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3|回复: 0

走进石望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7 15:4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进石望河







孔明亮






驱车驰骋在宽广笔直的郏景大道上,入目皆风景,放眼尽芳菲。一望无际的麦田 连成了绿色的″海洋″,交织出一幅又一壮丽的画卷。



image.png




上午十点,走进郏县西北的黄道镇,一个宁静祥和、悠然自得的地方,名曰″石望河村”。大刘山环抱,青龙河缠绕。古村与绿树散发出自然的清香,窑洞与楼房幻化出绚丽的色彩。一群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仿佛在向我打招呼。“石望河村欢迎您”,几个红色大字高悬空中,熠熠生辉,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柏油路干净整洁,古窑洞原始质朴。垃圾桶摆放在居民点四周,宣传画尽显和谐之风。文化广场独具特色,石龟、石磨、石槽、铁犁、独轮车、镰刀、耙齿……回溯绿野田畴的耕耘岁月,再现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十余位年轻女子,英姿飒爽地围绕着一个音箱,伴随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甜美的歌声,欢快的曲调,为广场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为生活带来了一份幸福与快乐。山水相依,充满诗情画意;人景交融,宛如优美画卷。没有喧闹烦心,唯有鸟鸣悦耳。微风送来淡淡清香,它轻抚着青山,也装点着生活,更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令人心驰神往。

image.png




石望河村,昔日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如今所见之处皆是美景,所闻之声皆是旋律。美在山水自然,厚在文化沉淀。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流连忘返。

这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揭开面纱,又是一块充满活力的热土,一处正在崛起的发展高地。有着耐人寻味的美景与文化。距县城 37 里,东西长 14 里,南北宽 11 里,包含 7 个自然村,8 个生产组。横跨三山五岭八面坡,沟壑纵横,崎岖坎坷。北靠五龙泉和莲花山,南临钧窑遗址和老虎洞水库,东依大刘山绵亘蜿蜒,西望三苏坟峨眉宝地。从村北到村南,从东山到西山,莲花台、李伟成仙地、姜子牙钓鱼台、刘秀避难洞、神仙洞、战败岭、古战场、擂鼓台、李差坡、养牛场、养羊场、养猪场、石料加工厂……无一不在诉说着石望河村的沧桑巨变,承载着石望河村人自强不息、初心不改的激情与梦想。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景画。



image.png




天晴气朗,惠风和畅。在老支书陈春良先生的热情引领下,首先来到村南的“谒主沟钧窑遗址”。它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是千古郏县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是黄道镇的一颗“掌上明珠”,更是谒主沟村、石望河村的的一块“金字招牌”。

众里寻他千百度,穿越岁月,蓦然回首,《谒主沟钧窑遗址》是钧瓷的发祥地,曾经震撼考古界。

一把泥,一双手,一炉火,铸就了一件精美的艺术瓷品。提及钧瓷,人们对它发源于河南禹州了然于胸,但不能忘了还有与其毗邻的郏县黄道镇石望河村。我不禁疑问:″缘何于石望河村南的麦地里赫然立着一块《谒主沟钧窑遗址》的牌子”?老支书陈春良面带笑容,和颜悦色地介绍:“昔日石望河村隶属于黄道公社谒主沟大队(于1979 年单独划出),两个村原来是一个大队。俺小时候常来此地捡瓷片到老虎洞水库打水漂,那水花飞溅的美妙景象,至今难忘。”谈及钧窑遗址,老支书钟爱有加,滔滔不绝,它始于唐,兴于宋,毁于元,如今仅剩下残垣断壁,默默承受着岁月的洗礼,向过往行人轻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历史。



