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8|回复: 2

生命如此多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7 12: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命如此多娇






安建功




早闻杨良慧老师人品似梅、德艺双馨,亦闻她笔下的观音似琼钩白榆、纤凝北辰;她笔下的仕女如清风明月、娉婷婀娜;她笔下的孔雀高贵典雅、摇曳多姿……

image.png

image.png




一个春和景明的午后,在平顶山美术馆分馆成立前的筹备现场,我终于见到这位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

“经常听德功提起你,就是缘分不到,我应该尊你为先生才对”,一见面,她便如慈母迎游子般拉紧我的手,一句朴实真诚的开场白让我羞愧难当。怎么也想不到,第一个尊我为“先生”的人,竟然是眼前这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前辈,震惊之余,让我终于领悟到了什么叫谦恭仁厚!什么叫文化与修养!

从深入交谈中得知,杨良慧生于书香世家,她的爷爷杨佐才(1878-1942)原名杨如栋,所写翡翠屏风,曾深得慈禧太后青睐,遂名噪京师,与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华士奎齐名。据《玉田古今名人录》记载:杨佐才幼时入堂祖父杨春发所办私塾,17岁便名噪乡里,被人誉为“神笔”。后师清朝末科状元刘春霖,书法遒劲中见功力,朴拙中寓灵秀。含王羲之入木三分之力,兼有颜筋柳骨。字体圆润洒脱、雄厚挺拔。其书法集多家之长而独领风骚,世称"经洲杨派书法"。著有《经洲杨派字帖》《杨氏书法论要》。

image.png



自幼聪慧的杨良慧,耳濡目染家族书香,又在父辈们的悉心指导下,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童子功,为后来走上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六代文化传承,给杨良慧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十字家训:“留德不留财,留才不留钱”。这句话也是杨良慧一生恪守躬行的座右铭。

如此显贵的出身与传承,她却深藏心底,数十年从不拿来示人,甚至满堂儿孙也鲜有耳闻,这让笔者更有高山仰止之感。

问及今生最让她欣慰的事情,杨良慧情愫缱绻、感慨颇多:“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我担任的职务很多,期间还创办了《光源》杂志,创建了集团戏曲协会、集邮协会、文学创作协会、美术书法摄影协会、音乐舞蹈协会;在各矿都建起了群众文化委员会,牵头承办了多年的春节民间艺术表演,同时还管理着集团26个基层剧团……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22年书画函授大学校长的经历(1984年9月至2006年7月)。那时,满脑子装的都是这群孩子,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想起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全是甜蜜幸福的回忆。”


image.png

image.png






谈及自己的“弟子三千,桃李满园”,杨良慧如数家珍,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最让我欣慰的就是自己先后为平顶山培养了2300多名各类艺术人才,走出了诸如刘德功、韩和平、公希才、刘昭林、邢新平、贾大唐、付国华、秦长标、焦俊显等具有鹰城标识的‘72贤’,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步步生花,一路繁华,有的还成长为享誉全国的艺术大家。”

与杨良慧的部分学生闲聊中得知,她不仅甘为人梯,还对许多学生有过恩师或慈母般的情义。学生张清红,七八岁就跟着她学画画,成才后,被她推荐给《河南日报》著名美编吴茂祥学习油画,后来成为平顶山首位考入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学生秦长标,原来是七矿采煤队的一名职工,后来被她推荐给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国强,并拜丁中一和王威为师,现如今也成名成家;学生贾大唐,原来是一名矿工,酷爱画画,父亲是矿上的一名炊事员,无法顾及他的这个爱好。杨良慧得知这一情况后心疼不已,就想方设法,把贾大唐从井下调到矿上的图书馆,以便充分发挥他的这一特长,后来贾大唐到扬州发展,成为当地有名的书画大家;学生袁心意,是她在七矿工作时收的30余名学生之一,由于家庭困难,无法实现自己酷爱丹青的梦想,她就把袁心意当作自己的第五个孩子,管吃管住管画画,到现在仍跟自家的孩子一样亲……

image.png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平顶山分校的学生邢新平、宗坡说:“那时,杨老师就像百花园中一只辛勤的小蜜蜂,除了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她所有的节假日、星期天全泡在了函授班里,却从来没有要过一分钱的额外工资和加班补助,都是义务奉献,就连她的4个孩子都是跟着奶奶长大的,这就是她们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情怀。”

“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平顶山分校是我历经千辛万苦跑下来的,办的时间长了,它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后来我才知道,它还是全国首家企业创办的书画函授大学。那里不但承载着我的梦想,还有无数满腹才华、渴求知识的眼睛,手心手背都是娘的肉呀!”杨良慧深情地望着三只蹦蹦跳跳的鹦鹉意味深长地说。

“每次跟杨老师外出写生,总有一种放生大自然的惬意,她会给我们提供充分放飞心灵的空间,让我们在自己的丹青帝国自由呼吸、自由发挥、自由驰骋,有一次,她的小女儿跟着我们到深山写生,眼看到天黑也不见我们的踪影……家里人都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她却像没事儿人一样,一声不响地嗑着瓜子看起了电视。可见她的‘心’该有多大。”铁荷画派创始人刘德功笑着说。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得给孩子们一个自由飞翔的翅膀,只有那样,他们才会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新精神,他们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杨良慧微笑着解释。

