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水库,叫石公桥;这次斑竹村与石公村合并,叫石公桥村。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记载:“石公桥,州西五十里。”
其实,家乡的石公桥,连它的影子我也没见过。然而她是具象的,并以其辉煌的历史和无私的献身精神,感染着、激励着、滋养着家乡山水和父老乡亲。
依稀记得,幼时耳际经常听到“石公桥”三字。时不时的,母亲去石公桥卖掉棉纱,也带几颗姜糖;也有那么几回,我刚起床,父亲从石公桥赶集回来,还塞我一个烧饼。穿开裆裤的我,尽管对石公桥的概念十分模糊,但对香的饼、甜的糖却充满好奇,并由此神往石公桥这美妙的地方。但是,父母还没来得及带领我见识她芳容雄姿的时候,她却义无返顾地支持国家建设,献身水利,葬身水库,她的头顶已是万顷碧波,它的名字和以它命名的水库永远定格在新中国的水利史册。她聚涓涓溪流,拦滔滔洪水,灌溉滋润着万亩良田。
接下来,我们踏着她的脊背上学,跳进她的怀抱嬉水,并从她的胸脯上摇浆荡舟,在她的四肢趟着清流唱歌,爬到她的头顶赶山、砍柴、野炊。那年刚进高小,为赞美水库,提高写作能力,王老师引导我们参观了石公桥水库。管理站的同志夸夸其谈,给我们讲述了石公桥的故事。只记得我当时的作文被老师划上红波浪,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宣传栏里,但我委实记不得那些精彩的段落和语言。
抱愧的是,我爱石公桥,但我至今不能准确地记载她的来历,形象地描述她的英武。
古代桥名一般用一、两个字来表现桥的特征,或彰显其功能,或记载其故事,或表达其情感,或美化其形象。石公桥属于何类?命名“石公”,未必就是一位石姓先贤所建?电话那头八十六岁的祥哥告诉我的故事,依然是过去听老乡们多次讲述的故事:石公桥当年是一个与宜万岭、陈管垱和大堰垱齐名的热闹集镇,是南进大堰垱、澧州、常德,北去松滋、宜昌的必由之路。桥两边沿河有几十户人家,周氏饼铺、谭氏药铺、袁氏饭铺和张氏肉铺等十大铺子名扬十里。
那是座石砌单孔拱桥,只五米多宽,二十多米长。清朝初年,简易的木桥经常被洪水冲毁,交通极不方便,当时必经此道去大堰当、澧州城一带做工十个石匠瓦匠,节衣缩食,捐资筹劳,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历经半年,建成雄冠澧州西北的石桥,为纪念这十位修桥功臣,当地百姓称石桥为“拾公桥”。由于年长日久,人们按桥的特征和形状称为“石拱桥”,又渐渐地按习惯称做“石公桥”了。我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修桥补路,养的儿子象牯牛。”家乡流传的这句俗语,可能就源于这十位无名英雄的善举吧。不容置疑:他们子孙不仅兴旺发达,而且牯牛般地健壮。
此时此刻,眼前又浮现出石公桥的勃勃雄姿:它古朴雅致敦厚,雄跨涔水,通衢闹市,不管风吹雨淋,无论酷暑严冬,无怨无悔地为行人车马飞津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