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8|回复: 0

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十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5 11: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10-5 19:00 编辑


沅澧流域历史文化十题


——《芷兰春秋》内容摘录



   拙著《芷兰春秋》,1998年8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数3000册;1999年9月,常德承办亚洲皮划艇赛,组委会指定该书为礼品,7月经增订后又印刷2000册。此书与尔后陆续出版的《善卷邑里》、《桃源佳致》和《澧沅俊彦》构成沅澧流域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承蒙某单位看重,被指定为干部学习的必读书目。我受委托,从书中挑选了十段文字,或许能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加深对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认识。

  

常德德山山有德2.jpeg

常德德山山有德

      

   1、“芷兰”、“春秋”浅释



    用“芷兰”代指沅、澧,典出自屈原的《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謫居朗州十年的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刘禹锡熟悉沅澧文化,他写的《竇朗州见示元郎中早秋赠作命同答》一诗中,就用“芷兰”代指沅澧,“邻境诸侯同舍郎,芷江兰浦恨无梁。”清人金圣叹在选批刘禹锡的这首诗时就明确指出首联“芷江兰浦”是指朗州、澧州,它们与连州“新固邻璄,旧又同舍”,“三州久忝同袍,而各限衣带,则以无梁为限。”

   “春秋”一词,据《辞源》解释,有六方面的含义,即岁月,四季;古籍名;古编年史通称;时代名;谓褒贬。先秦吕不韦称他集门客所著《吕氏春秋》,“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我综采诸说。

   我以《芷兰春秋》命名拙著,不敢奢望吕氏自詡其作用功能,但确实想以此纵论发生在沅澧流域有影响的人和事。

——《芷兰春秋·导言》第1页

2、“天爵”、“良贵”的人生价值观


    孟子主张“天爵”、“良贵”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由权势者给与的爵位包括各种官职,都称为“人爵”,由此而表现的尊贵是“人之所贵”,即“人贵”。这种“人贵”,上司既可以给你,也可以将其剥夺。在封建社会,有极大的机遇性,“才高行洁,不可以保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以保必卑贱”;“遇不遇,时也”。而“天爵”则是人与生俱来的固有的价值,是一种天赋。也就是孟子说的“人人贵于己”,即正视自己,看重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如儒家所说的“仁义忠信”的品质,由此而显示的尊贵是“良贵”。“人爵”、“人贵”是过眼烟云,而“天爵”、“天贵”才是永恒的,它可以彪炳千秋。

——《芷兰春秋·名贤篇》第4-5页


3、“常德德山山有德’,源于人有德。


    众所周知,“常德德山山有德’,源于人有德。相传远古时代这里曾经居住过一位与尧舜禹齐名的善卷先生,是他开化“枉人”,使其知礼义,明事理,受人爱戴.隋时嵩州(即今常德)太守樊子盖将善卷居住过的枉人山改名善德山,简称德山。可见,崇尚道德在常德源远流长,善卷先生是有文字记載的源头.在常德历史上德行高蹈的还有屈原、宋玉、车胤、黄歇、李白、杜甫、刘禹錫、李群玉、范仲淹、江盈科等人,他们或出生在常德,或游历常德,都以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对常德的文化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芷兰春秋·导言>第5页


屈原行吟图.jpg

屈原行吟图



4、“顾山川风物,皆骚人所赋”


    先秦爱国诗人屈原便是被(<題咏名贤图>)选绘的第一位名贤.这既是因为他可能祖居常德,如湖南一师的黄露生先生考证“屈原故乡在湖南汉寿”,又是因为屈原被楚顷襄王“怒而迁之”,即流放江南后主要活动在沅、澧流域。他一生创作丰富,其中大部分著作,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提到的他读过的《离骚》、《天问》、《招魂》、《哀郢》都是在这里创作的。屈原描写古常德地域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能够折射出常德辉煌的人文背景和历史地位。难怪刘禹锡在1000多年之后谪居朗州时,还感到“顾山川风物,皆骚人所赋。”

——《芷兰春秋·名贤篇》第23页


5、屈原的自杀有伟大意义:它提高了人的生命价值。


         当楚都沦陷,复国兴邦无望时,屈原以死“殉国”、“殉志”。法国作家马尔罗说:“人活着可以接受荒诞,但是,人不能活在荒诞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说,“因为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仅仅单纯地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意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四周全是面包。”我虽然不同意有的学者说屈原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敢于自杀,但我认为屈原的自杀有伟大意义:它提高了人的生命价值。同时,因为屈原晚年主要活动于沅澧流域,所以他对常德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朽的贡献,常德人民应该记住他!