唐朝三年(公元 878 年),石望河村人巧妙地运用当地优质黏土,在莲花山下,青龙河畔,凭借着神乎其技的艺术选诣和勤劳双手,打造出黑底蓝白黄纹相间的黑釉瓷器,并以当地声名远扬的“钧天台”命名为“钧瓷”,又曰″唐钧″。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步入宋代,石望河村一带的钧窑如日中天,“九里十八窑”的说法至今仍在民间广泛传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姿百态,五彩斑斓。古人曾以“丹青难绘,奇妙无穷”赞之。尤其宋徽宗更是对其痴迷不已,爱不释手。钧瓷在宋代成为五大名瓷:汝、官、哥、钧、定,声名远扬。

遗憾的是,元朝末年战乱骤起,烽火殃及中原,窑工们纷纷四散逃命,窑厂也随之荒废。″千年古窑今仍在,不见当年烧瓷人"。

image.png




1962 年,中国古陶瓷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先生不辞辛劳,专程来到此地。发现了大量的宋代碗、盆、碟、缸、罐等瓷片,连声称赞,埋头挖掘采集了整整一周,装满一架车后运回北京。其中发掘出的文物“三羊开泰”至今仍存放于北京。为研究发掘这一古老钧瓷遗址,推动郏县钧瓷事业的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平顶山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村北的五龙泉,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悄然绽放在莲花山下。那清澈的泉水,仿若天赐甘霖,令人一饮而醉,飘然欲仙。五条神龙口喷玉泉,气势磅礴,构成一幅奇妙的古刹奇观。传说中五龙圣母正值豆蔻年华,宛如出水芙蓉。因受天地灵气感应而蒙羞怀孕,于农历三月初七生下五子,分别是青龙、白龙、黄龙、黑龙、红龙,触犯了天规,被押回天庭,关进天牢。此后经王母娘娘讲情,才被放回民间。



苍天无情,人间有爱,心若至善,必有祥云。五龙圣母飘然而至,在莲花山下广度众生,造福一方。孰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夏末秋初,狂降暴雨,大刘山下,洪水泛滥,百姓遭殃。圣母慈悲为怀,携五龙奋力治水,功德无量,万民敬仰。却被一位歪嘴山神心生嫉妒,诬告圣母大逆不道,贪天之功,以为己有。皇天大怒,传旨将圣母压在莲花山下,永世不得翻身。可怜圣母有苦难言,有冤难诉,泪水化作清泉,顺着石缝汩汩流出,滋润土地,孕育万物。

数百年来,真相大白,玉帝降下圣旨,为圣母平反昭雪。当地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七,他们都会自发来到五龙泉圣母道观焚香祭拜,香火不断。

image.png




莲花山俊秀,圣母娘恩慧。这里承载着无尽的人文遗存和美丽的神话传说。圣母道观,依山而建。岩幽壁峭,松柏叠翠。泉水喷涌。香雾袅绕。那322层石阶,犹如天梯,直通云宵,仿佛与世隔绝的一方圣土,让心灵得以洗礼和净化。今日我来此,不会惊扰你的梦吧?

走出庙院,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愿圣母护佑,所求皆能如愿。

石望河村西有一座山,名唤西山,远看近瞧,与其他山似乎并无二致。然而,这座山却神奇的蕴藏着一种石龟。大则上吨,小则几斤,皆为天然形成,自然造物。随手一挖,便是一件天然艺术品。常有能人专门采集石龟,运往外地,作为园林景观石供人观赏。



用过午饭,稍作歇息。俺有幸乘坐支部书记马钢岭的越野汽车直上西山。山路崎岖陡峭,令人胆战心惊,紧张得心里捏了一把汗。待到登上山顶,嘿!白云在蓝天中徜徉,燕子在风中呢喃。青山含黛,峰峦叠嶂。仰望莲花山,(老爷顶)近在咫尺。“一山入云天,九峰酷似莲,沐雨仙姿美,风吹尘不染。”俯瞰五龙泉,隐身密林之中,融合于远山朦胧与日光清晰的画卷里。在马支书的现场指引下,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讶,十几块大如卧牛的奇石,状似乌龟,形象逼真。分别躺在山坡上。有的深藏,有的微露,有的伸出一个头,有的翘起一个大屁股。憨态可掬,维妙维肖,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由此让我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增添了一份探索西山的神秘兴趣,减去了几分仅当游玩之乐的浅尝辄止的浮躁。触景生情,即兴小吟:

