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6|回复: 0

实践与成才 市工信局离退中心二轻支部 熊振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8 16: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工信离退人 于 2024-5-8 16:22 编辑

实践与成才
市工信局离退中心二轻支部 熊振华

  实践是获得经验、提升能力的平台和奠基石。只有经过缜密思考、理性判断、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摸爬滚打的人,才能锻造出超强的力量,从而构筑事业的基座。

  一、实践是智慧之源
  实践是创造的天地。要想创造,就必须投身于实践之中。到实践中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创新课题就会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实践中产生的感悟和体会,是独有和深刻的。而那些只知死读书与脱离实践的人,是很难体会和理解的。教育塑造了模式化和通用型的人,只有社会实践才能形成个体的差异,才能产生各具特色的人——以自己无可替代的独特生活阅历、入骨透髓的人生感悟、生命情怀的一路呐喊,用灵魂的血、情感的泪,创造独属于自己的辉煌。
  问题是创造的始发点,也是创新的源头。某些课题,需要观察与思考到一定广度才可以发现;灵感也只有在艰辛探索到心力交瘁时,才会偶然闪现。要善于发现问题。现实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人探索和解决过的问题,你去面对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就会有所创新。只有深入实践,才能触摸社会的脉搏和体温。通过实践的不断叠加,就会大大缩短认知的朦胧期和胶着期,从思维的困惑中走出来。
  某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已彻底丧失了倾听的功能,不懂装懂,还要摆出一副随时给他人指点迷津的架势。几乎所有的滔滔不绝,都是与现实问题隔空打拳,没有一项能击中要害。这就是一类身居高位、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人的通病。实践能提升动手能力,给个体带来的不只是聪颖睿智、还将赢得领先优势,和出类拔萃的契机。能力的提升在双手,智慧的来源在实践。在长期的实践中,必然会产生一大批能工巧匠。这对社会发展无疑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会大大缓解就业的困局。
  要有凝神定气的忍耐,必要时可以全身心投入,但不能指望孤注一掷和一劳永逸。人的成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尝尽必不可少的痛苦滋味,没有亲自动手的实践过程,那个成熟的时空是无法穿越的。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实践知识是有别于书本知识的另类知识,只有从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和灵感。从实践中获得认识和真知,并将直观而零散的感悟、升华为思想的人就是思想者。学校的教育与灌输近似于流水线,可以成批量培养出模式化通用型人才,包括教授和诠释型学者;但绝不可能培养出科学家、作家和思想家。
  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和体会,是无法从书中读出来的,也不是博导能“导”出来的——没有实践中一身臭汗的摸爬滚打、与头黑脸黑的拼搏,一切真正的人才都是无法成长起来的。知识是可以传承和复制的,一代又一代!然而实践却不能——非得亲自下场不可,没有人可以替代。书中也没有实践的位置!从经验中所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独有的和鲜活的。这种知识很难即时在教科书中得到体现,因为一切理论上的归纳都是滞后的。我们不能逃避不确定性和变化,能把握的风险就不是风险。既然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就要尽量控制它,通过战略的风险控制体系,做到对风险的预测及防范。

