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058|回复: 0

读书《荀子》 附:《荀子·哀公 》(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18 11: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8-18 11:20 编辑

读书《荀子》
附:《荀子·哀公 》(上)

   按 把《荀子·哀公》作为附录放在我的跟随赵又春先生的《我读荀子》之后。之所以选读这篇文章,是因为赵先生选读的11篇荀子的著作中,第4节有“水舟之喻”: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大家熟悉的是《贞观政要》记载的唐太宗和魏征的对话,唐太宗不理解隋炀帝人不蠢,也想干大事,但为什么却正确短命呢?魏征就引用荀子的话说“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赵又春“水舟之喻”的最初版本就在《荀子·王制篇》。查今本《荀子》,有以“哀公”命名的文章,第4节孔子回答鲁哀公说“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这样看来“水舟之喻”是孔子的思想。

鲁哀公问于孔子.jpg
鲁哀公文娱孔子:“吾欲论吾国之士,
与之治国,敢问何如取之邪?”


1【原文】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欲论吾国之士1,与之治国,敢问何如取之邪?”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2,不亦鲜乎?”哀公曰:“然则夫章甫、絇、绅带而搢者3,此贤乎?”孔子对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4,志不在于食荤;斩衰、菅屦、杖而啜粥者5,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虽有,不亦鲜乎!”哀公曰:“善!”
【注释】1论:选择。
2舍:处。
3章甫:商代的一种帽子。絇(qú渠)屦:带有 饰的鞋。 ,古代鞋头上的装饰,用于穿系鞋带。“绅”下当脱一“带”字。搢(jìn 晋):插。
4端衣:祭祀时穿的礼服。玄裳:祭祀时穿的黑色的裙。路:大车。
5斩衰:古代最重的一种丧服,用粗布制成,不缉边。菅屦(jiān jù):用菅草编织为鞋;草鞋。古代服丧时着之。草鞋。啜(chuò绰):吃。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想选择我国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冒昧地问一下怎样去选取他们呢?”孔子回答说:“生在当今的世上,牢记着古代的原则;处在当今的习俗中,穿着古代式样的服装;做到这样而为非作歹的人,不是很少的吗?”哀公说:“这样的话,那么那些戴着商代式样的礼帽、穿着缚有鞋带的鞋子、束着宽大的腰带并在腰带上插着朝板的人,他们都贤能吗?”孔子回答说:“不一定贤能。那些穿着祭祀礼服、黑色礼袍、戴着礼帽而乘坐祭天大车的人,他们的心思不在于吃荤;披麻带孝、穿着茅草编成的鞋、撑着孝棍而吃薄粥的人,他们的心思不在于喝酒吃肉。生在当今的世上,牢记着古代的原则;处在当今的习俗中,穿着古代式样的服装;做到这样而为非作歹的人,即使有,不也很少吗?”哀公说:“好!”

人有五仪.jpg
孔子在回答鲁哀公的询问时说:“人有五仪,有庸人、
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2【原文】孔子曰:“人有五仪1: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2,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勤行不知所务3,止交不知所定4,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5,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士矣?”孔子对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谓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则若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谓士矣。”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君子矣?”孔子对曰:“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贤人矣?”孔子对曰:“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6,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哀公曰:“善!敢问何如斯可谓大圣矣?”孔子对曰:“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7。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8,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9,其事不可循10,若天之嗣11,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12,若此则可谓大圣矣。”哀公曰:“善!”

【注释】 1仪:等级。
2色色:当为“邑邑”,忧郁的样子。
3勤:当为“动”字。 《荀子》 3
4交:当为“立”字。
5五凿:五情。
6怨:通“蕴”,积蓄,蕴藏。
7不:通“否”,然不,然否,是非、对错。
8辨:通“遍”,遍及。
9缪缪:通“穆穆”,和美的样子。肫肫:通“纯纯”,精密的样子。
10循:通“揗”,模仿。
11嗣:通“司”,主宰。
(12)邻:连接。
【译文】 孔子说:“人有五种典型:有平庸的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伟大的圣人。”哀公说:“请问怎样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平庸的人,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不知道考虑选用和依靠贤人善士;出动时不知道去干什么,立定时不知道立脚点在哪里;天天在各种事物中挑选,却不知道什么东西贵重;一味顺从外界的事情就像流水似的,不知道归宿在哪里;为耳、目、鼻、口、心的欲望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了。”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可以称之为士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即使不能彻底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但必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定有所操守。所以他了解知识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的知识;说话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做事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经手的事。知识已经了解了,话已经说了,事已经做了,那就像自己的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能再加以改变了。所以富贵并不能使他增加些什么,卑贱并不能使他减少些什么。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士人了。”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才可以称之为君子?”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就是说话忠诚守信而心里并不自认为有美德,仁义之道充满在身而脸上并不露出炫耀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通达而说话却不与人争辩。所以洒脱舒缓好像快要被人赶上似的,就是君子了。”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才可以称之为贤人?”孔子回答说:“所谓贤人,就是行为符合规矩法度而不伤害本身,言论能够被天下人取法而不伤害自己,富裕得拥有天下而没有私藏的财富,把财物施舍给天下人而不用担忧自己会贫穷。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贤人了。”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才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圣人?”孔子回答说:“所谓伟大的圣人,就是智慧能通晓大道、面对各种事变而不会穷于应付、能明辨万物性质的人。大道,是变化形成万物的根源;万物的性质,是处理是非、取舍的根据。所以圣人做的事情像天地一样广大普遍,像日月一样明白清楚,像风雨一样统辖万物,温温和和诚恳不倦。他做的事情不可能被沿袭,好像是上天主管的一样;他做的事情不可能被认识,老百姓浅陋地甚至不能认识和它相近的事情。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圣人了。”哀公说:“好!”

问礼图.jpg
孔子问礼图

3【原文】鲁哀公问舜冠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哀公曰:“寡人问舜冠于子,何以不言也?”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1,其政好生而恶杀焉。是以凤在列树,麟在郊野,乌鹊之巢可俯而窥也。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也。
【注释】 1务:通“冒”,便帽。拘领:曲领,用以绕颈。拘,通“句”,弯曲。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问道:“从前舜帝戴的是什么帽子啊?”孔子没有回答。鲁哀公又问:“我有问题问您,但是您不回答,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因为您问问题没有先问更重大的问题,所以我正在思考回答您问题的方式。”鲁哀公又问:“那么重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孔子说:“大舜做君主,他的政治特色是爱惜生命厌恶杀戮,他任用贤才替换掉不才之人,(他的)德行像天地一样(广大无边)却又清净谦虚,(他的)教化像四季一样化生万物。因此全天下都接受他的教化,(甚至)遍及异于人类的其他生物,以至于凤凰也飞来了麒麟也跑来了,飞鸟走兽都被他的仁德感化驯服。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他)爱惜生命的缘故。国君您舍弃(舜帝)这治国之道(不问)却问(他)戴什么帽子(的问题),因此(我才)回答迟缓了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0:14 , Processed in 0.03746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