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413|回复: 0

《渔樵问对》文白对照(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6 09: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10-6 12:45 编辑

《渔樵问对》文白对照(1)
(宋)邵雍

邵雍.png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2024年9月18日,好友李谦友给我发来文白对照的邵雍的著作《渔樵问对》。他是国家公务员退休,对这类古籍感兴趣,令我钦佩。我用了一些时间阅读,编写了这篇学习笔记。
  《渔樵问对》通过渔父、樵夫的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作者简介】邵雍(1012—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 相州林县上杆庄(今河南省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人,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大邵村)。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随父迁居卫州共城(今河南省辉县),定居于苏门山,少有大志,刻苦为学,刻苦读书和游历天下,出游黄河、汾河、淮河、汉江流域,并悟到“道在是矣”。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终身不仕。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去世,终年六十七,获赠著作郎。宋哲宗元祐年间,赐谥号康节。咸淳三年(1267年),从祀于孔庙。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

1、【原文】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曰:“鱼可钩取乎?”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曰:“否。”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子知吾终日得鱼为利,又安知吾终日不得鱼而为害也?如是,则吾之害也重,鱼之害也轻。以鱼之一身,当人之一食,则鱼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当鱼之一食,则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钓乎大江大海,则无易地之患焉? 鱼利乎水,人利乎陆,水与陆异,其利一也;鱼害乎饵,人害乎财,饵与财异,其害一也。又何必分乎彼此哉!子之言,体也,独不知用尔。
【译文】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旁边的大石上,问鱼者:“能钓到鱼吗?” 答:“能。” 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 答:“不能。” 问:“看来钓到鱼的不是鱼钩而是鱼饵。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这两件事都与吃有关,导致的结果却不一样。请问这是为什么?” 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的职业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试着给你解释一下。鱼因为吃而得到的好处和我因为吃而得到的好处是一样的,鱼因为吃而受到的伤害和我因为吃而受到的伤害也是一样的。 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道鱼每天有食吃是好事,又怎知鱼如果无食吃就是坏事呢?如此认为,那么食物给鱼带来的害处会变重,而钓鱼对鱼造成的害处却会变轻。你只知道我能钓到鱼是好事,又怎知我若钓不到鱼就是坏事呢?如此认为,那么我因钓鱼受到的害处会变重,而鱼因为被钓受到的害却会变轻。为什么这样说,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则人也会受到伤害。因为在大江大海里钓鱼,是多么的危险啊? 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受益的性质一样。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受害的性质一样,又何必分出彼此呢!你能问到实质问题,还不能看透事物表象。” (体、用是古典哲学中的一种辩证关系,“体”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或本体,“用”表示事物的作用、发展变化或结果。)
2、【原文】 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 曰:“烹之可也。”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 曰:“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曰:“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 樵者曰:“愿闻其方。” 曰:“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体也。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利害见乎情,体用隐乎性。一性一情,圣人能成子之薪。犹吾之鱼,微火则皆为腐臭败坏,而无所用矣,又安能养人七尺之躯哉?”
【译文】樵者又问:“鱼能生吃吗?” 答:“煮熟之后可以吃。” 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 答:“当然。” 问:“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发生了变化。” 答:“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用柴煮鱼的方法早就有了,在你之前人们就知道,可世人却不知道柴的作用得益于火。如果没有火,你的柴就是堆积如山又有何用呢。” 樵者:“愿意听你说其中的道理。” 渔者:“火的作用体现在动,水的作用体现在静。动静相生(物质世界产生的源头),水火相息(相互之间的作用超过临界点)。水火结合可以被利用,要以草木为体。用,生于利,体,生于害(对火可以利用而言,是好事。但对于草木被烧来说却是坏事——凡事都有两面性)。利与害表现在感情上,体与用隐藏于性情中(好和坏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视角,利和用却是每个物体都具备的性质)。一性一情(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只有圣人(得道)才懂得其中的智慧。 就像用你的柴煮我的鱼,如果柴太少,鱼就煮不熟,它们又怎么能够为我所用呢?(原本有用的东西,因为条件不够成熟就失去利用的价值了)
3、【原文】 樵者曰:“火之功大于薪,固已知之矣。敢问善灼物,何必待薪而后传?” 曰:“薪,火之体也。火,薪之用也。火无体,待薪然后为体;薪无用,待火然后为用。是故凡有体之物,皆可焚之矣。” 曰:“水有体乎?” 曰:“然。” 曰:“火能焚水乎?“ 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随,故灭。水之体,能随而不能迎,故热,是故有温泉而无寒火,相息之谓也。” 曰:“火之道生于用,亦有体乎?” 曰:“火以用为本,以体为末,故动。水以体为本,以用为末,故静。是火亦有体,水亦有用也。故能相济,又能相息,非独水火则然,天下之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尔。”
【译文】樵者问:“火的功能来源于柴,我已经知道了。那为什么易燃物还需要柴来引燃呢?” 答:“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火本无体,通过柴燃烧后才有了体。柴本无作用,待火烧起来后才变得有用。因此,凡是有具体形状的物体,都可以燃烧。” 问:“水有体吗?” 答:“有。” 问:“水能燃烧?” 答:“火的性质,决定了遇水后只能与之对立而不能与之相随,相随就要熄灭(要么对立烧水,要么相随被熄灭);水的性质,决定了遇火后之能与之相随而不能与之相对立,对立就会变热。(要么相随灭火,要么对立变热)因此有热水而无凉火,就是因为万物之间相息相克的原因。” 问:“火的功能体现在用上,它有体吗? 答:“对人来说,火的意义体现在用上,因此它的本性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火是动的。水的意义体现在滋育万物上,另作它用并不会改变它的性质,所以水是静的。 因此,火有用也有体,水有体也有用,二者既相济又相息。不止水火,天下的事物都如此,就在于你如何应用。”(天下既无无用之人,也无无用之事,利害取舍,一念之间)

