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134|回复: 25

我心中的延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6 09:04: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夕照明 于 2024-7-23 10:59 编辑

我心中的延安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3周年

  
李顺华


      上个世纪,一首满溢深情的《回延安》唱响大江南北,令人荡气回肠。歌中唱道:
  “……曾记得窑洞门前歌声朗,
  月光下面纺车转。
  曾记得挥舞镢头开荒地,
  披荆斩棘在南泥湾。
  啊!小米儿香啊延水甜,
  边区的人民养育了咱。
  曾记得延水河边饮战马,
  宝塔山下把兵练。
  曾记得军号阵阵上征途,
  东渡黄河把敌歼。
  啊!枣园的灯光啊照天明,
  毛主席挥笔坐灯前。
  雄文迎来东方亮,
  光辉的思想永远闪亮在我心间……”
  
  延安,我从懂事起,幼小的心中就留下了记忆:“革命圣地”“党的心脏”“干部摇篮”“信仰磁场”……这些词汇常常使我懵懵懂懂。
  我多次萌生去延安参观、探秘、学习、缅怀、熏陶等许多的念头,但终因各种因素所致,未能成行。直到进入耄耋之年的2023年,中共汉寿县委组织部组织一批受到上年度表彰的老干部去延安参观学习,我虽名列其中,但正遇上我刚作完一个外科手术,不能乘车远行,无奈之下,只得与这次机会失之交臂。
  去年7月下旬,我和老伴随大女儿淑芳一家,自驾车去陕北游途中路过延安,因时间紧,规划的景点多,只走马观花地参观了枣园后便匆匆离去,与我的初衷大相径庭,甚感遗憾!
  今年,我因在西安小女儿淑敏家照看读小学的外 孙,去延安参观学习的念头再次在我头脑中萌生。于是,我与当年在乡镇工作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在西安的陈沧海相邀,于7月25日各自携老伴再访延安。
  上午8点,我们从西安乘动车 ,10点5分就到达延安。
  好友陈沧海的女婿曾在武警延安支队服役,他的战友小昝开着自家车早早就在车站等候。
  仲夏时节,天气炎热。先天气温还高达36度,我们担心高温天气会影响野外观光。可今天偏偏天公作美,我们一到延安,就下起了大雨,且淅淅沥沥地下过不停,温度陡然下降,我们顿感凉爽舒适。被群山环抱的延安,近看街道整洁,绿树成荫;远看山岭逶迤,云雾缭绕,黄土高坡那像台像梁又像丘的独特地形地貌显得更加雄伟。
  从长江以南的洞庭湖来到陕北高原的黄土地,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
  去年第一次路过延安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体验窑洞生活。窑洞是延安地区的特色之一,更是当年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栖身之所。他们运筹窑洞,决胜千里。据西北人介绍,修建窑洞不占耕地,简便易建;居住舒适,冬暖夏凉;战时具有防空、隐蔽等功能。去年当晚,我们便住进了一家窑洞旅社。这次来延安,主要是弥补去年留下的遣憾,前往风凰山、王家坪、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等地参观游览。
  我们一行由小昝开车导游,第一站就到凤凰山参观。这里是中共中央机关1937年1月第一次进驻延安的落脚点,毛泽东、张闻天、朱德等中央领导曾在此居住。凤凰山期间党中央在此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等一系列会议,为全面抗战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1938年2月,因日军飞机来此轰炸,中央领导机关便搬出延安城,迁往城外的杨家岭、王家坪和枣园。
  我们一行在小昝的引导下,先后参观了王家坪、杨家岭,这两处都是延安时期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办公场所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居住过的地方,有延安时期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参谋部、中央保密局、中央大礼堂等旧址。尤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七大会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七大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全党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我激动之余,站在会议主席台请人拍了一张照片。
  战争年代的领袖们是在极其艰苦和险恶的环境中工作的,我在杨家岭、王家坪看到了当年在他们故居旁挖的防空洞遗址。可想而之,他们当年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常常是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轰炸的目标。他们住的是窑洞,睡的是火坑或平板床,穿的是破衣烂衫,窑洞内只有几件简陋的家具,彰显那个年代的和谐、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务实俭朴的工作作风。所到之处,每个参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对领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下午5点,我们登上海拔1135.5米的宝塔山顶,举目远眺,延安市区一览无余:在老城区,各种建筑物错落有致地沿着一条宽阔的豁口一字排开, 街道两边都是起伏不一、形状各异、绿荫覆盖的连绵起伏的群山。两侧山脚下,则是两条延安市的主干道,市容美丽,道路畅通,市场繁荣,游客众多。延安市政府还投资一千多亿元,历时8年,推平了33座大山、在18.5平方公里平地上建了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绿化达标的新城区,为延安这一革命老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来到延安,我感觉有看不完的美丽风景,游不尽的红色景点,目不暇接的革命文物,感慨不已的历史事件。这里陈列有太多的革命的见证!留下了太多的领袖的足迹!从杨家岭的窑洞到枣园的青翠,从宝塔山的巍峨壮丽到延河的潺潺流水,延安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深深吸引了我!以前,我从历史书籍中了解的关于革命圣地延安的点点滴滴,今天终于又以部分实景实物的形式再现在我的眼前。我以无比崇敬的心情为这片曾经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的红色土地点赞!
    红军长征二万五,柳暗花明又一村
  1935年6月12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的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过夹金山,到达四川懋功东南的达维镇,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使集结在这个地区的红军实力大大增强。毛泽东从敌人的报纸上发现刊有“蒋令五省各部队围剿陕北共匪”“陕北军事形势转变 刘子丹徐海东有合股势”两条消息后,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块根据地和红军活动的情况。他高兴地说,感谢国民党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的消息。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那里就是我们的前进阵地。
