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95|回复: 0

读书《荀子·解蔽》(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4 16: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7-24 16:49 编辑

读书《荀子·解蔽》(一)


我读荀子.jpg

赵又春著《我读荀子》



    《荀子·解蔽》,顾名思义,此篇是要揭露使人的认识陷入片面、肤浅、错误的原因,帮人达到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
  
1[原文]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1)。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2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3)。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4),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5),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6)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7)。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8),况于使者乎(9)!德道之人(10),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
注释1)两:指“一曲”与“大理”这两个方面。“一曲”,一小部分;“大理”,关于整体、全局的大道理。
(2)“治”,治病;“复经”,“复”,恢复,实践;“经”,经典,即“大理”。“疑”,犹豫不决,迟疑而不能决断孰是孰非。
(3)道:即上文所说的“大理”、“经”,指正确的道理、原则。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等于说:“天下真理只有一条,圣人只坚持真理。”
(4)“乱家之人”:指谓信从了错误学说因而没有把自己的封地治理好的大夫。
(5)“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正”,指“正道”;“自为”,“自求发展”的意思,“为”是“变”的意思。
(6)缪(miù):通“谬。”此指对“道”的看法错误又荒谬。迨:通“怡”,喜爱。
(7)虽:当为“离”字之误。“离走”,背离。辍(chuò):停止。
(8)雷鼓:古祀天神时所用鼓,八面(一说六面)。
(9)“使者”:“使”乃“是”字之误(音同而误),指代前面说的诸如“乱国之君,乱家之人”那样的人。
(10)德:通“得”。
 【译文】人有个通病,那就是常被对象的某个局部所蒙蔽,对全局性的大道理却不甚了了。只有克服了这毛病,才能实践经典作家所阐述那些原则,亦即“大理”,否则,老在自己的一孔之见和圣人的教诲之间徘徊,那只会陷于迷乱而做不出正确的决策;因为天下不会有两种互相对立的用心和观点。从当今各国“异政”和百家“异说”可知,国家必定是有的治,有的乱,学说必定有的正确,有的错误。“乱国之君”和“乱家之人”,他们之所以采用那个学说,自是出于求得大道来发展自己的用心和目的,只是因为缺乏对对于大道的识别能力,加之有人利用他们的爱好来诱惑他们,他们才误信了它;而一旦信从了,他们就往往偏爱自己所习惯了的这个错误学说,生怕听到对那些学说的赞扬。因此,他们的国、家离“治”越来越远,而他们自以为是的盲目性却始终“不辍”。这,难道不是“蔽于一曲”以致实际上失去了追求正道的初衷吗?任何一个人,要是不动脑筋认真思考的话,那么,黑白分明的东西的就是摆在面前,他会视而不见,如雷鼓声哪怕就在他身边响起,他也会充耳不闻,更不用说“使者”了。因此,得道之人必是乱国之君非难他于上,乱家之人指责他于下,他一定会感到不被了解的悲壮与凄凉吧?
  
2原文 故为蔽(1)?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2);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3),此心术之公患也(4)。  
【注释】(1)故:犹“胡”,何。
(2)浅:浅陋,指见闻少。
(3)相为蔽:交互造成蒙蔽,指一个侧面掩盖了另一个侧面。
(4)“心术”:指思想方法。  
 【译文】什么东西会造成“蔽”?爱好会造成蒙蔽,憎恶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开始会造成蒙蔽,只看到终了也会造成蒙蔽;只看到远处会造成蒙蔽,只看到近处也会造成蒙蔽;知识广博会造成蒙蔽,知识浅陋也会造成蒙蔽;只了解古代会造成蒙蔽,只知道现在也会造成蒙蔽。凡物莫不相异,也就莫不相互为蔽,这乃是影响人们达到认识全面性的一个“公患”,以及共同有的思想方法上的毛病。

荀子解蔽.jpg
《荀子·解蔽》揭露使人的认识陷入片面、肤浅、
错误的原因,帮人达到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

