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雷光清 于 2024-5-22 10:51 编辑
《城市基因●津市文史丛书(风物卷)》连载(三十七)
第九章 美食寻踪
第一节 名店名厨
一、名店 1.刘聋子粉馆 一个地方人文荟萃,一定是得益于这个地方具备了承载它的条件。津市以饮食闻名于大江南北,那也是津市商业历史厚重、多重文化交融的外在表现。在津市,川湘口味杂糅,皖苏香鲜互佐,好吃的东西不只一类,但却以本埠“刘聋子粉馆”独树一帜。 “刘聋子粉馆”的出名与回族烹饪有莫大的关系。其开办人刘松生,汉族人,1898年生于常德,幼年时因中耳炎导致耳聋,于是刘聋子便成了他的绰号。15岁时,刘松生父母双亡,他便到常德沙河街(现民族街)帮几家宰坊看牛,打扫牛栏。那时的宰坊都是回族人开的,他们都有烹饪牛肉的诀窍和秘方。宰牛时,刘松生喜欢在旁观察,煮焖子汤时,他爱闻那股香味,老人议论牛肉优劣、放哪些佐料,他便记在心上,特殊的环境和喜问好学的精神,使他对牛肉的性能颇有了解。成年之后,刘松生便利用所掌握的烹饪牛肉技术,开始做小饮食生意。他挑一付熟食担子,早出晚归,串街走巷,专卖牛肠牛肺汤锅和米粉。 1930年,刘松生与李才三结婚,婚后在姐姐的帮助下,在常德高山巷租赁了一个小门面开起馆来,命名为“刘聋子粉馆”。馆子规模很小,一副挑担放在门口,里面仅能摆两张桌子。1931年,迁常德果行泉(现青年路)营业,规模有所扩大,生意日渐兴旺。然而,好景不长,1938年日军飞机轰炸常德,刘聋子粉馆被炸毁。次年,刘松生夫妇带着一个养女来到津市,投奔于姐夫彭思明,姐夫将坐落在夹街住家用的一个小门面让与他开店,刘松生便在里面摆上两张桌子,门前摆开一副担子,挂起“常德刘聋子牛肉米粉馆”的招牌,开始在津市营业。后生意越来越好,1943年,又租了对门的地皮,修了一幢简陋木瓦房,迁至新居营业,规模有所扩大。刘聋子虽是汉族人,但他与回族人交往甚密,从而积累了加工牛肉的经验,经他制作的牛肉米粉和牛肉钵子,具有辣、滚、香、鲜的特点,烂度适中,咸淡适宜,与其他牛肉馆比较,确实独具一色。时间一长,刘聋子粉馆不仅在津市有了名气,而且名扬九澧。 1943年冬,日军进犯津市,刘松生一家三口避难至合口,在维吾尔族朋友翦伯川家借住两个多月。次年翦伯川因房子被日军烧毁,来到津市求助于刘松生,刘感念其照顾,于是将门面、招牌和炊具租给翦伯川经营,继续用“刘聋子粉馆”招牌。1945年8月,刘松生收回店面自己经营。1949年下半年,津市解放,刘松生想观察时局,有意歇一歇,便将店子同招牌租给李旭成经营,但生意萧条,经营亏损。1950年下半年刘松生又收回自己经营,直到1958年,刘松生调往三洲街回民小吃部,刘聋子粉馆停业。1961年恢复店名,刘聋子粉馆重新开业,刘松生两老进店掌作。1963年刘松生病故,牛肉粉特色受到影响。1966年5月,生产街回民饮食店和三洲街回民小吃部合并到刘聋子粉馆。 其时,回族人认为刘聋子是汉族人,不能代表回族,且本人病故,不同意打“刘聋子”这块招牌,于是改为西河街回民饮食店。1969年元月大砍合作商店,人员下放农村或街道,西河街回民饮食店也被取消。年底恢复合作商店,改名为西河街饮食店,取消“回民”二字,经营汉族业务。1973年4月又恢复“西河街回民饮食店”的招牌,但群众仍习惯于叫它为“刘聋子粉馆”。 刘聋子粉馆的牛肉食品汤鲜味美好吃,关键在于煮牛肉的香药与众不同。刘聋子在这个问题上也往往故弄玄虚,他购买香药总是不在一个药店配齐,而是东买一样,西买一种,神乎其神,店伙求教于他,他总是笑而不答。据他的老伴回忆,原来刘聋子用的香药有20多种,究竟哪20多种,她也搞不清楚。现在人们知道的和使用的仅有13种,即:大茴、砂仁、中安、桂枝、甘草、陈皮、公丁、母丁、花椒、三奈、十景香、甘松、小茴。 刘聋子使用香药增加美味是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精工巧作却是最基本的功夫。