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54|回复: 2

读书·《荀子·劝学》篇(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6 18: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8-20 14:55 编辑

读书·《荀子·劝学》篇(三)

荀子·劝学.jpg
荀子劝学


【原文】学莫便乎近其人(1)。《礼》《乐》法而不说(2),《诗》《书》故而不切(3),《春秋》约而不速(4)。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5),则尊以遍矣(6),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释】(1)“便”:便捷。“其人”:值得学习的人。
(2)法而不说:“法”,法规、礼制;“不说”,没有详细解说。
(3)古而不切:“故”,历史;“不切”,不太切合当今实际。
(4)约而不速:“约”,简约,有隐晦的意思;“不速”,不容易读懂。
(5)“方”,“仿”;“习”,实践;“说”,学说。
(6)“尊”,同“撙”,裁减、节省义。
【译文】学习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是直接向值得学习的人学习。《礼》《乐》虽然是讲法规、礼制的,但未作详细解说;《诗》《书》记载的是历史,但不太切合当前的实际;《春秋》却写得太简约、隐晦,不容易读懂。若是仿效良师那样去实践关于君子的道理,那么学起来就会既简便省力,又全面周遍,将很快通晓时事。所以说学习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是直接向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原文】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1),隆礼次之(2)。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3)、顺《诗》(4)、《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5),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注释】
(1)“经”,同“径”。“好其人”与上节的“近其人”相同。
(2)“隆礼”:以礼待人。
(3)“安”,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乃、于是”。“特”,“只、仅仅”。“杂”,“混杂不纯”义。“志”,记事的书。
(4)“顺”,通“训”。
(5)《左传·襄公十四年》中记载了这个成语的故事。公元前548年,齐国国君襄公命令大夫季友用兵器舂谷物,以迫使人民屈服。
【译文】学习最便捷的途径是向值得学习的人学习,其次就是以礼待人了。如果对上不能崇师,对下又做不到不耻下问,仅仅记住一些具体的资料性的东西,会对《诗经》《尚书》等书籍训释罢了,那么即使学习一辈子也只配做一个浅陋的书生而已。要想穷究先王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那么,学习和实践礼法正是最为便当有效的途径,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理顺了一样。如果不走礼法这条路,仅仅研读《诗经》《尚书》,打个比方,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去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是根本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原文】问楛者(1),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2);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3),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4),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5),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注释】
(1)楛(kǔ):粗劣;“楛者”,粗野不合礼法。
(2)“问”:过问。
(3)“争气者”:意气用事、不讲道理。
(4)辞顺:能够听懂,并且正确应对。
(5)“色”,脸色。
【译文】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粗野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过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意气用事、不讲道理的,别与他争辩。所以,必须是遵循道义而来,才可以接待交谈;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谦恭有礼的人,就可以和他粗略地谈谈道的宗旨;他若是能够听懂、应对你的话,就可与之谈道的内容;如果是他听的认真、表现出心悦诚服、兴高采烈的神情来,就可以同他讨论道的精深义蕴。所以,不可与之交谈的人,你却主动同他交谈,那叫做急躁;可以与之交谈的人,你却不主动同他交谈,那叫做怠慢;不看对方的脸色表情就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那叫做盲目。所以,君子一定不轻视别人,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盲目地进行谈话,总是谨慎地根据对方的德才状况待人接物。《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1);伦类不通(2),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3),涂巷之人也(4),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注释】
(1)御:驾车。
(2)“类”,“法”的同义词;“不同”,与“不一”相近。
(3)“一出焉,一入焉”:不能始终一贯。
(4)“涂巷之人”:市井中的人。
【译文】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在只差半步的地方停下来了,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跖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赏析】赵又春:荀子承认桀、纣、跖(传说中的大盗)是“其善者少,不善者多”的亦即也有优点、做了好事,这真了不起。

【原文】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1),故诵数以贯之(2),思索以通之(3),为其人以处之(4),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5),群众不能移也(6),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注释】(1)不全不粹:不一贯,即学的不系统、很凌乱。“美”,完美,兼含“值得称赞、嘉奖”。
(2)诵数以贯之:“诵”,有“以婉言、隐语讽谏”的意思;“数”,“数落”,列举别人的过错要求改正。
(3)通之:“通”,疏通,含有克服、消除的意思。
(4)“为其人”:“为”,学习;“其人,”榜样、师表人物。
(5)“权利”:权势和名利。
(6)群众:人多势众。
【译文】君子知道学得不系统、凌乱就不算是完美,所以欢迎、要求别人讽谏、数落,也即提醒他学习过程中的缺点错误,保证学习目的、内容的一惯性;还要自己思索自己有无错处,以期及时克服学习中的偏差;君子还总是以“其人”的行为方式作标准来要求自己,凡是符合的就坚持,不符合的就革除,并这样持久地修养下去。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当学习达到最高最佳状态时:君子对一切事物的分辨将十分灵敏而清楚,就像眼睛只专注好看的颜色,耳朵自然地喜欢倾听好听的声音,嘴巴自然地爱吃味道好的东西一样,他的心也自然只去考虑有助天下的事情了。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势和名利不会压垮他,人多势众也不会让他屈服,天下万物中任何东西都不能动摇他。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天之为天,在于它的光明,普照万物;地之为地,在于它的广大,负载万物;所以君子最为看重的,是他的德操始终如一,坚定不移。
(全篇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16 18: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6 14: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佳作,欣赏学习,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3:34 , Processed in 0.03587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