  二、体验是思想之母  
  世间很多东西,只有体验了才会真正领悟。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独特的。诸事万物,只要经历了,必有感悟和收获。有些道理需经波折和失败才会明白。有志者,一定会锐意向前,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构筑自己独特的优势。思想因碰撞而深邃,心灵因生活的砥砺而净化。人,往往越是身处逆境、遭受痛苦和不幸时,越能激发激情与斗志。事业有成者,几乎都经历过痛苦的历练和折磨。
  体验可以增加我们生命的分量,成为生活智慧的一部分。巧妙地运用这些体验,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特定年代必定遭遇特定的事,由此产生特定的体验,过了这个时空点,就再也无法穿越回去实地体验了。社会中的很多体验都是一次性的,不具有复现性。因此,不要因为害怕而刻意回避,而是应该当作机遇好好把握。经典是特定时空点所决定的,不具有复现性。因此,经典只能再造,而无法超越。
  由此可以推知:就精神层面和思想水平而言,现如今许多院士博导和学者,也很难超越古代的先贤和哲人。许多事情必须经历了才能明白——靠读书或听别人的教导终究是隔着一张皮。只有阅历、经验和感悟,这些来自心灵深处的喷涌,才能把你思想的起点不断垫高。每个片刻的真实融入人生的洪流后,会逐渐远逝,你甚至会怀疑它们是否真实地出现过。处于底层社会的人,生存体验毕竟不同于主流的群体,他们有着更为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悟。某些曾经让人痛不欲生的遭遇、挫折或打击,或由于价值观的调整、或由于心态的平和、或由于时间的冲刷,早已在心中轻轻地放下了。
  经历越丰富,想象就越广阔,激情就越饱满,思想就越敏锐,偶然得之的机会也就越多。在体验的同时,还应善于观察、认识和概括,捕捉事物的本质,摄取精髓,并把这一切提升为理性的结论。一个人一生总得历经几次大喜大悲的时刻,否则人生体验就会逊色不少;凡提前经历过这种体验的年轻人,其对社会的认识和生命感悟的深度,一定会超越一辈子风平浪静的老年人。
  人都有自己看不见的短板——正如自己的眼睛,是无法看见自己的头顶和后背的。悟性一部分与先天相连,后天是难以磨练出来的。悟性低的人,很难产生独特的创意,大多适合干一些事务性和重复性工作。感受是属于心灵的,享受是现实主义的。思之沉痛,感悟之极。作为自己耕耘的收获者,人们通过遭受苦难和挫折的体验而获得真知。历史是无情的,在岁月的长河中,无数创造者的名字被浓缩成了一串串数字或省略号。
  敢于承担额外的责任,才能获得额外的成功。在特定的苦难年代,有志者将生命的时光酿制成精神的佳酿,甚至打造成旷世之作。
在极端的生命体验中,能够发现一般人在通常的情况下,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如果善于开发的话,灾难对于个体来说确实是一笔财富。但是,只有极少数充满灵性头脑的人,才会将这些财富变成文字,化为思想。

  三、经验及其二重性
  经验是创新的一个潜在条件。严格地说,有经验而不受经验制约时,经验才是创新的一个条件。否则,经验就会成为阻碍创新的障碍。实践虽然能锤炼经验与能力。然而,死守过去经验的人,难免会碰大钉子。经验的弊端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的时候,它往往会成为思维的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出现。经验的局限性,常常会妨碍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不少人受制于自己的经验,在面对一种新生事物时,除了嘲笑、怀疑之外,便是无动于衷、无能为力。
  不要把过去的成功经验当作灵丹妙药,到处套用。经验只能说明过去,不能完全适用现在与未来。应注重过程性经验,而不是着眼于经验的结果,这是一种理性态度。因为从中能学到方法和思路,而不是僵化的“经验模式”。以经验判断是非、以教训决定取舍、因为害怕走错路,便沿着原来的脚印亦步亦趋,往往会摔在熟悉的路上。许多风景,经不起近距离的反复观照。它的美好,只容许人们远距离眺望,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的真谛。要生存,承受煎熬是一种必要的心理素质。弱者常常为生计所迫,做些迫不得已的事,甚至把伤残的肢体强制性抵押给了劳役。许多人庸庸碌碌、默默以终,是因为他们僵化保守、按部就班,从没有想过可以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引发深藏在心灵深处的、仅属于自己的原始创意。一旦时机成熟,这些创意就很可能成为创新的媒介。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此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预支或陶醉于尚未到来的成功。有些人永远在生命漩涡中旋转,他们只知道浏览别人的成功,却无法知道自己未成功的真正原因。只有缜密思考、理性判断所选择的道路,才是通向成功的路。理性与智性的人类,在很多时候需要把“副产品”发扬光大,因为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主角”。很多时候,成功之箭射中的往往是旁边的靶心。挫折是经验的奠基石,也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一个能力非凡的人,往往因早年的挫折和失败带来的经验和教训,而在人生的下半场取得成功。
  没有挫折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因为失去了从挫折中感受悲伤、总结教训、和不断完善自我的机会。在每个成功者的脚下,都有挫折为他们奠基。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就能从中感受到价值的存在。把路走绝是一种精神,急流勇退是一种境界。专注于脚下的路,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无论何种成就,都是对努力的回报,都是对思想的奖赏。很多道理其实很简单,知道得再多,想得再好,如果迈不出行动的第一步,那么现状永远都不会改变,更不会有超越。
  不管是岔路还是阳关道,认认真真走下去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须要分辨方向,不能一味瞎起哄、瞎折腾,瞎跟风。生活简单的人,往往目标明确,志向更坚定,从而使思绪获得延伸。个体知识结构的组成,除了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影响外,还有其自身独有的不同经历的特点,这是个体对事物认识的独特体验,是书本上难以提供的,往往是其他个体难以替代或无法企及的,也是个体产生创意的一个重要源泉。许多事情没有干好,不是道理不明,也不是招法不对,而是缺乏实干苦干的精神。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是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的。

