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5-21 10:40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三十六)
第九章 美食寻踪
“民以食为天",班固的这句话道出了社会政治、人类生存的大道。食不果腹,焉能称治?《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可见在老子的心目中,所谓治大国与烹小鲜是没有根本差别的。黎民若有闲暇烹得小鲜,说明大国已治:若鸡黍又具,小鲜味美,则离文明不远。 所谓“井田通楚越,津市半渔商",一语道出了江南城市特点--水陆通衢,渔业和商业著称。当然,诗中的“津市”不一定是特指,但当时或之后的津市,一定已包罗其中。李群玉自称“非思鲈鱼脍,且弄五湖船”“八月还平在,鱼虾不用愁”;白居易写信给澧州刺史李建,称“泥中采菱芡,烧后拾樵苏。鼎腻愁烹鳖,盘腥厌脍鲈”。可见当时的澧州或者津市,即以湖产之美而扬名天下。 明末清初,津市是九澧物质集散中心,十三省商人聚集津市,带来了各地的饮食文化。商人闲暇之余,除了风花雪月,离不开美酒佳肴。江西人带来了藜蒿炒,四川人带来了麻辣烫,淮扬人带来了烧炖蒸,闽越人带来了生鲜甜,还有上河人的腊货、苏杭人的甜点,焉能不令谦谦君子成饕餮,寺中神佛夜跳墙?抗战时期,各省难民聚集,长达八年之久,津市餐饮业空前繁荣,各地美食小吃在津市流行,互相取长补短,逐渐融合,又形成了津市独特的风味小吃,其品种之繁杂,口味之多样,极一时之盛。 津市历史上名店名厨辈出,不胜枚举,近年来虽以牛肉烹饪闻名海内,但确实只是冰山一角。没人统计过,1949年以后,有多少津市名厨坐镇省城宾馆,有多少津市名厨曾为共和国的领导人掌勺,有多少津市名厨在中国驻世界各大使馆展示自己的厨艺,有多少津市名厨在学院神圣的讲坛上传业、授道、解惑。 湘西有《竹枝词》唱:"映山红放女儿忙,岭上挑葱菜味香。歌唱相恋凭木叶,娇音吹断路人肠。”道出了九澧民间采食野蔬的景况。津市地处洞庭湖畔,气候温暖湿润,野菜丛生,皆为佳品,藜蒿、莲藕、胡葱儿、椿天芽、地米菜、枸杞子、山菌子、地木耳、蕨菜……数不清的野菜,既装点了百姓的餐桌,更是宴席上令人欣喜的佳珍。 昔有陶弘景恋家不出,被人称为山中宰相,又有张季鹰莼鲈之思,遂作归乡之举;今有旅台、旅美同乡,集《澧水乡谈》,追忆津澧文化。古今之人,爱恋家乡,萦怀最多的是家乡的味道,可见饮食之道,是文化最直截的载体,值得一书。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