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宋廷熹,1930年1月出生于上海。1949年10月5日在长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经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期间荣立三等功三次。1954年转业湖南津市至今60余年,在津市任职期间,常德市政府授予其劳模称号。
1980年任津市文化宫主任,组建职工书协开展书法活动,推动书法在青少年中的蓬勃发展。自1990年退休后,潜心临帖,作品先后入编《东方书画长城巨卷》、《感动中国文化人物》等60余部国家级经典著作,荣获国家级金奖70多项。其作品镌刻于常德诗墙。现为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宋庄国际书画院终身院长,津市总工会离休干部,津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津市老年诗书画影协会名誉会长。
欣闻津市有一位鼎鼎有名的88岁老书法家,擅长隶书,其书法作品质朴而空灵,力透纸背、骨力中藏, 黑墨浇注间,气功骨凝结,透露出一片酣畅淋漓的神韵妙境。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三月,怀着敬仰与好奇的心情,笔者来到老人的居所,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位智慧老人的风范。
是什么铺就了这位老书法家的精彩人生,又是什么引领着他不断的追求新的高度?带着敬仰与疑问,笔者走近了宋廷熹老人。
初识宋老,以笔墨交挚友
声音洪亮、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这是笔者对宋廷熹老人的第一印象。
刚坐下,宋老就拿出几幅字给笔者欣赏,这正是宋老为红军长征胜利80年所写,整齐的叠折着装在信封里,马上就要寄往长沙。宋老笑着说,“这是目前为止,我最满意的几幅作品”。为了更直接的了解宋老的创作过程,笔者随宋老走进了他的书房。
大案台旁边的墙面上雕刻着两排宋老的书法作品,笔法精到、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字体间能看出作者创作时的雍容、平和。书台上的笔墨纸砚、还有别具一格的书法窗帘,都让笔者深深感受到宋老对书法的爱好和造诣。
再看书架上摆满的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养生及书法方面的名帖和书法理论书籍,真有种“目览书海千帖”的感觉!不由内心产生一种敬羡之情。
我们谈话之间,门铃响了,进来了一群老人,他们是宋老的老邻居和老战友,他们隔三岔五就会来宋老家聚会,有时还带些菜来为宋老做饭。宋老说,他们这一群挚友是沐浴着伟人的思想一起成长的,在人生的晚年,身边还能有这么多的朋友,很是心满意足。
宽容、乐观、大度,快乐每一天!宋老一直反复说着,或许,也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让宋老的晚年生活幸福而又充实。
善用天赋,以勤学展书艺
宋廷熹老人出生在上海一个富裕家庭,父辈是旧中国的地主。6岁时,进入学堂。初入学堂的他,就展现出非凡的书法天赋,老师发现他写字有一定的功底,于是着力培养他练得一手好字。
1948年,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中的宋老,带着对共产党的敬仰,投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经了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战争。尽管部队生活十分紧张,但他仍挤时间研习书法。领导看他能写一手好字,对他非常器重,让他写评语,练习笔墨。逐渐,其书法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期间,他主攻隶书,字里行间多了些古朴俊茂,厚重感自然而来。
1955年,宋老从部队转业到地方,这对他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同时,也为其书法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转业津市后,宋老从职过多个部门,先后担任共青团津市市委宣传部部长兼学校工作部部长,也曾当过教师和工会干事。这期间,他临摹历代名碑法帖,长年临池不辍,几十年练就了一手好字,隶、篆、楷、草书无一不通。
多年来,他坚持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书法竞赛,并于1982年,首创文化宫职工书画协会,凝聚全市书画爱好者,常年开展影响深远的书画活动。在如歌的岁月里,练就八般书艺,屡出成果,叠创辉煌。
艺无止境,以气节塑自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宋老取得如今的成就,绝非偶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身处何地,他都初衷不改,每日挥毫不止。作为一名书法家,其作品独具一格。他的作品润格颇高,但每当有人慕名前求,他总是来者不拒,分文不取。
俗话说,文如其人,字如其性。任何一个书法家的作品都会受到其性格、情操和人品的影响。宋老是一个勤于思考、正直热忱的人,这种人格特性必然会反映到其作品之中,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魅力。漫漫曲折学书路,苦苦寻觅塑自我,这是其几十年对书法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
其实,书法和生活是不矛盾的。一个爱好书法的人,会把书法作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一个真正懂书法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宋老在练字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让艺术给欣赏者带来审美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愉悦,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成功之处。
2007年9月20日,78岁高龄的宋老被中国共产党接纳为预备党员。在宋老的前半生中,由于家庭成分等历史原因,走过了一段十分曲折的坎坷之路。但坎坷和磨难并没有浇灭他对生活的满腔热情,没有减少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更没有打消他心中的美好心愿。宋老向党组织许下了沉甸甸的诺言,他坚持按照自己做人的原则,一丝不苟的装点着自己的后半生。
回忆过往的艰苦日子,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生活条件的极大变化。宋老感慨:“这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作为离退休干部,不能满足现状,要继续发挥余热,传递正能量,为祖国的发展和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一个充满书香气的客厅里,坐着一个曾经被打为右派的“故事大王”;一个拿着ipad和朋友视频聊天的微信达人;一个从不怨天尤人,一直以乐观、宽容的态度生活着的共产党员;一个为家乡“老少事业”捐资35万元的慷慨老人。“哈哈哈……”,坐在笔者对面的宋老不时发生爽朗的笑声,这种豁达、积极、乐观,也正是宋老长寿的秘诀。
临走前,宋老给笔者写下了两幅字:“学以致用”、“厚德载物”,让笔者一睹宋老的笔墨风采,感受到老人的率真情怀。 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对后辈的殷切希望,也是一个豁达老人对年轻人的真切关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