  四、成功没有捷径
  对于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成功永远都在前方;对于害怕失败的人而言,失败常常近在咫尺。不要相信轻易的胜利。不愿做细小的事情,也就无法构筑事业成功的高塔。不断探索,艰苦拼搏。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自己都感到吃惊的成绩来。吹吹打打的红火,也许掩盖着空虚的底牌;长期的匍匐,常常是跃起前的积淀。
  不管你为自己设定了多少目标,决定你能否成功的永远是行动。只有行动,才是实现价值的转化形态。成功缘于一次偶然,失败则带有一定的必然。要想收获成功,在出发时就必须给失败预留一方心田。伟大的人,失败也是伟大的;平庸的人,胜利大多是低层次的。每个人的成功看起来是偶然的,但都是由很多必然因素促成的。
  成功首先是一种心理模式。在成功前的漫长岁月里,成功的彩旗早已在前行者的心灵深处飘扬!任何成功,首先都是思维蓝图的实现。想法不对,做法就不对,结果也就不对。成功者的匍匐,都是高高跃起前的热身;他们宁可接受深层的痛苦,也不愿享受浅薄的快乐;遗珠之憾与灵性之光在他们身上交替闪烁。
  自身特色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每个人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每个人独具的特点。模仿别人,把自己的特点丢掉,是不明智的行为。成功是一本酸甜苦辣史,要学会欣赏成功者的背影,而不是关注他们的鲜花和掌声。成功不能被预支!不要把尚未实现的成功整天挂在嘴边,那是毫无意义的。然而,某些人的心态真是好的不得了——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总是喜欢将梦想与现实、理想与成功混为一谈。
  成功对于成功者而言,只不过是顺理成章之事,完全没有狂喜的色彩。不要用华丽的包装、将成功者塑造成完美的化身。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部自己书写的辛酸史。因此,千万不要被假象或荧光屏上的光环所迷惑。成才靠奋斗。一切靠裙带关系、家庭背景或其他非正常手段标榜的成才,实质上是成才的冒牌现象。这种人表面上很风光,但其内心忐忑不安,担心假面具迟早会被揭穿。大器晚成者,谨守自己心中的一份秘密约定,总是低调做人,从不宣扬。他们注重自我生命的厚度和持续力,这就有别于少年得志的爆发力和短暂性。
  大器晚成者,一般不会比少年得志者的成果少。相反,还有可能更为丰硕、厚重和深沉。安于现状是前进的绊脚石。没有思想的人、无知的人、懒惰的人、眼光短浅胸襟褊狭,看不到事情的内在本质。成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没有捷径时,非走曲线不可。有时捷径往往就是艺术地走弯路。

