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21|回复: 2

读书《荀子·礼论》(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7 11: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7-17 11:19 编辑

读书《荀子·礼论》(五)

中国丧葬礼仪.jpeg
中国丧葬礼仪


16【原文 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1),终始一也。始卒,沐浴、体、饭唅(2),象生执也。不沐,则濡栉三律而止;不浴,则濡巾三式而止(3)。充耳而设瑱,饭以生稻,唅以槁骨(4),反生术矣。设亵衣(5),袭三称(6),缙绅而无钩带矣(7)。设掩面儇目(8),而不冠笄矣(9)。书其名(10),置于其重(11),则名不见而柩独明矣。荐器(12),则冠有鍪而毋縰(13),瓮、庑虚而不实(14),有簟席而无床笫,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内(15),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张而不均,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具生器以适墓,象徙道也。略而不尽,貌而不功(16),趋舆而藏之,金革辔靷而不入(17),明不用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是皆所以重哀也。故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18)。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故圹垄,其貌象室屋也;棺椁,其貌象版、盖、斯象、拂也(19) ;无帾、丝歶、缕翣(20),其貌以象菲、帷、帱、尉也(21);抗折(22),其貌以象菲、茨、番、阏也(23)。故丧礼者,无它焉,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24),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   
注释(1)“如死如生,如亡如存”当作“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见本篇末。
(2)鬠(kuò):同“髻”,把头发束起来。体:肢体,此指整理四肢、剪指甲等等。饭唅(fàn hán),古丧礼,以珠、玉、贝、米等物纳于死者之口。
(2)濡栉(rú zhì)三律,沾湿梳篦。古代丧礼,死者如不洗头,即用沾湿的篦栉三梳而止。濡巾三式式,濡巾,湿水的毛巾,“式”,通“拭”。
(3)瑱(tiàn):古代冠冕上垂在两侧用来堵耳朵的装饰物。槁骨[(gǎo gǔ):枯骨。
(5)设:《集解》作“说”,据古逸丛书本改。设:铺陈,此指穿上。亵(xi8 泻)衣:贴身上衣。
(6)袭:加穿(衣服)。称(chen ):计算衣服的量词,套。
(7)缙:同“搢”,插。绅:古代贵族束在腰间的大带。缙绅:即搢笏,指把笏(官吏上朝时拿的手板)插在腰带上。
(8)掩面:又称“掩”,死者的裹头巾。按古代礼仪,死人用整幅宽、五尺长的白色熟绢裹头。见《仪礼·士丧礼》。儇(xuān),通“缳”(huán),绕。儇目:又称“幎()目”,是用丝带扎在死者眼上的黑色方巾,一尺二寸见方。
(9)笄():古代固定发髻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固定发髻的笄男女皆有,固定帽子的笄只有男子才有。
(10)书其名:古代贵族死后,把名字写在明旌(又称“铭旌”,写死者姓名的狭长旗幡)上,用绛帛粉书。
(11)重(cheng ):死者刚死未葬时暂时代替神主牌的木牌。置于其重:指把写好名字的明旌覆在重上,所以下句说“名不见”。
(12)荐:献。器:指明器,古代用竹、木、陶土等制作的随葬器物。
(13)毋:通“无”。縰(,意思是众多的样子。另古同“纚”,古时包头发的丝巾。
(14)庑(wǔ):通“甒”(wǔ),一种瓦制的酒器,形似今之酒甏。
(15)内:当为“用”字之误。一说“内”同“纳”。
(16)貌:《集解》作“䫉”,今据宋浙本改。以下五“貌”字同。功:(器物)精好。
