涔阳中武乡 ——捶边鼓 涔北故土3
石公桥村2015年才属大堰镇,此前属中武乡,在涔水北岸,我离开家乡前20年,正好生活在中武公社,中武公社是中武乡的前身。从1958年说起,那年我满六岁,那年大事多,有些印象。
根据高级社指示,我家老屋被拆去修晒场,安排我们住在山后谭颖宣的一件偏屋里。大约是九月的一天下午,父亲喜气洋洋回到家里对我们说,今天开万人大会,成立宜万公社,好热闹啊。还说,高级社改成了大队,我们大队叫石公桥。接下来几天里,经常听到锣鼓声。我不知宜万公社有多大,但知道住在10里外万福寺的姐姐也是宜万公社;不知石公桥大队有多大,但也知道住在3里外黄家冲的外婆家也和我们一个大队。接下来一年多时间,感觉到大人们早出晚归非常艰苦,他们说在石公桥修水库。为母亲在食堂工作方便,我们又搬住在食堂隔壁李诗龙家里。解散公共食堂后,我们跟着老屋材料走,住在敞篷晒场里。
1961年7月,也就是公共食堂解散不久,正值我在双阳小学读二年级,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又叫中武公社了,从宜万公社分出来的,石公桥大队也分成石公和双堰两个大队。老师要我们放心,两个大队的同学都继续在双阳小学读书。回家问了父母,方知姐姐家依然叫宜万公社,外婆家却叫双堰大队了。
哥哥学医的诊所陈管垱就在我们大队东面,叫陈管大队。1962年5月,母亲左手食指不慎砍成重伤,情急中我独自一人问路去陈管垱诊所(陈管大队部)找哥哥拿药,才知道我家离陈管垱有10多里。而且从家里出发沿贺家冲经胡家坪到陈管垱集镇,始终与河为伴,有几处没有桥,都需要几个大跨步越过去,有位好心的伯伯帮的我。河面原本宽阔的,因1958年在上游拦坝修了石公桥水库,河水流量很小。那年秋天,第一次跟着父亲拉车送粮谷走羊肠小道,一鼓作气走过中武大队、班竹大队、楠竹大队、玉圃大队,直到一条没桥梁的大河,对岸就是久仰的大堰垱镇,这一路也是近10公里。
1963年秋天,我们搬回老家石公大队3生产队,自建两正一偏土砖房,偏屋是茅草盖顶。
1964年9月开始在斑竹完小读高小,我们班同学来自石公、中武、班竹、楠竹、玉圃、草堰、花岭、筒车、关堰、等大队,陈管、亘山、鱼山、兰田几个大队的学生在陈管完小读书,周边大队的学生也有在外乡就近读书的。在关注和意会中,陆续知道了中武公社有14个大队。中武、班竹、亘山三个大队是内地,东边的鱼山和兰田两个大队与彭家厂乡接壤,南边的筒车、花岭、楠竹、玉圃四个大队与大堰垱镇隔河相望,西边的关堰、草堰、双堰三个大队与王家厂镇、界岭乡交界,北边的石公、陈管两个大队与宜万乡为邻。1966年下半年我在澧县二中读书,没有钱,只得步行,从家里出发,行经陈管、亘山、筒车三个大队,在倒口河过涔河,这段路差不多有10公里,再走15公里才到澧县二中。
知道中武公社管理机关驻地,那是1967年的事。1967年在斑竹完小复课,6月初的一天,我们跟着许立桂老师去公社参加活动。从学校门前那条大路往东行约1公里就到了。原来公社机关设在斑竹大队几栋农房里,平房,土砖青瓦,非常拥挤。虽然院子很窄,但观看红卫兵演高鼻子美国佬很是过瘾。
1968年,我和发小刘传元在澧县五中读初中。方知中武公社属梦溪区管辖,当时同学来自梦溪、彭家、如东、复兴、宜万、双龙、中武七个公社。
1969年,中武公社和全县各公社一样兴办初级中学,我辍学大半年,九月下旬去斑竹完小续读初中。中武中学建在中武桥以北上一公里的山岗上,是在国庆节后不久,师生自己动手从斑竹完小搬过去的。中学南北走向一栋平房三间教室,东西走向一栋平房是老师办公室和两间教室。两个班,我们是高年级班,寄宿占去一间教室。
此时,原先仅有一条简易公路的中武桥热闹起来了,公路西边是卫生院,再往西越过一口堰塘就到了公社机关,院子里也就是东西两栋平房,南向一座礼堂,礼堂东头两间横屋是电话总机室。简易公路东边从南往北依次是粮店、食品站、供销社。信用社在供销社对面。这条简易公路由大堰垱镇通往亘山澧县国营石灰矿。从石灰矿有条更简便毛路通往陈管垱,再到戈头峪接上去宜万公社、彭家厂公社的公路。亘山矿区、楠竹大队也相继设了供销分社和食品站,与中武桥的总社总店有一比。
1972年1月, 我从澧县三中(梦溪中学高中部)毕业后,回家当了两年多民办教师。教革办设在中学,中学也增加了一栋教学楼和食堂,简易运动场。公社在中武桥建起了中武修配厂,在石公大队建起了中武煤矿。在卫生院门口,公路一分为二,一条通往羊耳山亘山工区(在石公大队和中武大队交界处)的简易公路。
接下来我当了四年多大队干部,跑遍了全公社各个大队,在这段时间里,中武公社的名称、地里位置、大队分布始终没有变,只是在1975年9月中午公社由梦溪区划入大堰垱区。从那时起,我就用两句顺口溜概括中武公社14个大队: “四口堰垱三座山,两桥两竹车圃田。”四口堰垱即关堰、草堰、双堰、陈管垱,三座山就是亘山、鱼山、花岭,中武桥、石公桥两座桥,楠竹、斑竹两园竹,车圃田就是筒车、玉圃、兰田。
1978年3月28日,我带着户口迁移证和粮油转证件,在亘山矿区乘车,一路经过中武大队、中武桥集镇、花铃大队、楠竹大队(供销分店)、玉圃大队,过文革桥,从户籍上离开了中武公社。
最近查阅地方志得知:1947年中武公社境域属涔阳乡。1950年5月澧县全县设187个乡,中武公社境域置中武、花岭、亘山3个乡。1954年5月,花岭、亘山2乡并入中武乡。1958年9月,中武、宜万两乡合为宜万公社。1961年7月,析置中武公社。1984年4月,中武公社改中武乡。2015年乡镇区划调整,中武乡关家岭(双堰)、草堰2个村并入金罗镇。亘山、花岭、兰田、筒车、玉圃、楠竹、长岭岗(斑竹)、关堰、石公、陈管、鱼山10个村及中武桥1个社区划入大堰垱镇,中武乡被撤销。
中武公社(乡)因中武桥得名,中武公社、中武乡虽然先后作古,但中武桥依然。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一部分《涔北故土》点击标题可阅读
我从哪里来 家住石公桥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二部分《苦乐童年》点击标题可阅读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三部分《书山有路》点击标题链接可阅读: 读三级党校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四部分《广阔天地》点击标题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