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7|回复: 1

常德的历史定位---散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4 1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德的历史定位
湖南学者 于 试
这里所指“楚风”,是常德楚史风云,包括文功武治,巫骚文化。小文作一些搜括,以便提示古朗州为南中国的源头,在华夏文化史上举足轻重,不是一块頑石。
一.地理风水
常德古乃楚国大后方,所谓南楚濮地。楚国后期迁徙澧阳城就在澧北平原新安一带。当时楚国中心为郢都湖北。古曰云梦之地,以长江为界,江北为云,江南为梦。江南以洞庭湖为标志,上至西北云贵川,俗称大西北。其山脉走向,主要是黔山即武陵山脉。
春秋战国时期,楚设有黔中郡,管辖四川、贵州、湖北部分及湘西北,下至洞庭湖。黔为黑松林之黑色,贵州别称,同时,武陵山古谓黔山,山黔岭菁。此黔中郡郡名之由来。
其郡治初设辰州,后移临沅。秦灭楚后,析出洞庭郡,原黔中郡治所设置临沅(常德采菱城),洞庭郡治所设置索县(汉寿)。汉高祖二年(前205),将黔中郡老治所周边地区改为武陵郡,即今常德市。
常德又曾称为武州、武陵、沅州、朗州、鼎州、常德府。常德之名的萌生,始因此地有个古德山。《诗经-大雅》诗序中言之凿凿:“有常德以立武事。”邑人自来德性尚好。
常德市出现过沅水、澧水流域分治,合治时,澧水流域包括张家界,沅水流域包括益阳。可谓大西北门户,荆楚屯粮后方,云贵川锁钥,英雄权舆之地。“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
据有关研究,高山峡谷,溪坪粮丰,天然屏障,藏龙卧虎,人类从此繁衍。武陵山、天门山、神龙洞,出澧、沅二水,如两条龙须直接洞庭湖。龙盘之地,产鱼产稻,结网筑城起始。中国文明开端。中国之早,六、七千年前的系列遗址城头山,呼应着南方炎帝神农氏的艰苦卓绝,独一无二。炎黄大战,二者融合;蚩尤战败,化为三苗。韬光养晦,神圣所在。
常德有炎帝神农氏建都城头山,有南方楚郢都位于新安古城,有汉寿索县古城屈氏地,纵观武陵山龙头抬起,二龙出水。此乃帝王业基,风水宝地。
二.神仙人物
周朝以前的事,皆语焉不详。或人或鬼,或人神掺半。而周以后的史事,立史官记乘,多半可信。姑且以楚风为基,所涉杰出者略叙之。
神农氏炎帝。
屈原诗《远游》中多次提到神农氏炎帝:“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赤松子,神农的雨师。炎帝少女随去。“高阳貌以远兮,余将焉所程?”高阳,楚王先祖,太阳神,赤日炎炎。“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南州炎德,南楚炎帝之盛德。
先人筚路蓝缕开辟的行踪应该是,从南至北,从西到东,又从中原回到西北。
大湘西的“会同”连山(属黔中郡)遗迹之一:《连山易》,位居”三易“之首,便是南方炎帝稻作农耕文化的标签,巫傩道家文化的肇始,敬拜高阳的出处。炎帝的最大功绩,以太阳为形造八卦,以太阳为时主农耕,以太阳为神筑城池,以太阳为德炼身体。从高庙到城头山的系列城池遗址,依稀闪现了数代炎帝神农氏穿越千年时空,含辛茹苦,策划领导属下属人兴家夯城的奋斗缩影。太阳山文化、三苗文化、善德文化、巫傩文化都是他的延续和发展。所以,这里有蚩尤印迹、善卷印迹、屈原印迹。
善卷
                              善卷二字,甲骨文作如卷毛山羊、拖尾长虫,乃三苗南蛮之状。现武陵区花船庙附近(距县城南五里之永庆宫)有善卷古墓。山下沅江一湾,名枉渚,西岸有枉山。因善卷曾在此修行施德,又名德山。山上立有缮绻坛、善卷祠、善卷墓;山下有鼓锤子沟一带,是善卷进行农事耕作的地方,叫善卷乡。 大湘西皆有遗迹。其用意是,常怀善德,厚善积德。
善卷是尧舜时代在武陵蛰居之人。善卷,善卷,如羊之善,如毛之软,给人帮助,给人温暖;如长虫行道,忠孝节义,长寿飞升。善卷,善卷,普天下无限眷恋。
尧帝曾以他为师,请教治国方略。舜帝听君言,顿开茅塞,欲让位于他。大禹求贤,善卷提出开发南蛮,抚慰三苗,加强德治,不扰鬼神。他是华夏德育禅宗、隐逸魁首、道德始祖。
他继承了易经文化的日月轮替自然方式,开启了巫傩行善敬祖歌乐的门道,主张孝道忠君文化,为申鸣的到来作好了伟大的铺垫。
申鸣(前479
春秋末期楚国人,虽为士,不䘵官饷。住居南楚澧水北岸、龙凤山下,开园耕读,以便侍養父母。此地正面临一条官道,古称涔阳古道,十分繁荣。自楚国郢都,直下江南,沿澧上溯,直至今天的张家界。
因以“孝士”闻名于世,满腹韬略,楚王便请他出山做官。在父亲的劝说下,只得入仕,后官至左司马。又三年,白公叛乱,惠文王忙命他平叛。其时,涔阳古道硝烟弥漫。申鸣领兵截杀。白公败出涔阳古道,掳走申鸣父亲。申鸣军队前后包抄了慈利白公城。白公以杀父威胁申鸣退兵。申鸣流泪对父亲说,入朝前我是孝子,国难当前我是人主的忠臣,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下令击鼓进军。剿灭了叛乱,申鸣不受金银,自刎以谢天下。惠王感动不已,令筑城以封其子孙享用。这就是申鸣城,即今新安镇古城村。
