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4-20 10:34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工商卷)》连载(九十六)
第十章 澧水印记
第三节 港埠今昔
一、码头演变 津市的货运码头始于清代,至清末已有九个。因均为商业码头,故各码头的属地界址、权限范围由来明晰。虽名码头,除大码头为石砌外,多为自然河坡。津市修建码头始于清末,盛于民国,石砌码头有大码头、观音桥、新码头、勤大、水府庙、汤家巷、申昌等,以及南岸的亚细亚、美孚油码头。1949年后,港口建设加快,码头数量与日俱增。1955年,政府对全市货运码头、船只停泊进行调整,开始改用排序称呼码头,其时全市有码头11个。1960年代,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为运输方便,市属与外地驻津单位纷纷修建码头,南北两区新码头不断出现。迄至1963年,全市货运装卸码头共有31个。因板车用于装卸,市区始现斜坡码头。1974年,防洪大堤修建,航运部门藉此契机对市区码头进行了翻建,或斜坡、或变向、或拓宽,面貌焕然一新。此时大小码头有71个,北岸40个,南岸22个,窑坡渡9个,其中装卸码头44个。1980年代后,津市工业迅猛发展,企业专用码头渐次增多,除湘航、盐矿、湖桥、轧花厂等驻津企业外,本市一些中型工商企业也陆续建起物资转运码头。 1921年,六轮轮船公司成立,遂以150块光洋月租,将长郡会馆公产,位于水府庙前的长郡码头被列为轮船专用码头。因之前此码头为自然河坡,公司为便利客货上下,耗资1500块光洋,从临资口丁字湾运来麻石,从汉口运来水泥,修建石阶码头,因是轮船专用,故俗称“洋码头”或“轮船码头”,后邻近相继有多个轮船码头筑成,为与大码头有别,从观音桥至祁家巷一节又称新码头,这一称谓延续至今。 1949 年前,津市进出物资除盐、煤有一些贮存设施外,其他均为随装随卸的小宗商品,像桐油、棉花、药材、粮食等这些较大的物资,各商号老板均有自己的货仓或堆栈,即使像益正大这样远离大河的商号,也会将运用桐油的船驶到后湖进入自己的仓储。故津市港口由来无仓库、货棚等辅助设施。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流通物资骤增,这才始有两家濒澧水的专营物资存放的堆找和个趸船,1950年代后,水运日趋繁忙,船舶周转问题凸显,港11建设这才提上了程,1957年,湘航建太子庙货棚,此为津市第一家港口货棚,随后对装卸机械进打技术革新,1960年代,港口有了吊车、皮带机、平板车等装卸机械,同时开始兴建各类专业仓库,后又将进、出口物资分开,共有九个中大型仓库,1970年代后,随着盐矿、湖拖相继开工投产,各类岸吊、浮吊、栈桥一一呈现,迄至1980年代,津市港口共有仓库、货棚、堆场32座,56323平方米,堆存能力112646吨,各种装卸机械52台,港作船舶6艘,输油管线700米。 二、湘航作业区 1955年,对津市搬运工会进行分管,抽45岁以下身强力壮工人335名组成“航运作业站”,专事船舶装卸。此时的湘航驻津办事处与津市同属一个级别,为表示当地政府对驻津单位工作的支持,也体现对生产一线工人的关怀,津市市人民政府特将三洲街刚刚竣工的三栋新式砖瓦楼房拨出一栋给航运作业站,一共是45户,取名为海员大楼。翌年,航运作业站经过精简,正式命名为“湘航津市港装卸大队”。其256 名固定职工,被编为11个分队,按劳力分为甲、乙、丙三类。1959年,装卸大队更名为“湘航津市港作业区”。 港区装卸是一件异常辛苦的体力劳动,未有机械操作之前,基本上是人背肩扛。仅以粮食为例,200斤麻袋装,扣袋、下蹲、起肩,气呵成,有半点停顿都会耽误下一位,久而久之,工人两手成鹰爪形,难于伸直,长期负重导致人不能直立,背就有些弯曲,人称驼背。这种状况直到1970年代后,装卸机械化渐次普及才得以好转。津市人的“作业”与“作孽”发音近似,故老一辈的津市人在称谓湘航作业区时,常常说成作孽区,其中带有一点故意。 1990年代,津市举办歌咏比赛,作业区作为驻津单位不好不参与,因工作性质,在港职工大多分散在船上,湘航只得委托退休办“交差”,谁知演出那天,齐排排站了一台人,虽吐词不清,但唱的都是老歌,都能听得懂,什么“大跃进”时期的《带花要戴大红花》、电影《铁道卫士》中的《黑拉拉黑拉拉》等。他们统一着了海员服,虽然身材不适合,看上去有些别扭,但他们个个严肃认真,精神抖擞,按导演的安排,中间有少许的肢体动作,如唱到“天空出彩霞”时,人人双手凌空划了一道弧,因显得笨拙,惹得台下一片倒彩……与其说这是唱歌,还不如说是这些老人们在向人们倾诉他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
▲节假日抢渡(王克林/供)
轮渡 津市始设轮渡于1957年,由于南岸地方工业兴起,旧人力渡运已不适应与日俱增的客货流量需求。轮渡设观音桥渡口,由市建设科设渡务所管理,初以旧江西义渡船为趸船,以一自造95马力,150客位,木质轮船作渡轮。1959年,始用新趸船,并购置270客渡轮一艘。1964年,增小客轮两艘,因不适横渡而更换。1967年,新购改装300 位渡轮一艘,自造能载10辆板车的船一艘,同时设置板车渡口。1976年,始用两轮对渡,迄至1980年代,津市轮渡已有各类渡轮、趸船各5艘,板船一艘,运载人与自行车分别为每日3万人次、每日5千至8千辆。每天除上下班高峰期3轮渡运外,其余时间2轮渡运。21点前每趟间隔时间不超过5至10分钟,21点后30分钟一趟。但这种隔河渡水的现状还是阻滞了工业发展和人们的出行,直至1989年津市澧水大桥建成通车,轮渡时代这才宣告结束。 汽渡 津市厂矿集中于南岸,津澧进出物资因阻水必须用船提驳。南岸汽车径趋常德本为捷径,但为此不得不绕道舍近求远,故在津市设汽渡,不仅为津市,且为附近地区出行提供便利。1975年,津市交通局始向省委及交通局提出报告,后得批准乃于1978年6月开始修筑码头,渡口北为市中心新码头,南岸修建一条由码头向西南的延伸的车道,于1978年9月竣工开渡。渡口拥有钢质六车渡渡船两艘,钢质浮桥船、趸船各一只。1979年年渡量为56631车次,日平均155车次。1985 年年渡量281354车次,日平均770车次。1989年冬,澧水大桥建成通车,汽渡终止。
三、新港掠影 曾为湖南内河六大良港之一的津市,其兴起与繁荣,主要依赖经济与交通的发展,津市从明代时一般聚落发展为工商繁荣的城市,即由于其时的商品经济发展和优越的水上交通条件,尤其是后者。尽管陆运发展很大,汽车运费贵,运量小,终究不当铁路。津市的发展仍将寄希望于水运,不可一日无舟楫,这乃津市面对的现实。津市自2006年建成高新区后,即利用东濒澧水的区位优势,将窑坡渡千吨级码头放置其中,藉以恢复澧水流域物资集散中心之功能,主要为津市及周边区县的食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运输服务。一期工程现已完成,港区初具规模,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未来,津市的水运将会重新崛起。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