高树隐鸟鸣,深山藏奇龟。
举目皆雅韵,俯视尽香薇。

下了西山,又登上一座山。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山坡上有一群羊,悠闲地缓缓游动,仿佛天上的云朵,在蓝天中飘逸。忽闻远处传歌声,料是山上放牧人。



微风轻轻吹,树叶沙沙响。俺与马支书一同来到石望河村的马角,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和花草的芳香。没有都市的繁华景象,只有山村的宁静与安逸,让人细细品味生活的细节,感受其中的温暖美妙与惬意。窑洞前有一棵百年皂角树傲然挺立,郁郁葱葱,简至就是一座天然氧吧。树下坐着几位耄耋老人,有说有笑。一位八十多岁的大妈看见我们过来,赶忙让座,倒茶。山里人热情淳朴,二话不说,便从自己家里拿出两个红苹果,用水一洗,笑呵呵地递过来。俺感觉不好意思,婉言谢绝。谁知马支书毫不介意,接过两个苹果非要给俺一个。大妈笑着说:“这是自家树上结的,又不图卖,谁见谁吃,不用客气。”俺家住城东平原,虽然离此地不算太远,初次见到窑洞,却倍感新奇,不由举起相机咔咔拍照。



马支书领俺走进一家窑洞,这是一孔四开间,上部拱园,下部方正。古朴、庄重,与黄土沟壑浑然一体。前面是客厅,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沙发、餐桌,一应俱全。接着是卧室,衣柜、桌子、席梦思床。第三间是仓库,第四间稍微小些,算是藏室吧。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怪不得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也喜欢住窑洞,称赞窑洞是革命窑洞。在窑洞里统领千军万马,解放全中国。

走出窑洞,倍感不舍。一孔窑洞便是一家人的避风港湾,更是难以割舍的情怀。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年代,它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深深扎根于灵魂深处。一孔窑洞,一抹乡愁。



再看树下,四位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斗地主”,谁输谁进贡,极为专注。虽非赌钱,却比赌钱还认真。俺问一位大伯:“您高寿?”大伯名叫陈文献,今年 91 岁,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其余三位都是他的老邻居,亦是老牌友。陈全现 78 岁,马占国 78 岁,马炳正 72 岁。几位老人身旁都有一位得力助手“佘太君”,专门负责供应茶水,出谋划策,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一只小狗,蹦来跳去,两只猫咪似睡非睡,三个妇女一台戏,欢声笑语。构成一幅清静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美丽画面。马支书告诉俺:“村东有一位老寿星名叫陈十成,活了 113 岁,前年在山上放羊时不小心摔倒了,不然还能再活几年。”令俺羡慕不已,石望河村无愧是长寿之村。

时光短暂,每一天都是限量版。落日余晖映彩霞,姹紫嫣红美如画。感叹时间过得飞快,俺还有许多景点未能来得及观赏,我却不能再驻足。但俺真想在这里住上一夜,体验一下住窑洞的感受。不过无妨,下次俺还来,弥补这一遗憾。

一天的实地采访,用心观察,用笔记录,石望河村的风采,马角人的笑声,钧窑遗址的辉煌,莲花山的传奇,五龙泉的故事,让人深切感受到了中原大地的独特魅力,分享着它们的喜悦与赞美,难舍难分,意犹未尽。尽管疲惫不堪,内心却无比快乐。





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孔窑洞,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和经历,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和深邃。而这些故事汇聚在一起,宛如一首永恒的诗歌,千年不朽;恰似一幅丹青画卷,万载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7 02:38 , Processed in 0.03536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