  部队突破敌人的渭河封锁线,到达甘肃直罗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央红军落脚点放在陕北。此前,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将陕甘边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35年9月,由鄂豫皖根据地出发长征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根据地,同当地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进一步壮大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为迎接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到来创造新的革命根据地。将陕北(延安)作为落脚点,既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选择。落脚陕北,因为陕北有一块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有各级中共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有一大批领导骨干与优秀干部,有刘志丹和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军。陕北也是对日作战的前进阵地与可靠后方,落脚于此有利于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后来感慨:要是没有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建立的这块根据地,我们还没有地方落脚呢!
  1935年10月19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延安市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党中央进驻延安,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党领导人民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有了坚强的红色政权;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聚集在延安,组成了革命大本营,指挥着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历史曾雄辩地证明,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历史也雄辩地证明,党和红军选择延安为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由失败走向胜利,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中国抗日战争由局部发展到全面抗战,星星之火燎原全国的又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光辉文献频频发表,毛泽东思想炉火纯青。[/fo
  遵义会议,党中央高层找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思想,也在组织上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但是,要将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正确思想转化为全党全军普遍接受认同的、引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毛泽东思想”,确立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也需要一个过程。延安见证了这一过程!
  毛泽东同志于百忙中在窑洞撰写并发表一系列重要文章,在这一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其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组织起来》《为人民服务》等,对全党全军同志而言,不啻是焕然一新的一次伟大的认知革命,也是中国人思想史上由古代、近代迈入现代的标志性篇章,解答了全党面临的“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以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为代表,据统计,《毛泽东选集》1一4卷,共收录文章159篇,延安时期创作的112篇;《毛泽东文集》共803篇,在延安时期创作的385篇;《毛泽东军事文集》1一6卷,共1628篇,延安时期创作的938篇。(来源延安革命纪念馆)
  1937年11月29日,王明回国。王明以共产国际“钦差大臣”自居,一回到延安就到处发号施令,提出了“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口号,给党内思想造成混乱。王明从过去的“左”倾错误又跳到右倾错误,主要原因就是不从实际出发,照抄照搬书本知识,教条地对待共产国际的指示。王明的教条主义之所以仍有市场,就是因为党内大部分同志理论水平不高,不能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损失惨重。毛泽东痛心地指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有同志没有把普遍真理的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没有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没有了解经过十年反共的蒋介石”。为了统一党的思想,毛泽东要求把反对教条主义的问题提到党性的高度来认识,并组织全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整风学习,解决党内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水平。
  延安整风运动始终以学习党中央规定的《整顿党的作风》等22个文件为主要内容,有阅读能力的党员干部逐渐精读,并撰写笔记,《解放日报》等报刊还发表了许多党员干部整风学习的总结和心得体会,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和讨论,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大大提升。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就说,“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会议时,由于王明的回国,进攻中央路线,结果中断了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路线。十二月会议我是孤立的”。据李维汉回忆,毛泽东当时曾表示:“我的命令不出这个窑洞。”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通过认真学习党史,对党史上的路线是非有了深刻认识和科学总结,故而自此,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得到全党的拥护。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在此条件下,党的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充分体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成熟。同时,也显示了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干部摇篮”“信仰磁场”的历史功绩!(部分史料摘自王炳林《延安整风运动与全党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宝塔山辉映延水河,延安精神千古传
  延安有座宝塔山,山顶矗立着一座宝塔。与宝塔山相映衬的,还有一条延河(一些文学作品亦称延水河)。由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根据地,延水河被称为“中国革命母亲河”,宝塔山和延河水是延安最具体的形象。
下午,我们一行饶有兴趣地豋上了宝塔山。我仰望高高矗立的宝塔,突然萌生遐想:这宝塔不正是指引中国革命航程的灯塔吗?是它在沉沉黑夜中放射出光茫万丈的毛泽东思想;这宝塔山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这座导航之塔的坚不可摧的基座!

