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珍稀菌菇
曲令敏
冬日已雪,看不尽姹紫嫣红的秋叶,云堆岭走,果然是春花难以比拟的郁丽芳华。只是人在落叶飘零里,北风扬起,免不得心有凄凄。正此时,朋友约看珍稀菌菇,趁着阳光明媚,正好散一散心头郁气。
车在路上我就想,菌菇,还珍稀,还高科技,还研学,还赫赫然名扬全国,肯定和我平时吃的平菇、草菇、香菇不一样。绝不会是《列子》记载的“朽壤之上,有菌芝者。”只可能是苏东坡《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中的妙物:“遣化何时取众香,法筵斋钵久凄凉。寒蔬病甲谁能采,落叶空畦半已荒。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萧然放箸东南去,又入春山笋蕨乡。”
想是寒凉的晚秋,园子里枝枯叶败,诗人和参寥师忽然在老构树上看见了一片黄耳菌,采回去做一顿蘑菇大餐。喜出望外之际,苏东坡仿佛看见了温暖的春天,漫山遍野都是春笋和蕨菜……
正浮想联翩,宝丰县珍稀菌产业园到了。
离高速公路很近,绿植和仿古式建筑看上去眉清目秀,冬月的萧瑟里,依然草青花艳,西府海棠的果子又红又大,咬一口,面甜,让人错把它当成山楂。这里是菌菇繁育基地,也是观光、研学的打卡地,
第一个惊喜,是那片高低错落生长着各种热带植物的室内科普展示馆,芒果、香蕉、柚子、狐尾椰子等热带绿植下,是羊肚菌、猪肚菌、大球盖菇、秀珍菇等,巨大的灵芝让人叹为观止。
第二个惊喜,是在游客中心,遇到了认不全也认不完的各类堪称珍稀的菌类制品。瓶装的干鲜羊肚菌,还有大球盖菇、鸡枞、果味菇、猴头菇,最贵的一斤700多元。琳琅满目的菇们,有的活像没打开的竹骨伞,有的像肉松面包,有的娇嫩地抱成团,有的带着金丝开成大朵花瓣……我看着它们不由想起名牌火锅的菌汤,想起松茸炖小鸡、羊肚菌炖羊肉,口舌生津!设若汪曾祺先生看到了,不知会写成多少让天下人口水直流的美食美文!
第三个惊喜是贴满墙的专家,有很多来自北京和省城,皆是业界和学界名流。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菌物学家李玉说的。
“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花,周身是宝。”这是博士生导师、商务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树庭说的。
从坐在大沙堆一样的麦堆前填充母种培养基的女工,到高压灭菌到冷却,再到无菌车间接种,走马观花看过整个流程,我实实在在被科普了一把!怪不得珍稀,这些菌类的宝贝,再不是荒坡野地里随雨水而出的草菇,也不是玉米芯子、棉子壳、麦麸、谷糠粗养出来的平菇,它们是高科技多配方养育而成的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羊肚菌和大球盖菇,是桑黄、灵芝、灰树花,是鹿茸、金耳、榆耳,是粉嘟嘟如同草莓的果味菇……
园区里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牌子:“南水北调移民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原来这一区两园所在都是南水北调移民新村马川的土地。在源泉片区,我看到每一个大棚都有牌子,标示着移民村名,标准的企业+农户。普通大棚总共有52座,智能方舱14座。瓜、蔬、菌循环种植。作物之外,主要种植羊肚菌、滑子菇、黑皮鸡枞,年产值800多万元。村民不仅土地入股,旺季来园区务工,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4200元,增长到了近年的22600元以上。
马川新村,清一色的楼堂瓦舍,沉浸在树木瓜果的清绿里。街头一家门楼左侧是一幅墙画——美丽的女子腰挎装满大球盖菇的篮筐,面对着簇拥而来的胖菇,喜气盈盈,笑脸灿然若花。
在肖旗乡枣庄和商酒务镇的赵官营,利用高速林带和林场,数千亩成规模的是林下种植,一垄垄,一排排,胖娃娃一样拱出土,在我眼里都是农家不断生长、日益丰盈的日子……
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农村之所以空心儿,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那是因为没有产业支撑。你可别小看这珍稀菌菇,这些年吸引了不少出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粗略算算,全县的大棚已经超过了2000座,珍稀食用菌企业有20多家。弘亚公司主业是菌种研发,你也看了,羊肚菌、赤松茸、黑皮鸡枞、滑子菇,都是珍稀品种,一年最少生产1000万棒。全县的大棚种植、林下种植,大都是用这里生产的菌棒。到目前为止,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有6项,还有两项获得了名特优新产品,包括鲜菇、干品、羊肚菌酱精深加工,全县年产值高达4亿元,给3万多人创造了创业和就业机会……
朋友如数家珍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啥都是假的,扑下身子实干、带领群众致富才是真的。我为宝丰人点赞,为好政策和好公仆点赞,也为这片热腾腾的土地上的创业者和劳动者点赞,就算没有吃珍稀菇、喝宝丰酒,也是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