小城堤东西残长约500m,南北残长约400m。经考古发现,城址内曾采集到泥质灰陶鼎、豆及绳纹板瓦、筒瓦等。2004年在申鸣城的外围发现更大的城堤与城壕。其外城东西宽4千米,南北长5千米。城内调查出同时期遗址50多处,大小遗址不见分界线的大型建筑群3处。2013年,申鸣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申鸣的忠君爱国、取义成仁的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迎来了屈大夫忧而愤沉汩罗江的壮举。                                                                                                                                                                                                                                                                                                                                                                                                                                                                                                                                                                                                                                                                                                                                                                                                                                                                                                                                                                                                                                                                                                                                                                                                                                                                                                                                                                                                                                                                                                                                                                                                                                                   
屈原(前353-283
屈原与楚国王室同姓,出身贵族,曾居左徒、三闾大夫之高位。他的爱国孤忠,在海内外流传不息,龙舟祭奠、巫傩使法,记为盛事。常德境内尚有遗存:屈子“朝发枉渚”的枉渚,渔歌沧浪之水,楚平王采菱城。楚望亭,在善卷坛西。招屈亭,在城南。三闾巷,东门外有三闾巷街及三闾桥、招屈亭、屈原庙。府东二里有三闾祀。沧港有三闾祠。澧州有渚天阁。石门有屈氏廊。大庸有屈子祠。
屈原遭贬到洞庭湖以南,愤世嫉俗,以诗抗争。回到汉寿,深入沅澧流域,目睹当地的(三苗)巫傩文化,其服饰仪式、演唱哼腔,俚词叙述,很有兴趣,经常参与活动。他本身就是大巫师,对道家文化颇有研究,便借用改造巫傩形式,依托沅澧足迹,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之振聋发聩的绝唱,嚇赫然,开骚辞之先河,表达他“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愤慨,呐喊救亡图存。最后殉身汩罗江,一股爱国忠魂,气薄云天!诚乃我国史上第一位爱国者政治家兼诗人;其作品,仰为中国文学的第一座高山。海内外摇旗扬幡,顶礼膜拜,公认世界的名人。
黄歇(前314-238
爱国,这支主旋律唱到黄歇身上,已至战国晚期,楚国面临秦国吞噬的危险。在黄歇36岁的时候,秦已破楚郢,迁都于陈。不惑之年,勇敢出使,愿意与太子做人质滞留于秦。又暗使太子化装偷回楚国,自己愿受刀剐;且说活范睢救他回国。继位的太子就是考烈王。因黄歇功大,受命令尹(相当于宰相)。封地在吴(上海松江一带)。上海名申,为纪念春申君也。
春申君,嬴姓,黄氏,名歇,古黔中人,东周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国四公子”之一。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死于楚幽王时,古黔中郡开元寺(今湖南常德一带)旁有空塚。
常德府治中珠履坊,传为黄歇馆址,谯楼下有个春申君墓。沅江边传有春申阁。.司马迁在《史记》中,竟然为春申君列传,可见,他救亡图存,功名显赫。
黄歇与宋玉,几乎是时代的人,一个是政治家,一个是文学家。
宋玉(前298-222