(17)金:指代金属之器。此指“銮”,即挂在马嚼子上的铃。一说“金”指“”(tiao 条),即马缰绳头上的铜制饰品。革:指氏皮革制品,此指“鞅”,即套在马颈上用来负轭的皮带。辔(pei 佩):缰绳。靷(yin 引):引车前行的皮带,一端系于马颈的皮套上,一端系于车轴上。金革辔靷:在此指代拉车的马及其设备。
(18)这两句当作“故生器文而不用,明器貌而不功”。文:礼仪生器文而不用:承上文“具生器以适墓,象徒道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明器貌而不功:承上文“略而不尽,貌而不功”。
(19)版:通“轓”(fān),车两旁挡风尘的厢板。盖:车顶盖。斯象:当作“轼蒙”,“斯”是“轼”之音误,“象”是“蒙”之形讹。轼蒙,就是前面车轼上的皮革覆盖物,又称“鞎”(hén)。《尔雅·释器》:”舆革,前谓之鞎(郭注:“以韦靶车轼。”),后谓之鞎(郭注:“以韦靶后户”)。”一说“斯”是“靳”字之误,“靳”通“鞎”;“象”是衍文。拂:通“笰”、“茀”(),即遮蔽车后门的皮帘。
(20)无:通假字,覆盖在尸体上的单被。帾(zhǔ):通“褚”,覆盖在棺材上的绵被。丝:指遮蔽棺材的丝织品。歶():通“罻”(wèi),精纺的细麻布,此指遮蔽棺材的麻织品。缕翣(lóu shà):古代棺饰。或为覆于棺上的彩帛,或为绘于外板的彩饰。
(21)菲:挡门的草帘。帷:围在四周的帐幕。帱(chóu):帐子。尉:通“罻”(wèi):小网,指网状的帷帐,类似今之圆顶帐。一说“尉”是“幄”之误。
(22)抗折:都是承重的木材葬具。折的形状如木条子制成的床屉子,它放在抗的下面,横跨在墓穴上,犹如墓穴的天花板。抗的形状像折,但更坚实,它置于折之上、坟冢之下,直接承受泥土的压力。
(23)槾(man 慢):通“墁”,粉刷过的墙壁。茨():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番:通“藩”,篱笆。阏(è):堵塞,此指挡风尘的门。
(24)铭:刻在钟鼎等器物上记述生平功德的文字。诔:累述死者功德以示哀悼的文字。系世:指《帝系》、《世本》之类,它们是记载帝王与诸侯氏族世系的谱牒。   
【译文】丧葬的礼仪,就是按照活人的情形来装饰死人,大致地摹拟他的生前生活给他送终;换言之,就是让死者如同生者,亡故者如同尚存者,以此表示人的终结同他的开始一样。刚死的时候,给他洗头洗澡、束头发剪指甲、把含物放入口中,这是摹拟他生前的操作。如果不洗头,就用沾湿的梳蓖梳理三下就可以了;如果不洗澡,就用沾湿的毛巾擦三遍就可以了。填塞耳朵而设置了充耳,把生米喂入口中,把贝塞在嘴里,这就和出生时的办法相反了。给死者穿好内衣,再穿上三套外衣,把朝板插在腰带上但没有钩紧腰带的钩子了。裹上遮脸的白绢和遮眼的黑色丝巾,束起头发而不戴帽子、不插簪子了。把死者的名字写在狭长的明旌上,然后把它覆在死者的临时神主牌上,那么他的名字就看不见而只有灵柩十分明显了。送给死者的随葬器物,戴在头上的有头盔似的帽子而没有包发的丝中,瓮、空着不放东西,有竹席而没有床上的竹铺,木器不作加工,陶器不制成成品,竹子芦苇做成的器物不中用,笙、竽具备而不调和,琴、瑟绷上弦而不加调节,装运棺材的车子随同埋葬而马却牵回去,这些都表示随葬的东西是不用的。准备好了生前的用具而送到墓中,这是模拟搬家的办法。随葬的器物简略而不完备,只具外貌而不精制,赶着丧车去把它埋葬掉,但拉车的马及其设备却不埋进去,这些都是为了表明随葬的东西是不用的;模拟搬家的办法,也是表明那些随葬的东西不用了。这些都是为了加重哀悼之情的。所以,生前的用具只起礼仪的作用而不再用它,随葬的器物只具外貌而不精制。凡是礼仪,侍奉出生,是为了润饰欢乐之情;葬送死者,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哀悼之情;祭祀,是为了修饰恭敬之情;军队,是为了装饰威武之势。这是各代帝王都相同、古今都一致的,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从什么时代传下来的。所以墓穴和坟冢,它们的形状像房屋;内棺外棺,它们的形状像车旁板、车顶盖、车前皮盖、车后革帘构成的车厢,尸休与棺材上的被子、丝织麻织的遮蔽品、棺材的遮蔽物,它们的形状是模仿门帘和各种帷帐的;承负坟冢、覆盖墓穴的葬具抗折,它们的形状是模仿墙壁、屋顶、篱笆和门户的。所以,丧葬的礼仪并没有其它涵义,是为了彰明生死的意义,向死者致送悲哀恭敬的心情,最后周到地把他好。埋葬,是恭敬地掩的躯体;后来举行祭祀,是恭敬地侍奉的灵魂;至于撰写铭文、诔辞、传记家谱是恭敬地传颂他的美名如果说接人出生的礼仪是装饰人生的开始,那么送葬死者的礼仪是装饰人生的终结。让享受到了开始礼仪的父母,又享受到了终结的礼仪,孝子也就完成了他该做的事情了,就可以说具备了圣人的道德了。  