  参观了宝塔山、延水河,第二天我们又来到慕名已久的南泥湾,探寻那脍炙人口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遗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为克服抗日根据地严峻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发出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号召,强调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1941年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王震的带领下,开进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他们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昔日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 “陕北的好江南 ”,从而使陕甘宁边区和华北敌后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大生产运动也为“延安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全国解放后,王震将军继续发扬南泥湾大生产的光荣传统,在新疆领衍屯垦戍边,还演绎出“八千湘女进天山”的佳话。
  是这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水河无私地为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延安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巩固的革命的根据地、战斗的指挥所、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大课堂;是这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水河繁衍生息的延安人民群众,在十分困难的年代里,用“小米饭南瓜汤”养育了我们十三个春秋,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敌后抗日的一支劲旅,继而在解放战争中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八百万国民党反动军队,夺取了全中国;是这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水河孕育了一个伟大的红色精神一一延安精神,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延安精神被纳入。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国人民正意气奋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早日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虽然时代变了,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变。“延安精神”这一党的红色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她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我党在延安开创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延安观光之旅结束了,但延安印象在我脑海中永远挥之不去;延安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下永不消逝的红色印记;延安人民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将彪炳千秋,历史永远不会遗忘;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斗终生的永恒动力;黄土高原那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所形成的塬、梁、峁等多种多样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是最值得人们去游览,去欣赏的靓丽风景!(2024年5月于西安,作者系汉寿县政府原副调研员,退休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9:50: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版主守护善德老师添加“精华”图章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6 10:1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延安精神光茫万丈,应该永远传承发扬!去年的五月,我随县领导带队的学习参观团再赴宝地延安,深受教育,至今记忆犹新!
   为美文佳作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6 10: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为李调的延安情怀点赞,为精华之作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6 10: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李调佳作,欣赏学习,为延安精神点赞,为李调的延安情怀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5-26 11:1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阳汉风 于 2024-5-26 17:14 编辑

文章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十分精彩。延安精神,宝贵财富。据说将要大提倡,中国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11:1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曾梓 发表于 2024-5-26 10:13
延安精神光茫万丈,应该永远传承发扬!去年的五月,我随县领导带队的学习参观团再赴宝地延安,深受教育,至 ...

谢谢曾会长精彩点评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11:11: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运曙 发表于 2024-5-26 10:40
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为李调的延安情怀点赞,为精华之作点赞!

谢谢运曙老师点评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11:13: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阳呈祥 发表于 2024-5-26 10:50
拜读李调佳作,欣赏学习,为延安精神点赞,为李调的延安情怀点赞!

谢谢发祥先生精彩点评和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11:14: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阳汉风 发表于 2024-5-26 11:10
文章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十分精彩。延安精神,宝贵财富。据说将要大提倡,中国坚走社会主义道路 ...

谢谢周主席关注、点评和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9:20 , Processed in 0.0350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