黄歇和宋玉都活了76岁,相处差不多60年,但是,宋玉官运不通,只通文运,一生只是个文学侍从。文学在那个时候是不被重视的,只有治国安邦驰骋天下的臣子,才有高官厚禄封地。其人虽无封地,却有赏赐地。在今临澧县宋玉村。
宋玉,宋国贵族后裔。宋亡后赴宜城定居,习学屈子楚辞。约20岁受朋友举荐入宫侍楚顷襄王左右,以赋作推出中国文学的隆起的第二座高山,旷古烁今,无与伦比。因《大言赋》《小言赋》,顷襄王大加赞赏,特赐地(临澧宋玉城)表示。这是宋玉人生的光辉顶点。考烈王进位以后,宋玉便被疏远,不得已回赐地,直至终老,都没有再回郢都。
澧水流域有他的痕迹,首当其冲的是澧水支流道水下段的宋玉城。这里有城、墓、庙、荷花池、看花山等。宋玉的《九辩》及屈宋合集可能是在宋玉城里完成的。然后,今汉寿鹿溪,大庸茹水,亦有其传闻。
宋玉是步屈原后尘的最合拍的跟踵后学,为楚国命运担忧,同恨世道的不公。悲秋、伤春的主题永远在历史的回音壁上遥响。
陶渊明 ( 365—427年)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居楚地,祖籍江西浔阳柴桑。东晋诗人。做过13年官,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他与常德有什么关系呢?其曾祖陶侃封为长沙公,有袭爵位者陶延寿,喜游山水,和陶潜同宗,书信往来中,提到常德“桃川宫”,引起极大兴趣,遂访友游历湖沅。同时,潜自幼熟读老、庄之学及《六经》《异记》,喜欢道教文化,厌烦世道纷扰、欺诈,向往安静、平等、自由所在。于是,跳出了桎梏,编写了一篇《桃花源记》。
谢谢他的一篇游记,把《武陵记》《荆州记》,大大繁衍,桃川宫变成了桃花源。完美的叙事,使世世代代梦寐以求。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有一段时间,他欲入寺修行。陶渊明对善卷的隐逸,对屈原的沉沙,是非常理解的。现实中实现不了,只有桃花源才是他理想的归宿。
刘禹锡(772-842
彭城(徐州)人,一生最钟情楚风。这缘于他在唐时永贞之年被贬谪为朗州司马。十年左右的常德生活,使他有充足的机会深入民间,了解到大胆张扬的巫傩文化,认识到“楚人信鬼神”。楚人祭鬼,楚人敬神,必须作乐。佩戴面具戏衣,唱歌跳舞;田野烧稻草杆子,俗称刍狗。其唱词或悲,因吊唁;或喜,因丰收;或大胆,因爱情;或快速,因战事。耳濡目染,刺激了他的性情,鼓动了他的真爱,还积极参与了当地人的活动,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传唱开来。比如:阳山庙观赛神、竹枝词、汉寿城观春望、望洞庭等。
他特别崇敬屈原硬骨头精神,把自己和屈原的命运联系起来,“心有灵犀一点通”。步屈原的路于沅澧之间,“沅有芷兮澧有兰”。想起汉史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屈原被贬,“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难怪俚歌升格,遍颂于江南,只有融入庶民的忧乐,才能得到不朽的价值。
“诗豪”刘禹锡常走到巫祝活动当中。他学习屈原的筆法,创造出新鲜的歌词用来教大家唱。在武陵的山溪和洞穴之间传唱的乡间小调,常有刘禹锡心灵的渲泄。
李群玉(808-862)
李群玉,字文山,生于唐代澧州车溪七里庄,成婚后迁于仙眠洲。仙眠洲夹于澧水与栗河(澹水)之间,传说因吕洞宾在此睡过,风水好。文山极有诗才,自谓"居住沅湘,崇师屈宋"。一生清贫,爱岸芷汀兰;受楚辞熏陶,放荡江湖,官运不就。以后因献诗三百首,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经九江浔阳太守段成式好友挽留,游洪州之洪井,梦宋玉吟《高唐赋》,隐隐见神女相约。又两年,抱病践约,投井以殁。死后追授进士及第。
李群玉毕生无后,但楚人念念有词,系有三大功劳。其一,将楚韵融入唐诗之集大成者。比如七言绝句“白鹤高飞不逐群,嵇康琴洒鮈昭文。此身未有栖归处,天上人间一片云。”其清高桀骜,与屈原宋玉共鸣。其二,扎根于民俗巫傩文化。比如在长沙登楼观舞句,”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如写荷花,“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嫩碧才平水,圆荫已蔽鱼。”大多民俗语言,与巫傩起句很是相似。其三,校正千古宋玉墓。宋玉墓,顺澧县澧水支流两河口上溯道水至浴溪(鹿溪)岸边。传有楚襄王给宋玉赏赐地宋玉村,死后筑有宋玉墓。由于年久剥蚀,而过往迁客骚人探究纷纷,疑为宋王。李群玉多次踏墈,力辩是非。呼曰:“雨蚀玉字旁没点,至今错认宋王坟。我辈如不重修,后世将无所考。”于是,邀请澧州牧并同乡有识之士发起修复宋玉墓,为其正名。
见《湖南通志》等,均有记载。澧县城东二里许,有个金沙滩,说是晚上出现金鸭子闪光。金沙滩下面二圣滩一旁立有蜚云塔一座,老百姓说是为纪念文山先生的。

如果说,云梦是屈原宋玉的行吟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那么,可以说,常德是南楚文化的中心,是楚风原生地。故有诗曰:“风鼓浪翻兮龙引,兰菁芷素兮昊明。”
13047218716.78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4 18: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参考价值,值得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2 01:46 , Processed in 0.03434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