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4|回复: 2

难忘知青岁月——农村生活初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1 13: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乾松 于 2024-5-11 13:52 编辑





难忘知青岁月——农村生活初体验




尚杰



时光匆匆,岁月荏苒。1974年,我和许多青年一样,初中毕业后,坚决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积极投身到上山下乡的洪流之中。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离开家乡,告别父母,奔赴农村,下乡来到锦县板石沟公社锡匠沟大队,那一年我18周岁。


 如今,岁月蹉跎,年华向晚,但知青岁月的故事,恍如昨日,往事历历在目。它已成为我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知青一代人所拥有的独特经历。


     回忆起自己近三年的知青生涯,今用文字记录下与村民、青年点同学结下的深厚情缘以及生活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将这一段刻骨铭记的往事,说给真实的自己,说给亲爱的朋友,说给年轻的后辈,说给平淡的日子……


  1974年七月,我从锦州第五中学初中毕业。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开展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群众运动,我也随即加入浩浩荡荡的下乡大军行列。按照下乡政策,是随父亲单位“食品商店”隶属于“蔬菜公司”系统到农村插队。我和我哥(同届毕业生)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让青春与时代的脉搏共同跳动,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

    李祝栋、刘士斌、高友文我们四个从小一起长大,感情很深。如今都面临下乡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再相聚。发小情和同学情,给彼此的心灵深深刻上了友谊的烙印,不时寻找儿时记忆,想念儿时味道。趁着哥几个暂时还没有分开,1974年3月24日,我们在一起照张“中学时代”合影,把美好定格在照片,把思念珍藏在心中!



image.png ​前排左起: 李祝栋 刘士斌
后排左起: 本文作者尚杰 高友文


    哥四个将照片捧在手里,不舍挂上脸上。离下乡出发的日子越来越近,都想再聚一次,便东拼西凑18元钱,来到老马路最有名的“五芳斋”饭店,在二楼包间摆一桌套餐盛宴,吃顿饯行饭为彼此送行。鸡鸭鱼肉,菜品多样,边吃边唠,互相鼓励,杯中白酒,一醉方休。喝得尽兴,唠得开心,享受一次大餐,让家乡的味道常暖心房,让思乡之情永驻心间,带着友谊奔向农村。现在想起来,当时能去“五芳斋”饱餐一顿,还真是件值得炫耀的事,大多数人月薪仅30多元的年代,18元大餐算得上奢侈消费。




​ image.png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同学们时刻听从党的召唤,随时可能各奔东西,每一次同学相聚的机会都弥足珍贵。记得中学毕业即将下乡的时候,不知是谁召集了部分小学同学在一起合影,留下了美好瞬间。翻看老照片,回忆旧时光,同桌的你,那时的我,青春岁月里都有彼此的身影。此刻,我们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开启美丽的人生,就让照片里的笑脸,成为永久凝固的画面,献给未来的回忆……


image.png
​
第二排左二为本文作者尚杰


    父亲单位食品商店为下乡知识青年举行欢送大会,会上需要青年代表发言。当时单位职工的子女都知道农村苦、条件差,不愿意下乡,也不愿发言。父亲是商店的经理,领导干部要带头送子女上山下乡,无奈之下父亲就让我代表知青在会上表态发言。“响应国家号召,时刻牢记毛主席的教导: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贪下中农的再教育,经风雨,见世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与力量。”,这是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口号。



​
] image.png

    1974年8月19日这天上午,市内欢送知青下乡的群众来了一批又一批。我们蔬菜公司系统下乡的知识青年也站在被欢送的队伍中。当时和我一起下乡的有吴忠富、赖志敏、邓宝华、刘宝安、冯小伟、关丽君、陈海霞、金桂兰、侯亚君、邸海平、宁风云。


    各零售商店派出三辆大卡车,下乡青年家长、各单位领导及下乡知识青年,分别乘着贴有标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汽车,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一路风尘,一路疲惫,终于到达目的地——锦县板石沟公社锡匠沟大队。



​ image.png

   汽车一开进村里,就受到热烈欢迎,当地村民挤满了村口。大队王文吉书记等村委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与知青带队领导一一握手,并在大队门口为插队知识青年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王书记在欢迎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介绍了村子的情况,称赞知青是一批新生的骨干力量,是建设农村的主力军,在广阔天地里扎根农村干革命,一定会大有作为!我也暗暗下决心,要以此为动力,在农村好好干,踏踏实实做事,虚心向村民学习,在劳动中出色完成任务。从此,这个插队落户的地方,成为我的第二故乡。