——《芷兰春秋·名贤篇》第46页


6、宝刀的利钝变化有一定的时机,施展抱负的雄心寄托在瞪眼注视时机上。


    刘禹锡在常德创作了一篇《砥石赋》。此赋虽以砥石为题,所咏却兼及宝刀。宝刀蒙垢,当有好的磨刀石磨砺,能够重现光辉。赋中有这样几句话,最能表达他在常德的心态:“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既然宝刀可以回复原形而最终被人们所用,那么一时蒙上污垢又怎么能算是耻辱呢?我深感宝刀的利钝变化有一定的时机啊,要把施展抱负的雄心寄托在瞪眼注视时机上。

——《芷兰春秋·名贤篇》第67页


7、为政者,要立足“百年千载”。



    曾任常德路长官的哈珊,在常德城郊开了一条15里长的便河,解除人民肩荷运输的困苦,流传这样一则民谣:

哈珊开便河,恩多怨亦多;

百年千载后,恩在怨消磨。

  老百姓是具体的,其评价也应该是具体的,看待任何一件事情,态度完全一致,即或者一片赞扬或者完全反对是不可能的,但历史却无情又公正。前贤们经过“百年千载”,仍被人民记“恩”,堪称“名宦”;而今天的为政者,其所作所为也同样要立足“百年千载”,如果后代记“恩”,这样才能无愧前贤,也才能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芷兰春秋·名宦篇》第216页


药山慈云寺.jpg

药山慈云寺



8、看经“图遮眼”,是遮住俗眼,看经文后面的真谛。


    惟俨看经“图遮眼”,是遮住自己的俗眼,看经是看经文后面的真谛,看浮世的真相。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只有于禅有悟的人,看经看教才无碍菩提。而对于大事未明的学人,却容易拘泥于经论言句而不悟,即所谓“牛皮也须看穿”。意思是说,学人们看经,恐怕俗眼没有遮住,尘世的是非、烦恼一类记入经书,需要抛弃的东西却被看进去了,相反还会有消极影响。

——《芷兰春秋·名僧篇》第38页


9、李如圭热衷于普通女子的宣传,目的在于“淑人心”“善风俗”。


    李如圭身为朝中要员,对于一个传说为澧州的女子如此宣传,其动机是什么呢?仅仅是桑梓之情吗?《贞节祠记》中说得很明白:“姜女以一妇人,乃不畏险阻,只身长往,且以赢政之暴,闻者股栗化,顾略少挫,视如担途。苟非其中有定见,则一户之外,尚不敢出,而况涉千万里之远乎?孟子所谓‘威武不能屈’,真烈丈夫之事也!其所以植伦理裨名教,以淑人心,以善风俗,其功小补哉!是宜表彰之汲汲也。”可见,李如圭表彰孟姜女的目的是为了“淑人心”,“善风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端正社会风气,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尽管“澧州地瘠民贫”,现在有些“公仆”把大把的钞票甩在饭桌、舞厅不心痛,而用于添置文化设施则喊囊中羞涩,对照李如圭,难道不汗颜吗?

——《芷兰春秋·名胜篇》第579页


桃花源记.jpg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桃花源驰名原因种种。

   

    人因文显,地随文茂,是历史上常有的事。桃花源的驰名,首先得益于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写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他用大手笔构造了一个没有纷争的理想国“世外桃源”,并因道教的附会及仙化,同时还经谪居朗州10年的刘禹锡和历代名人的指认和装点,当然也离不开桃花源所在地本身的环境优美。正是这诸多因素,今天的桃花源不仅是湖南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且正在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芷兰春秋·名胜篇》第499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5 05:32 , Processed in 0.0383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