与杨良慧老师相约周日参观她的画室,她欣然同意。

再见面时,他早已立于楼下远远相迎,“桃花”依旧笑春风。



image.png


image.png









笔者怀着敬畏之心走进了她的画室,只见30平米左右里空间里,摆放着数十盆大大小小卡通、水晶造型的绿植,三只自由放养的鹦鹉时而在画室里呼朋引伴、闲庭信步;时而“粘”在她的身上起起落落,跳跃鸣唱;窗台边是一幅小女孩仰面撒娇、噘嘴卖萌的小品画,与室内室外的鸟语花香琴瑟和鸣、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混然天成的和谐画面,无声地述说着她是如何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image.png


image.png






看到笔者惊奇的神情,她莞尔一笑,一边挑逗肩头的鹦鹉,一边意味深长地说:“万物皆有灵,花鸟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思想感情。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只有主动跟它们交朋友,融入它们的生活中,悉察它们的神态特征、癖好习性,才能做到用情笔墨中,放情笔墨外,才能真正将它们画到骨子里,画到灵魂里。”

看到此景此情,笔者终于找到了八十多岁的她,依然耳聪目明、健步依旧的真正原因——时刻保持一颗童真的心态与自由的灵魂。



image.png


image.png









抬头望去,画案上是几幅已经着彩的观音画像,她们或立或坐于莲蓬之上,无悲无喜、无嗔无怒、无惊无愁、宽厚慈祥、端庄静穆面容下,流露着圣洁与持重、威严和悲悯。那飘逸洒脱的衣袂凌风起舞,使清澈空灵的眸子显得格外细腻生动,仿佛一下子就能洞察到人的心思。那眼神中,既没有高高在上的神性,也没有嬉笑怒骂的人情,有的却是天地共融的和谐与宁静,让人顿入晨钟暮鼓、豁然通达之境。那种直击心灵的美学震撼力,瞬间让人有种穿越时空、梦回大唐的错觉。



image.png

image.png









墙壁上悬挂着几幅端庄秀丽的仕女图,她们身着华丽的霓裳,或歌、或舞、或卧、或梳。秋水澄澈的眸子一瞥惊鸿,仿佛让人嗅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撩拨得心弦如迷离的琴声那样悠扬;那宛若平沙的思绪,时而在春风沉醉中徘徊,时而在冰清玉洁的世界里怒放;笙歌引来燕舞,使人不觉醉倒在杨柳岸边。轻风拂过街市的霓虹,沉沦于醉者身上,如潺潺流水般沧浪透彻,又似迷离的琴声不停地吟唱——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作为中国艺术创作院花鸟画院名誉院长、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杨良慧尤其擅长用精细的线条,来表现鸟的神态与花卉的勃勃生机,其孔雀、牡丹画雍容华贵、意境深邃,独树一帜。笔者顺手打开画案上一本中原花鸟画名家精品系列《杨良慧画集》,一幅幅诗情画意顿时溢满眼帘:

《千子如一笑口开——石榴图》,色彩朴素雅致、清新俊丽,嶙峋的奇石上幽兰吐芳、喜鹊双栖,挂满枝头的石榴个个笑逐颜开,竞相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严谨工丽的笔墨和妍丽清雅的赋色,让画作呈现出古雅高贵的风格。



image.png

image.png









《艳冠群芳——牡丹图》,构图精巧、精微细腻、意境幽远、华贵富丽;大如华盖的牡丹花如一个个粉面佳人,争奇斗艳、笑沐春风;一对小鸟儿在国色天香中啁啁啾啾,互诉衷肠。



image.png




《九德华瑞——孔雀图》,视角独特、气韵生动、意境十足、野趣横生,只见和煦的春风掠过静谧的山谷,国花牡丹花枝招展、争奇斗艳,正在恭迎着一对雍容华贵、步入婚姻殿堂的百鸟之王——孔雀。这对佳丽穷羽毛之变幻、夺百花之芳妍,静心观赏,那画面宛若一首徐徐展开的浪漫恋曲,让人不觉吟唱起司马相如的《凤求凰》: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

恍惚中,又似乎让观者走进了赏心悦目的孔雀王国,领略到了真正的王者气象。

人如其画,画如其人。从一幅幅清新脱俗的画卷中抬起头来,涤心荡怀之感涌上心头。世上任何一座高山,都掩盖不了道德的光芒。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她以心血为墨、用灵魂起舞,温良待人、德慧双修,时时用道德抵御浮华,处处用修养垫高人格,一生当得起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师范”。

提及自己今后打算,杨良慧更是感慨万千:“人生太短,转眼间已经白发苍苍,此生余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甘当‘铁荷画派’的一颗铺路石,希望铁荷精神深入人心,更希望‘铁荷画派’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如能实现,夫复何求?”



image.png


image.png



闻听此言,想起了作家梁晓声对“文化”一词的深刻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她真的全部做到了。

她是一个清澈若水、温润如玉的人,生命轮回里,她拈花微笑,不停地在叩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阳光普照下,她一尘不染,那是一种不染功利的温暖,那是一种和光同尘的慈善。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人生的光明与空阔,这种光明与空阔,让我们得以在逆境中仍不舍昼夜地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在舍身取义,抑或委曲求全的抉择面前,永远保持高贵的灵魂。

走出杨良慧老师的画室,已是繁星满天,春风中,82岁的她,笑容依旧如盛开的向日葵一样明媚灿烂。此刻,那首《你甘愿做泥土》的歌曲仿佛在我耳畔再次唱响:

你甘愿做泥土
站在最低处
蓦然回首风雨路
多少参天树
你甘愿做泥土
爱在最深处
桃李满园春风舞
遍地是祝福
……





image.png












image.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7 15: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3 11:59: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欣赏,点赞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6:57 , Processed in 0.0375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