      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王书记向下乡知青的致欢迎词。依照会议安排,下一个应该由知青代表发言。因为事先没有准备,蔬菜公司带队领导正在犹豫不决该选谁作为知青代表发言。她环视了一下在场的下乡青年,对其他人都不了解,只有对我比较熟悉——她儿子和我是小学同学,便叫我作为知青代表发言表决心。幸好我把在食品商店欢送大会上的发言稿一直装在兜里,本想写一次有纪念意义的发言稿不容易,也许以后到青年点开会时还能用上。这时我从衣兜里把稿拿了出来,淡定地把个别句子临时更换词语,文字段落简单修改,没想到我的发言受到在场人们一致好评。


    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午饭很丰盛,大队为公司领导、家长及知识青年的到来专门杀了猪。饭后,青年家长及蔬菜公司带队领导动身返城。与领导和家长们依依不舍告别后,大队副主任李海同志带领我们一起前往青年点。


     在青年点,李海副主任亲自主持召开选举青年点点长会议。他高度评价我在欢迎大会上的发言内容,有责任,有担当。大家一致表态,选我为青年点男点长。另外为便于今后开展工作,从女知青中直接提名选出一名女点长,选举青年点点长工作顺利完成。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深知肩上担子沉重,暗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辜负大队领导和青年点同学的信任,努力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


​ image.png

   下乡一个多月后,自己慢慢熟悉适应了农村生活,每天都参加生产队劳动。有一天午饭后,得知我奶奶去世的消息,心里很难过。那时通讯落后,来农村三十多天了,也不知道家里是什么情况,特别想家。于是向大队领导请了假,打算回家看看。当时锡匠沟大队临近的班吉塔、羊草甸子长途汽车班车每天只往返一次,下午没有汽车。匆忙之下,18岁的我走20多里路到南票黄甲屯乘小火车赶回锦州,到家后才知道父亲已经赶往大连庄河农村老家料理奶奶的后事。时隔多年,听母亲讲起往事,我才得知父亲母亲挂念在农村插队的我和我哥,那段时间经常哭。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家的孩子是父母割舍不下的牵挂。


      没过多久,迎来了民兵训练。记得74年的秋天,秋收过后地里就没有多少农活。农闲时节,公社武装部都会组织各大队进行民兵训练,通常由公社集中安排到某一个大队进行封闭训练,并且自带粮食,自己做饭,集体就餐。虽然过去几十年,民兵训练的场景至今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那时各公社都有武装部,各大队都建立了民兵连,武装部有资格配备枪支,组织民兵真枪实弹打靶训练。通过训练 ,我们掌握了枪支弹药的使用方法和持抢、瞄准、射击等要领。民兵训练要求严格,既锻炼体魄也磨炼意志,是我知青生涯中一段非常珍贵的回忆。



​ image.png

     在锡匠沟最初的日子里,住的条件比较差。当时没有青年专门居住的房屋,临时住在老乡家的一个大院里,老乡腾出一个大屋和一个小屋。女生住大屋,相对条件好一点。男生住小屋,南北对面炕。后来才知道男生住的对面炕根本就不过火,每天都睡在冰凉的土炕上。冬天北风凛冽,寒气逼人,室外气温都在零下20多度,屋子里非常冷,晚上我们都戴棉帽子睡觉,冻得缩成一团。睡这样的凉炕把我害惨,不到半年时间,就得了胃肠炎。


     那时候青年点粮食限量,粮食不够吃,只好拿地瓜来补充,有时每天吃一至两顿。整个三年当中条件最艰苦、最难熬的是每年的冬天和春天。这段时间没有青菜,有点青菜也是到新年前后有点冻白菜,熬一锅白菜汤喝,清汤寡水,没有味道,也没有什么油水。天天主食吃高梁米饭或者玉米面大饼子。到了75年以后,青年点自己种菜,没菜吃的情况才稍有好转。

     生活用品更是短缺,那时家家也没有行李箱,都是拿像茶叶箱式的小木箱进行旧物改造当行李箱用,装点自己的日用品,看起来很简陋。条件好的才有一个小木箱,条件差一点的连小木箱都没有。


     青年穿的衣服都是缝缝补补。去生产队干活衣服弄坏了,破洞的、裂口的、露肩的等……回来有的自己缝补,有的找老乡帮忙,剪一剪缝一缝,补丁打补丁。真是: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没下过乡不了解下乡的苦,没种过田不知道种田的累。我们这些知青,因体验过农村生活的艰辛而更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这也应该算是因苦得甜吧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1 15:41: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12 08: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14:43 , Processed in 0.03794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