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8-11 22:08 编辑
读书《荀子·王制》(六)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王制》
16【原文】 王者之(1):等赋、政事(2),财万物(3),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4),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5)。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6),无幽闲隐僻之国(7),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为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注释】 (1)“之”字后当脱一“法”字,本句应作“王者之法”。 (2)“等赋”,规定好赋税的等级;“政”,通“正”,摆正,处理;“事”,民众谋生之事。 (3)“财万物”:管理好各种社会问题。“财”,借作“裁”。 (4)衰(cuī):差别。政:通“征”,征赋,征税,赋税。 (5)归(kuì):通“馈”,赠送。 (6)“近者”,指本国人;“远者”指其他国家的居民。“不疾其劳”,不怨恨自己的劳苦。 (7)“无幽闲隐僻之国”,是说国家成了“无幽闲隐僻之地的国家”。 【译文】奉行王道的君主的法度:规定好赋税等级,处理好百姓谋生就业的事情,管理好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用来养育亿万民众的。对于农田,按收入的十分之一征税;对于关卡和集市,只进行检查而不征税;对于山林湖堤,则按时封闭和开放,也不收税。征率要根据土地的肥瘠情况制定,按路程远近收取贡品;要让财物、粮米流通,没有滞留积压;还要让各地互通有无,互相支援,四海之内如同一家人。这样,本国居民就会充分发挥其才能,远方的人则将不辞辛劳投奔而来以至于整个国家到处都热气腾腾,兴旺发达,没有一个人不是既听从调遣又感到生活平安而快乐的,这样的君主同时是人民的导师。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
17【原文】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1);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2)、丹干焉(3),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4),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5),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6),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7)此之谓也。 【注释】(1)“北海”以及下文的“南海”等四海,其实是指中原地区四周较远的地方,“中国”则是指中原地区。 (2)曾青:铜精,可以绘画和熔化黄金。 (3)丹干:丹砂。 (4)紫紶:‌是一种古代对紫色的称呼,常用来指代一种珍贵的紫色染料或颜色。 (5)文旄(máo):染上色彩的牦牛尾。 (6)“致”,竭也,尽也。 (7)“《诗》曰”句:见《诗经·周颂·天作》。大王,即古公亶(dǎn)父,周文王的祖父。相传他受戎狄所逼,由今陕西彬县东北迁至岐山脚下的周地,周族从那以后逐渐强盛。 【译文】北海有善于奔走的马和善于吠叫的狗,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畜养役使它们。南海有羽毛、象牙、犀牛皮、曾青、殊砂,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使用它们。东海有紫色的粗麻布、鱼、盐,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穿着、食用它们。西海有皮革和色彩斑烂的牦牛尾,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使用它们。所以湖边打鱼的人会有足够的木材,山上伐木的人会有足够的鲜鱼;农民不砍削、不烧窑冶炼而有足够的器具,工匠、商人不种地而有足够的粮食。虎、豹要算是凶猛的了,但是君子能够剥下它们的皮来使用。所以苍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没有什么东西不充分显露它们的优点、竭尽它们的效用,上用来装饰贤良的人、下用来养活老百姓百使他们都安乐。这叫做大治。《诗》云:“天生高大的岐山,太王使它大发展;太王已经造此都,文王使它长平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