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0|回复: 0

中共津市党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9 10: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九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在反浪费反保守思想和学习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热潮中,中共津市市委率领全市人民开展了各项工作的“大跃进”,与此同时,成立郊区人民公社、市区人民公社,全市实现人民公社化。这种急于求成、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作法,对津市以后的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第一节  “大跃进”运动
   
一、农业“大跃进”

          反右派斗争之后,中共中央认为,经济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人民群众的热情高涨,经济建设可以搞得更快一些。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批评了经济工作中的“右倾保守”,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一次关于农业生产建设的大辩论,以推动农业的迅速发展。11月13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批判右倾保守思想,号召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
         为贯彻中央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毛泽东对反冒进的批评,中共津市市委按照地委部署,运用“大鸣、大放、大字报”形式开展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批判,按中央政治局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模式,制定了《津市农业发展纲要》,同时,由市委书记直接领导,组织大规模宣传队伍,开展“大跃进”宣传,创办中共津市市委机关报《津市报》,在宣传舆论上为“大跃进”推波助澜。全市“大跃进”的气氛,在各种宣传形式的鼓动下,迅速浓厚乃至膨胀。
        1957年底,中共津市市委发动和组织广大农民日夜奋战,掀起了以兴修水利、养猪积肥、改良土壤的冬季农业生产高潮,拉开了全市大跃进序幕。经过总路线宣传鼓动,全国各地的“高指标”一路飘升,放“卫星”一个比一个大。在全国“大气候”带动下,中共津市市一届二次会议修订发展计划:1958年农村“以粮为纲”,开展“千百万斤运动”,稻谷亩产1500斤,总产430万斤,比1957年增长320%,蔬菜亩产10000斤,总产1600万斤,比1957年增长100%,生猪出栏9000头,比1957年增长100%。显然,这些指标大大超出了全市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能承受的能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为实现高产指标,中共津市市委成立支援农业生产领导小组,将支农任务划分到全市各部门,着重从六个方面抓好支农工作:一是大力开展积肥运动,确保分配积肥数量完成。二是大力生产农业生产用具,满足农村需求。三是开展农具修理业务和农具配件生产,农具农机做到随到随修。四是大力生产农药化肥。五是由市机械厂帮助开展农业技术革命。六是加强农资运输,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农具等生产资料的运输放在首位,随到随运。1959年1月,中共津市市委贯彻地委会议精神,充分肯定1958年全市农业大跃进的成绩是空前的、伟大的,是一条高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正确道路,要求市郊各农业社继续保持昂扬斗志和冲天干劲,因地制宜地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夺取1959年农业生产更大胜利,并下达了比1958年更高的农业增产指标,导致1959年大跃进的更大盲动。不切实际的指标,带来的是普遍的虚夸、浮报和工作虚假现象。为了延长劳动时间和放“卫星”,社干们强迫命令的工作作风更加盛行。1960年,中共津市市委贯彻常德地区首届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精神,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制订了更高的各项生产指标,在市郊掀起社与社、队与队、组与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竞赛热潮。开展大检查、大评比、大竞赛、大促进的群众活动,要求生产上开门红、月月红、满堂红。然而,这些脱离实际的跃进指标,到年终均成为泡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0:20 , Processed in 0.0309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