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农村流通主渠道 ——供销社创新(1)
1985年9月,当我正在兴致勃勃地准备去石门苏市区挂职扶贫的时候,常德行署专员汪啸风同志给我谈话,地委安排我任常德地区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在从国庆节前我到供销社上班至1993年2月共七年半时间里(1988年10月撤区建市更名为市供销合作合作社),先后主管思想政治、劳资人事、职工教育、仓储运输、安全生产和“两业一店”等工作,也曾管理主营业务一段时间。其间在湖南省委党校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1年,在石门二都乡搞社教15个月,在市委社教办工作1年,在桃源县陬溪区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试点3个月,在安乡县三岔河镇搞农副产品流通调查半个月,在津市市宣讲党代会精神半个月。
从20世纪90年代之前那些过来的人,尤其在农村长大的,没有哪个不熟悉供销社的。
合作社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多次论述过合作社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把发展合作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方面,切实给予引导、支持和推动。1949年11月,成立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主管全国合作事业。1950年7月,成立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供销、消费、信用、生产、渔业和手工业合作社。1954年7月,将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供销合作社系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不仅成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成为联结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对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黄金时期。
1958年以后,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时期,与国营商业两次合并,后又两次分开。
1982年,在机构改革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三次与商业部合并,但保留了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牌子,设立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保留了省以下供销合作社的独立组织系统。从1982年到1988年,先后进行了恢复“三性”(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五突破”(劳动制度、农民入股、经营范围、内部分配、价格管理)、“六个发展”(发展系列化服务、横向联合、农副产品加工、多种经营方式、农村商业网点、科技教育)三个阶段性改革。进入90年代,又进一步探索向综合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的新路子。
供销社是供销合作社的简称,是中国合作社的主要形式,其性质比较复杂,那时社会上调侃它是“四不像”。这是后话。
我在供销社的那几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变,也是供销社改革发展最旺盛的年代。省、市、县供销社既是上级社的社员社,也是下级社的联合社,当时常德地区(市)供销社、各县供销社,都建立有与上级社对口的农资、棉麻、土产、日杂、食杂、废旧、茶叶等专业公司,市供销社还有供销建筑设计室、供销车队。各区、乡镇(公社)都有供销社及其分社,各村(大队)也有代购代销店。供销社点多面广线长,当时常德供销系统有4万多员工。这些专业公司与基层供销社共同担负着农副产品收购、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农村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回)经营任务。
市场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供销社是农村商业主渠道,一直担负着农副产品收购、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农村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回)经营任务。农副产品购销主要有棉麻茧、油料、茶叶、柑橘、湘莲、黄花菜、蜂蜜、烤烟、土纸等。1978年以前对棉花、食油、实行统一计划收购,其余产品实行按生产单位核定上交任务(派购)。1985年实行合同订购、市场收购、议购议销。全区供销社实行深购远销,拓宽经营范围,扩大服务领域,开展粮油食品猪蛋鱼禽经营,在农副产品多渠道经营的情况下加强生产培植和优质服务,积极参与市场竞争.1988年全区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额占社会采购总额的百分之三十,在全省名列第一。在我调离供销社前的几年里购进购稳定在7亿左右。其中棉花收购量占全省二分之一,1992年收购8.95万吨。1988年棉花收购实行“四统一、三不放开”的政策,即由供销社和棉麻公司统一收购、统一调拨、统一经营、统一价格,不放开市场、经营、价格的政策。良种棉加工厂只能收购良繁区的棉花,加工后的皮棉不能自销,交当地供销社棉麻公司统一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经营棉花一律视为非法。棉产区的棉纺厂所需棉花要通过棉麻公司统一纳入调拨计划,不得直接在产地收购。常德是湖南主要茶茶区之一,农业学大寨时面积达到31万亩。1988年以后那几年稳定在20万亩左右,产量近万吨,供销社收购百分之八十。农资供应包括化肥、杂肥、农药、农械、农副产品加工机具、中小农具、农用薄膜七大类、近200多个品种。1985年化肥市场放开,1989年恢复由供销社专营。每年销售化肥3.5亿左右,其中碳酸氢铵27万吨、尿素11万吨、钾肥4万吨。
市供销社机关设在市棉麻公司院内,1990年春搬迁到鸡鹅巷中级人民法院老院子。理事会主任先后有杨友年,张先春;副主任先后有徐正中、谢建阳、毛先金、曾庆炎、柳才春;熊和森从起1990年春任党委副书记;纪检组长先后有胡厚炎、吴启勋;顾问饶国炳;调研员先后有周文和、谢昭望、李光中。 理事会内设机构:办公室、政工科、业务科、生产培植科、基层科、保卫储运科(安全基金统筹办)、计划统计科、财务基建科、监察科 。编制53人,其中领导11人。各县区供销社对口设置机构。
供销社是乡镇最大的经济实体,其建筑设施也基本上占到集镇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可惜手边没有《常德市供销合作志》,所幸电脑中有一份《桃源县陬市镇地区供销社调查报告》,这是1987年我撰写的,可从中管见供销社在区、乡(镇)的宏伟规模和雄厚实力。
1987年桃源县供销社在陬市镇设有陬溪供销社,陬市供销社两个基层供销社,县日杂公司、土产公司、生资公司、废旧公司、食杂公司、工业品公司、棉麻公司和联购分销站都设有驻陬市批发站(厂),漆河供销社和理公港供销社设有驻陬市转运站,共12个批零单位。共有职工682人,其中全民职工297人。占地面积共1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1986年完成纯购进3289.7万元,完成纯销售3599.7万元,收购陬市镇办企业产品的73.2万元,实现利润17.4万元。按现在的市场价格,那个时候的万元可能就是今天的几十万元,乃至百万元。
陬溪供销社,下属三汊港、枫树、畲田、架桥、基隆、盘塘、马宗岭七个分社,24个购销商店,108个“双代店”,直属单位有工农产品购销站、食品厂、商场。
陬市供销社,下设酒铺、长乐、三里铺、沅江四个购销商店,归口管理利民商店,9个“双代店”。这两个基层供销社担负着辖区内23.47万亩耕地,15.6万人的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待续)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一部分《涔北故土》点击标题可阅读 我从哪里来 家住石公桥 涔阳中武乡 涔澧大堰垱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二部分《苦乐童年》点击标题可阅读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三部分《书山有路》点击标题链接可阅读: 读三级党校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四部分《广阔天地》点击标题可阅读: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五部分《服务三局》点击标题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