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0|回复: 2

于氏名人——中华脊梁于敏(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7 14: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氏名人——中华脊梁于敏(1)



0001于敏_.jpg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816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于敏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 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 范”称号。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5227日,于敏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151013日,于敏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经历
于敏,19268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 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 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
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 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考取了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任助 教。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 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 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 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 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 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 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自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 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 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当时中 国的设备更无法可比,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 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 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科技人员提 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5年,于敏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于敏带领一 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 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总结经验,带领科技人员又计算了一批模型,发现 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0月下旬,于敏开始从 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 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于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体同志作了系列的“氢弹原理设 想”的学术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兴趣,普遍认为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研究者们抓 紧时间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到很好的结果。
之后,于敏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 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 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 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 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 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之后,于敏由于身体的原因逐渐退出研究领域,卸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 转而以“顾问”的身份继续为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1961年,时年34岁的于敏,面对祖国召唤,投身到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他说:“面 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要消失,能把微薄力量 融进祖国强盛之中,便足感欣慰。”
对于敏来说,工作几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难题,他都会带领大家反复讨 论研究,谨慎选择技术途径,认真试算物理模型。有时,为得到一个准确数据,他甚至 趴在地上,绘出一条条特征线,然后马上跟大家讲解。于敏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有时因 为产生灵感,半夜起床伏案工作;领导为限制他出差在外无休止地工作,总是派一位同 事与他同住。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个数据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试验之前, 他突然发现原设计中一个数据可能有问题,但这时试验装置已下了竖井。他深知知道自 己将要承担的责任,还是立即报告上级,要求暂停试验。经过一天一夜的查找,终于弄 清这个不利因素可以为另一个抵偿因素所抵消,他才露出放心的笑容,向上级报告可以 继续试验。
成就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干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于敏0.png



于敏-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7 14: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敏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 1987年和1989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4年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 范”称号。2015年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5年2月27日,于敏获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2015年10月13日,于敏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27 14: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弹一星的功臣。点赞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17:04 , Processed in 0.0364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