  
3【原文】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1) ,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2),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3)。桀死于亭山(4),纣县于赤旆(5),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成汤鉴于夏桀(6),故主其心而慎治之(7),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8) ,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9)。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远方莫不致其珍,故目视备色(10),耳听备声,口食备味,形居备宫,名受备号,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诗》曰(11):“凤凰秋秋(12),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此不蔽之福也。   
注释(1)桀(jié),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帝发之子,桀是其谥号,故史称夏桀。帝发死后,桀继任夏朝君主之位末喜:或作”妹嬉”,姓喜,名妹,有施庆(喜姓之国)之女,夏桀之妃。相传夏桀伐有施国,有施人献妹喜,桀甚爱之。后来桀又伐岷山,岷山人献琬、琰二女,桀爱二女而弃元妃妹喜于洛,妹喜便与伊尹勾结而致使夏桀灭亡。参见《国语·晋语一》、《竹书纪年》卷上。斯观:人名,夏桀的佞臣。知:知遇,赏识。关龙逢(p2ng 庞):又作“关龙逄”,传说是夏朝的贤臣。夏桀无道,为酒池、糟丘。关龙逢竭力劝谏,桀囚而杀之。参见《韩诗外传》卷四。
(2)纣(zhòu):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商纣王等。妲()己:姓己,名妲,有苏氏(己姓之国)之女。纣伐有苏,有苏氏把妲己嫁给纣,妲己得宠,与胶鬲勾结而使商纣灭亡。飞廉:商纣王的佞臣,有勇力,善奔走。微子启:,宋氏,名启,后世称微子、微子启、宋微子、殷微子。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国开国国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
(3)九牧:九州的长官,此指代九州。虚:同“墟”,这里用作使动词。宗庙: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它象征着国家政权。
(4)亭山:当为“鬲()山”之误,即历山,又称历阳山,在今安徽和县西北四十里。相传桀被流放于此。
(5)县:古“悬”字,挂。旆(pèi):古代竖挂的旗帜下边垂悬的装饰品。县于赤旆:据《史记》,商纣赴火而死,周武王斩下纣头,悬之白旗。与此文略异。
(6)成汤:汤,姓子,原名履,汤是他的字,又称武汤、成汤。据说他是帝喾后代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因为他是商的首领,所以又被叫做商汤。商是国号,成汤是商王名讳,因为成汤建立了商王朝,因此又称商汤。鉴:《集解》作“监”,据宋浙本改。鉴:借鉴,吸取教训。
(7)主:主宰。主其心:有主见地支配自己的思想,指独自拿定主意而不被奸臣所迷惑。
(8)伊尹:见 5.5 注(9)。
(9)有:通“囿”。九有:即九州。古代把九州又称之为九囿。
(10)备:齐备,引申为完美、美好。
(11)以下诗句不见于今本《诗经》,是失传之诗。
(12)凤凰:传说中的吉祥之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它们的到来,是祥和的象征。秋秋:与“跄跄”同义,腾跃飞舞的样子。   
译文从前君主中有被蒙蔽的,夏桀、商纣就是。夏桀被末喜、斯观所蒙蔽而不赏识关龙逢,因而使自己思想惑乱而行为荒唐;商纣被妲己、飞廉所蒙蔽而不赏识微子启,因而使自己思想惑乱而行为荒唐。所以,群臣都抛弃了对他们的忠心而去谋求私利,百姓都怨恨责怪他们而不为他们效劳,贤能优秀的人才都辞官在家而隐居避世,这就是他们丧失九州的土地而使建有宗庙的国都成为废墟的原因。夏桀死在鬲山,商纣的头被悬挂在红色的旗帜飘带上,他们自己不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别人又没有谁劝阻他们,这就是蒙蔽的祸害啊。商汤以夏桀为前车之鉴,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伊尹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夏桀而得到九州的原因。周文王吸取了商纣王的教训,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吕望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商纣王而得到九州的原因。远方的国家无不送上自己的珍贵物品,所以他们的眼睛能观赏所有的美色,耳朵能听到各种各样的美妙音乐,嘴巴能吃上所有的山珍海味,身居各种豪华的宫殿,名字上被加上各种美好的称号;活着的时候天下人都歌功颂德,死了以后天下人都痛哭流涕,这叫做极其昌盛伟大。《诗》云:“凤凰翩翩起舞飞翔,它的翅膀像盾牌一样,它的鸣声像洞箫悠扬。又有凤来又有凰,使王心中喜洋洋。”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4【原文昔人臣之蔽者,唐鞅、奚齐是也。唐鞅蔽于欲权而逐载子(1),奚齐蔽于欲国而罪申生(2)。唐鞅戮于宋,奚齐戮于晋。逐贤相而罪孝兄,身为刑戮,然而不知,此蔽塞之祸也。故以贪鄙背叛争权而不危辱灭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之也。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3),故能持管仲而名利福禄与管仲齐(4)。召公、吕望仁知且不蔽(5),故能持周公而名利福禄与周公齐(6)。传曰:“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强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   
注释(1)唐鞅:战国时宋康王的臣子,后被宋康王所杀。载子:当作“戴子”,指戴驩(huan),他曾任宋国太宰(相当于别国的相),后来被唐鞅驱逐而逃往齐国。
(2)奚齐:晋献公的宠妃骊姬的儿子。申生:晋献公的太子,奚齐的异母兄。骊姬为了使奚齐继承君位,就在晋献公面前说申生的坏话,晋献公听信了她的话,迫使申生自杀。后来献公改立奚齐为继承人。献公一死,奚齐就被晋国大夫里克所杀。
(3)鲍叔、宁戚、隰朋:都是齐桓公的大臣。鲍叔名牙,曾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后来小白即为齐桓公,任命他为宰相,他辞谢而推荐管仲,所以以知人著称。隰朋是齐庄公的曾孙,是戴仲的儿子。知:通“智”。
(4)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颍上)人。周穆王的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5)召(shao )公:又作“邵公”,姓姬,名奭(shì),因其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所以称召公。
(6)周公: 姬姓名旦,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译文]过去作为人臣者的蔽,则可举、奚齐两人的表现为例。唐鞅蔽于想获得高职位而排挤贤相戴驩,奚齐蔽于夺取国家政权而加害孝兄申生。结果唐鞅在宋国被杀,奚齐在晋国被杀。唐鞅驱逐有德才的国相而奚齐加罪于孝顺的兄长,结果自己被杀了,然而仍不明白为什么,这就是蒙蔽的祸害啊。所以,因为贪婪鄙陋而违背正道争权夺利却又不遭到危险屈辱灭亡的,从古到今,还不曾有过。鲍叔、宁戚、隰朋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能够扶助管仲,而他们享有的名声财利幸福俸禄也和管仲相等。召公、吕望仁德明智而且不被蒙蔽,所以能够扶助周公,而他们享有的名声财利幸福俸禄也和周公相等。古书上说:“能识别贤人叫做明智,能辅助贤人叫做贤能。努力识别贤人、尽力辅助贤人,他的幸福一定长久。”说的就是这个。这就是不被蒙蔽带来的幸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0:13 , Processed in 0.03693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