  五、人才的评价
人才评价标准,应是一种科学和多角度的标准。因此,不宜采用单一刻板模式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评价,更不能以官职大小和挣钱多少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人才是分层次的:有原创人才、应用人才、一般人才等。某些天才人物的缺失,世界的面目就会改写;某些人才链条环节的断裂,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甚至是数十代人。用知识型人才标准衡量创造型人才,是人才评价标准的错位;用标准答案来考核创新人才则更为荒谬。学历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在知识区是交叉的;在创新区是分叉的,即形成非交叉区。
在封闭的地方,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一个只知埋头苦干而不谙人情世故和变通的人,不管你有多大的才干,被人赏识升迁的机会几乎为零。
  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的人,一半靠能力,一半靠交际。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不屑于搞潜规则的人,很多时候都在为他人做嫁衣,这早已屡见不鲜了。一个人有无创造性能力,是无法从年龄上判断的。少年得志与大器晚成,皆为珍才。凡是杰出人才、卓越人才,不是靠读书“读”出来的,也不是博导“导”出来的,而是从坎坎坷坷的苦难中反复磨练出来的,从而拔得头筹。
  创新人才大多是知识合成、知识杂交与混成的高手。只知循环复制陈旧知识的诠释型学者,即使著作等身,即使名列学问家前茅,也不能称之为创新人才,更不能等同于思想家。我们的思维在总体上超越了前人,但对先哲的超越却十分有限——一类学者和教授还在乐此不疲地替古人做诠释,而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真正的超越。有高峰必有深谷。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某些真正的奇才,其人生价值的体现,往往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活着时潦倒不堪,备受欺凌与歧视,而死后却身价百倍。天才是人类思想的基石与标杆,常常行走于病态与潦倒不堪之中。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奥秘。
  卓越的人才一般都具有野性思维,一生始终伴随着各种争议,甚至亲人和朋友都不理解他们,而且这种争议并未随着他们的离去而结束。真正的人才是绝不会巴结权势者的,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他们要将宝贵的思维和时间放在最具创造性的事业上,根本就不会去做那些有损他们人格尊严的事。庸才几乎都具有相似的特征,他们只知惟命是从,只希望安逸和稳妥,无力参与社会竞争,这类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在一个小圈子里面瞎折腾,人才就会被埋没,就只能造就一个个平庸之辈。一个进步与文明的社会,只有将精英与人才的聪明才智、投入到创新发明和经济建设之中,才是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这样才能真正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有的人似乎轻而易举就能提出创意,其实是经过殚精竭虑以后才想出来的。每个人都是一颗宝石,关键在于如何发光。
非凡往往出自平凡。切忌对平凡的工作报以平凡的目光,经常多想一个为什么,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启发。
创造性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合逻辑的跃进。创新人才用反叛精神、残缺的教育、甚至不完整的生命,弹奏出了完美的人生和弦。
创新拒绝重复与雷同。没有创造性劳动,即使有量的扩展,也不会带来质的突破。只有创造性人才,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需要一个人同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力、实际操作能力。而最终的创造成就,则是思维能力集大成的表现。
  有时候,怀才不遇是因为用错了专长。有的人确实有才,但用得不对,或者用得不是时候。如果你有第二专长,不妨找机会试试,说不定会为你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天才辈出的时代,也是思想自由的时代。新思想是一个富有朝气的时代不可缺少的标志。
人才总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庸人总是踩着人家的脚印走;人才总是相互仰慕,庸才总是极力贬低人才,并拼命将人才拉到庸众的轨道。别混淆运气和能力的界限——不要将能力差转换成运气不好。瞎子和傻子不是一个概念。大境界才能成就大事业。人前的潇洒是以人后的艰辛换来的。蓄养得愈久,积聚得愈深,成就愈伟大,迸发出来的光彩就愈耀眼。非凡之士必有非凡之力。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总会燎原的。位高权重并不等同于人才。高贵不代表高尚。头衔并不是人才的标签,也不是成果的替代品。





参考书目

1、 熊振华著《创新思维学》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
2、 熊振华著《愿你阳光之下无阴霾》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20
(此文载《科学家》2024年第5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14:04 , Processed in 0.0351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