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86|回复: 2

读书·《荀子·劝学》篇(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5 12: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4-15 18:30 编辑

读书·《荀子·劝学》篇(二)

荀子.jpg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

    按 我的读书笔记,一般包括“原文”、“注释”、“译文”和“赏析”。“原文”依照赵又春先生的“我读”全书分为15节,读书笔记三篇,每篇5节;注释,简注;译文,依照“我读”的理解;“赏析”,选取赵先生解读的精华观点。

【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1),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2),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无爪牙之利(3),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注释】(1)跬步(kuǐ bù):本指半步,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
    (2)驽马十驾:劣马连走十天。
    (3)杨倞注:“螾与蚓同,蚯蚓也。
【译文】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所以,人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不甘于长期默默无闻地工作,就不可能取得显赫的成绩;徘徊在歧路上的人永远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不会被任何一个君主所接受,就如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得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得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陷于困境。)《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七只小鸟它喂养。善良的君子啊,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赏析】前三句是从反面讲,说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出现,所以陈述的是三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不是充分条件命题。


【原文】昔者瓠巴鼓瑟(1),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2)。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释】(1)瓠巴(hù b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琴师。瑟,.古代弦乐器。像琴。
(2)伯牙:俞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楚国人。六马仰秣:意思是马被琴声吸引,仰头欣赏,形容乐声美妙,连马都抬起头倾听,不吃饲料。
【译文】从前,瓠巴一弹瑟,沉没在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倾听,伯牙一弹琴,他的拉车的六匹马都抬起头来,一边咀嚼着草料,一边倾听着琴声。可见声音没有小得听不见的,行动没有隐蔽得不显露的;宝玉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会长得茂盛;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就不会显得干枯无趣。只有做好事而不能坚持的吧,哪有做好事而不被人知道的呢?!

【原文】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1)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2)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3)。
【注释】(1)数:作动词。指“计数、点数”,因为清点数目总是按某个顺序逐个地“数”下去,“数”字自然有了“依次”的意思,可以直接翻译为“顺序”。
(2)义:通“仪”,向往的意思。“其仪”,是说“从学习者的向往”,亦即通过学习而成为什么人来看。
(3)赵又春认为“礼之敬文也”起最后五句,是某个读者的批语,后来被误入正文了,因为明显是蛇足。
【译文】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曰:学习的顺序,先是诵读《诗》、《书》等经典,然后才是读《礼》;学习目的,先做“士”,最终成为圣人。真诚地积累,持久不懈地努力,必然日益接近成功,但学习本身只能死而后已。所以学习的程序虽有尽头,但学习的追求却不可一刻停止。学习了,就进化为人,不学习(否则),就停留于禽兽。《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赏析】此节是从“数”和“义”两个方面讨论学习的“始终”问题。“数”是计数或点数,是“依存”即“顺序”;“义”通“仪”,即“向往”(如“心仪”),可以直接翻译为“学习目的”。


【原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乎心(1),布乎四体(2),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3),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注释】(1)箸:同“著”,通“着”。
(2)布:显示。
(3)端,指事物的苗头;蝡(rú),意思是蠕动,很慢。
【译文】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君子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必定符合礼义,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学习是从耳听进去,从嘴巴说出来,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

【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2)。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秣。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注释】(1)两句为《论语·宪问》中的话。
(2)为禽犊:养育禽犊。
【译文】《论语·宪问》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今天的人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显示给别人看。“君子之学”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之学”是拿学来的东西教训别人,显示自己高人一等,拥有傲视别人的资本。所以,没人请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轻视;请教一告诫二的叫强行灌输。轻视不对,强行灌输也不对,君子只是别人问什么就回答什么。
【赏析】前两句是《论语·宪问》中的话。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程子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朱熹《论语集注》卷七)。“为己之学” 旨在提高自己,然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以收治平之效。“为人之学”则是炫耀自己,给别人看,“终至于丧己”而无益人。朱熹说:“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于此明辨而日省之,则庶乎其不昧于所从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6 14: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堪称佳作,欣赏学习,只有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6 07: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有启发的一句话是,问什么答什么,问一答二为强灌,也是种轻视,难关人有时候关心别人的过多话语会让人反感,叨唠会让人烦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4:47 , Processed in 0.03594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