17【原文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1),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2,儒者是矣。  
注释1)“刻”和“附”是一对反义词。“”,削减。”,增益。:(丧葬)俭省刻薄。墨家主张薄葬,所以把丧葬俭省刻薄称为“墨”,这是“墨”字的一种社会文化意义。
2)“法式”:字面意义是“可供仿效的格式”,作为合词,就相当于“标准”、“榜样”。  
译文削减死者丧事必要花费以增加生者的用度,这叫做刻薄削减生者的用度增加死者办丧事的费用,叫做迷惑杀掉生者来给死者殉葬叫做残害。大致地摹拟死者生前的生活给他送终,使每个人的死亡和生存,也即明的终结和开始都相称得当而尽善尽美,这就是礼义的标准做法,儒者就是这样要求的。

孔子讲学图.png
孔子讲学图


18【原文】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1,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2,而不可益损也故曰:无适不易之术也3。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之丧,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4。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礼以是断之者,岂不以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5)?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6,越月逾时,则必反铅7;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故人之于其亲也,至死无穷。将由夫愚陋淫邪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纵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彼安能相与群居而无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使足以成文理,则舍之矣。
【注释】1)称情而立文:“称”是“同……相称”义,“文”指制度、规定。
(2)“饰”通“饬”;“群”,族群。
(3)“不易之术”:“术”有“道路”的义项,这里是指“原则性规定”。
(4)“所以为至痛极也”:这是为表达丧亲的情感所规定的最高期限。
(5)“岂不以……也哉”句:不就是因为送别死者总得有个终结,恢复生者的正常生活也得有个节度吗?
(6)句中的“则”字相当于“若”,“群匹”,“匹”指配偶。
(7)“反”通“返”;“铅”通“沿”:顺流而下叫“沿”,此指随大流、合群。
【译文】守丧的时间长达三年,是为什么呢?
答曰:这个制度是根据人类情感的需要而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整饬宗族,显示亲疏贵贱的差别,不可以随意增加减少。所以说,礼是无往而不变的方法。人受的创伤越大,愈合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哀痛得越厉害,就恢复的越慢。三年的丧期,是配合感情而建立的文制,是用来给最伤痛人的极限。穿粗麻布的丧服,用粗劣的手杖,居于草庐,吃粥,坐卧于柴草,头枕于土块上,都是用来给极伤痛的人的修饰。三年的丧期,二十五个月已完毕,而哀痛却未曾终止,思慕未曾忘记,但丧礼就此断绝了,岂不是因为送别死者的人要有个终结,要恢复生活,要有节制吗?凡是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有血气的物类,就一定有智能,而有智能的存在物一定热爱自己的同类。现在大的鸟兽失去它的群体,超过一个月时间,就一定返回顺流而找回群体,经过故乡,就一定会徘徊、鸣叫、踟蹰不前,然后才能离去。小的就是燕子麻雀,也会啁啾叫一会儿,然后才能离去。所以有血气的类别,没有比人更有知觉的,所以人对于他的亲人,到死也未曾穷尽。我们将要遵循愚昧浅陋淫邪的人吗?这样的人,亲人早上死去,晚上就忘记了。如果对这些人不加拘束,这样的人就连鸟兽也不及了,他们又怎能互相群居而没有混乱呢?(那么)该按重视道德修养的君子们的心愿去处置(人的这种亲情)吗?这样的话,服完三年的丧,人一定感到只过了二十五个月,因为服丧的日子,君子会感到过得快极了,就像四匹马驾的车子经过墙缝宽的距离一样;所以,若按君子的心愿服丧,那就会无期限地服下去了。因此,先王圣人就给人们确立了“三年之丧”这个适中的礼节,让人们一经充分完成了礼制规定的仪程,就可以脱掉丧服去从事正常工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17 17: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遥祝夏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7-17 17: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汉平 发表于 2024-7-17 17:12
欣赏佳帖,为您点赞!遥祝夏日快乐!

谢谢!老年时间优裕,享受阅读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5 05:01 , Processed in 0.0397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