城内有越王山、九仙山、乌石山,故郡有三山之名。赵丞相:即赵汝愚(1140年-1196年),字子直,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人。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江西兵马都监赵善应之子。 中国南宋宰相,宗室名臣。经始:开始营建;开始经营。泛指开创事业。 ⑵翠浪吞平野:水稻长势茂盛,一片翠绿,覆盖了原野,微风吹来,前伏后起,像波浪一样。 ⑶挽天河: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天河:即银河。 ⑷卧龙山:《淳熙三山志》:“卧龙山在北关外。旧记云:‘陈宝应(?)时,此山有巨石,无故自移。’有得爱亭、笺经台。” ⑸烟雨二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未嫁:这里是形容西湖像西施没有出嫁时的美。 ⑹堆滟滪、瞿塘马:《太平寰宇记》:“滟滪堆周围二十丈,在蜀江中心瞿塘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蜀之三峡,……皆险急之所,……四月五月为尤险时。故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瞿塘不可触。’” ⑺中有二句:《朱文公大全集》卷二十九《与赵汝愚书》:“去冬见议开湖事,熹谓须先计所废田若干,所溉田若干,所用工料若干,灼见利多害少,然后为之。后来但见匆匆兴役,至今议者犹以费多利少为疑。浮说万端,虽不足听,然恐亦初计之未审也。”又别集卷六《与林择之书》:“赵帅乆不得书,湖事想已毕,自此宜且安静,勿兴功役为佳。相见亦可力劝之也。”按据二书语意,知赵氏于开浚西湖事必曾遭若干责难,词中云云,必亦指此而言。 ⑻西湖社:诗人们组织的诗社。据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九“社会”条:“文士有西湖诗社,此乃行都缙绅之士,及四方流寓儒人寄兴适情,赋咏脍炙人口,流传四方,非其他社集之比。” ⑼重来二句:据《淳熙三山志》:赵氏第一次帅闽事在淳熙九年至十二年,第二次在绍熙元年至二年。此谓赵氏再帅闽时,原先所种杉柳,已绿树成荫矣。 ⑽故国:五代时王审知受梁封为闽王,所据地即福州。后其子鏻(lín)更建国称帝,为其时十国之一。 ⑾水晶台榭:《十国春秋》:“闽王延钧于城西筑水晶宫,与其后陈金凤采莲湖中,后制《乐游曲》,宫女倚声歌之。” ⑿复道横空:《闽都记》:“西湖周围十数里,王延钧(?-935年)筑室其上,号水晶宫。时携后庭游宴,不出庄陌,乃由子城复道跨罗城而下,不数十步至其所。” ⒀粉黛:本为女子的化妆品,这里代指美女。白居易《长恨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译文】 翠绿的波浪,海水般地吞食大片平原土地。 赵相力挽天河乖乖地从卧龙山下流过, 河水晶莹像一面平平的镜子,谁来对镜照影? 西湖真美,烟雨濛笼给人以幽雅适意,晴朗的感觉更好。 西湖,好像当年西施未嫁的妙龄女郎, 等待着赵丞相把这片江山仔细地图谋描绘。 水光里有千顷大石头,像长江瞿塘峡里的滟滪堆, 像一叶扁舟顺流而下,奔向南湖。 整治西湖的种种责难,实在难以言明。
诗人们按照条例加入西湖诗社, 记住歌舞游乐的风流韵事,是因为赵丞相整治西湖, 亲手栽种柳杉树,已经长成翠绿的浓阴。 在田陌上行走的客人,夸说着闽国故事, 西湖十里闽王的水晶宫和楼台水榭! 从宫中到西湖,在空中架设了复道, 国王、后妃和宫女们整夜的来往不休, 歌唱着王后陈金凤谱制的《乐游曲》。 问问当年的鱼鸟有没有生存下来的? 现在只有燕子在堂上垒窠筑巢生儿育女, 过着漫长的夜天。 【欣赏】 这首词写于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辛弃疾时年五十三岁,在福建提点刑狱任上。 词的上片写雨中游西湖所见。起首写西湖概貌。碧波连天,翠浪翻腾,气吞平野,虽然用字不多,却写得极有气势。二三句写雨中游。杜甫《洗兵马》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此处用其前句,言雨从天降犹如有人力挽天河之水使之落入西湖,在卧龙山下形成一片明镜,而游人的影子则从“镜”中倒映出来。作者不说来游西湖,而说不知何人在卧龙山下照影,既点出了出游地点,又不粘皮带骨,可以说是空灵慰藉。以上三句,一句写湖,一句写雨,一句写游,“三山雨中游西湖”之意已全部写出,下边则围绕这一中心,渲染铺叙。“烟雨”三句化用苏轼咏杭州西湖诗意吟咏福州西湖之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此处化用苏诗,言游福州西湖在烟雨迷茫中最相宜,因为那空濛如画的景色会给游人以飘然欲仙的感受;然而晴天来游则更好,因为那会使你心情开朗,看得更真切,显得更美。但是,西湖的美又是朴素的,约略是西施未嫁,待字闺中,需要加以打扮,也就是说要使西湖更美,还需要加以开发,还有待于“细把江山图画”,从而引出以下四句词来。其中前两句写福州西湖中的孤山,言其像瞿塘峡之滟滪堆,偃卧在千顷湖光之中,扁舟过此,极为凶险。据《淳熙三山志》说,赵汝愚帅福建,曾上书请疏浚西湖旧迹,匆匆兴役,议者以费多利少为疑,作者以“中有句,浩难写”,说明是是非非,一时也说不清楚,对怀疑疏浚西湖的议论表示了谨慎的异议。这样写,既照应了“有怀丞相经始”的词题,又丰富了“待细把、江山图画。”的具体含义,表明他要继赵汝愚之后,把西湖建设的更美丽的意向,内涵深厚。 词的下片写雨中游湖所感。起句以福州西湖文人社集比作杭州文士的西湖诗社,用“例入”二字表示西湖诗社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从而写出西湖同文人的密切关系。赵汝愚两次知福州,所以二三句化用杜牧《叹花》诗意,言当他“重来”福州时,上次亲手种植的树木,如今已绿树成荫,再次表达他对丞相“经始”功业的肯定与赞许。“陌上”三句写昔日福州西湖的繁华。言远在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在此立国,在西湖中修建了“十里水晶台榭”,架起复道,“时携后庭游宴,不出庄陌,乃由子城复道跨罗城而下,不数十步至其所。”作者借陌上游人之口夸之,暗示出他对福州西湖旧日繁华的倾慕之意。结尾四句写其今昔变迁。其中前两句写福州西湖的今昔对比。“堂上燕,又长夏。”二句,承上句“鱼鸟”做进一步发挥,言只有堂上的燕子,在长夏时节,又重来此,不知它是否还能寻到昔日的故居。总之是说,今日的福州西湖,皆今非昔比。 【作者简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福州西禅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之麓,距离市中心约1.5千米,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古寺原为王霸仙人修道之地,后于唐咸通八年建成佛寺,先后易名为清禅寺、延寿寺、长庆寺,而现称“西禅寺”是因为福州旧时东西南北四郊均有禅寺,而长庆寺在西郊,所以得此名。立寺距今已有1130余年历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