牛肉进店不能让它沤在窝筐里,而要立即用铁钩挂上,分老、嫩、肥、瘦切块放在清水里浸泡,冬天时间稍长无妨,夏天只能泡一小时左右,清洗干净,挤出血水,反复漂洗,直至水清,然后才能放入炉锅煮熬,煮熬时先将炉锅洗净上水,把香药用纱布装好,放在底部,上面加放牛肉,不要加盖。这样在煮时,牛肉的血腥散发出去,香药的香味渗入肉中。由于清洗时不可能将纤维中的血水全部挤出,所以煮熬时汤中有血沫浮起,这时要将血沫舀出,同时根据牛肉的肥瘦加放适量的牛油以增加鲜味。牛肉煮到手指能捏烂时便捞起,摊放在盛器内,然后视其原汤分量加入二分之一的清水,再行烧开,端下炉锅,逼尽浮油,澄清汤汁,使之透彻、晶莹,再将清汤舀进另一只炉锅,作为原汤,沉底的残渣骨屑,清除干净。 一“滚”二“净”是刘聋子粉馆的又一特色,俗话说“一滚当三鲜”,刘聋子下的米粉总是烫得滚滚的,吊的汤总是烧得开开的,一碗米粉端出来热气直冒,香气扑鼻,在下粉时他特别注意碗的清洁,下粉的碗先是一洗二清,临下粉时还要专用一白晶晶的抹布抹干余水。米粉在清水里淘洗二至三次再装入筲箕里,放在沸水里烫热后,沥得干干净净的,倒入碗内不见清水,再吊原汤、盖码子、放佐料。刘聋子粉馆的原汤非常珍贵,每碗粉就那么一小瓢,刚好把粉打湿,多要不给,而粉的鲜味也就正来自这一小瓢原汤之中。 编者是1981年毕业分配到津市的,尚记得当时西河街刘聋子粉馆的状貌,那是一幢只有两间门面的店子,进深较大,靠里边是操作间,临门放几张方桌条凳供食客们用餐。那时的牛杂是两元钱一大缽,可供三五人喝酒吃饭,吃完如需再加,收一元钱,加一水瓢牛杂。如果在冬天,店外雪花纷飞,炉内炭火融融,牛肉的香气、米酒的香气、朋友的义气混合在一起,很容易就醉了。 1983年,刘聋子粉馆从旧店迁出,在人民电影院对门一座新修的商住楼中重新营业,一楼经营牛肉粉,二楼经营饭菜,但仍以牛肉粉和牛肉包子闻名。当时全市的大型会议多在人民电影院召开,为解决参会人员的中餐问题,各单位都会事先集中购买牛肉粉牌,参加会议的人,一人发一张粉牌。所以当时津市人有一句口头禅;拿到粉牌牌没?这个刘聋子粉馆的前身是回民饭店,所以店员是非常忌讳猪肉的,如果有人手里拎着刚称的猪肉进去吃粉,会被店员请出去的。现在的“刘聋子粉店”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了,不仅可以提肉进店,店里自身还经营起了汽水肉之类的猪肉菜肴。 企业改制之后,刘聋子粉馆亦灰冷灶熄,其牛肉制作工艺,流落民间。先是有贺记牛肉粉馆、黄记牛肉粉馆相继问世,之后社会青年黄震再拾刘聋子衣缽,树“刘聋子粉馆”品牌。三家联手,在传统盖码碗粉的基础上发展缽子炖粉,把津市米粉推向大江南北,闻名海内。贺记、黄记和新刘聋子粉馆是如何掌握到刘聋子牛肉米粉的制作要诀的呢,编者曾听人道说过缘由,是否属真,只作一记。 贺记粉馆创始人贺老大的父亲原为工程公司的老泥工,长年为刘聋子粉馆打灶;黄记牛肉粉创办人是回民,其父亲老黄原为宰场的老职工;而黄震先生的父亲是刘聋子粉馆的老店伙。这三人因与刘松生有长期生意和工作上的交往,遂成为朋友,经常聚在刘松生的粉馆内喝酒。酒后闲谈,大家都说老吃你刘聋子的“横”也不好,不如你也教我们两手,等我们自己弄点好吃的,也可做东回请一下你。时间一长,刘松生便多多少少教了些诀窍和药方给三位。原本是厨房手艺,只服务于家中餐饮,哪知道后来企业改制,三家子女大都买断回家,创业无门,只得架起锅灶,纷纷开办牛肉粉馆。因此,津市以这三家的牛肉,最接近老“刘聋子粉馆”的味道。 当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任何名吃名品的创立,都离不开精选原料和用心操作。格物以致知,饮食不是高科技,有继承,就会有发扬。就牛肉饮食这一类来看,在津市呈多家并举态势,米粉店除上述三家以外,近些年来又涌现出了曹记、杨记、清香等,品种除牛肉粉外,还有云露麻辣牛肉干、张老头五香牛肉干等,都各具特色,为人称道,远销他乡。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树立津市品牌,扩大津市影响,才是我们探寻饮食文化的初衷和愿望。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