渔樵问对2.jpg
渔樵问答图

4、【原文】 樵者曰:“用可得闻乎?” 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可以象求者,物之形也。可以数取者,物之体也。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 曰:“不可以言传,则子恶得而知之乎?” 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 曰:“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也耶?” 曰:“时然后言,何言之有?” 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吾而今而后,知事心践形之为大。不及子之门,则几至于殆矣。” 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饫,而论《易》。
【译文】 问:“‘用’又是什么意思呢?” 答:“可以意识到的,是事物的本性;可以用语言描述的,是事物的表现;可以用眼观察的,是事物的形状;可以推理的,是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事物的属性。‘用’的表现,针对事物而言变化无穷,这种感觉只可意会,无法用语言表达。” 问:“不可以言传,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答:“我的确是知道的,也理解到这些东西的确是无法言传,并非我一人不能言传,圣人也不能用语言来解释其中的道理。” 问:“圣人都不能用语言来传授,那《六经》也不是用语言传授的?” 答:“那是后人编的,谁知道当时圣人到底说了什么?” 樵者闻听,赞叹说:“把天地的道理用在人生中,万物的道理用于生活中,事物变化的道理牢记在心中,天下就没有应对不了的问题,如此一来,就不再烦恼忧愁!我从今天开始,才知道事物的变化如此之微妙,如果没有遇见你,此生真是白活了。” 于是,樵者解开柴火煮鱼。 二人吃饱之后开始论《易》。
5、【原文】 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渔者叹曰:“熙熙乎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非子则吾孰与归焉?” 樵者曰:“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 渔者曰:“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曰:“何谓我,何谓物?” 曰:‘以我徇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译文】渔、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 渔者感叹说:“人人看世上万物,纷杂繁乱。而我却知道游戏于天地之间,可以用无心来面对。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又能与谁谈经论道呢?” 问:“请问如何以无心来了解万物?” 答:“无心就是无意(不仅仅依照思维分析和判断,更多地来自潜意识。),无意就是不把我与物分开,然后物物之间的道理就相通了(天人合一,万物同源)。” 问:“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答:“以万物为标准,则我就是万物。以我为标准,则万物也是我。接受我与物的性质一样这个概念,物我相互转换,就能够理解天地也是万物的道理。 天地存在于何处?万物就是天地。万物存在于何地?万物就是我,我也是万物。我存在于何处?万物与我有何区别?我与万物有何区别? 内心生出这样的意识,可以主宰天地,号令鬼神。你还会被人生的烦恼忧愁束缚吗?还会放不下那些求之不得的外物吗?”
6、【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天何依?” 曰:“依乎地。” 问:“地何附?” 曰:“附乎天。” 问:“然则天地何依何附?” 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有无之相生,形气之相息。终则有始,终始之间,其天地之所存乎? 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利用出入之谓神,名体有无之谓圣。唯神与圣,能参乎天地者也。小人则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实丧之患也。 夫名也者,实之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也。名生于不足,得丧于有余。害生于有余,实丧于不足。此理之常也。养身者必以利,贪夫则以身循利,故有害生焉。立身必以名,众人则以身循名,故有实丧焉。 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夫贿之与赃,一物也,而两名者,利与害故也。窃人之美谓之徼,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唯恐其多矣。夫誉与毁,一事也,而两名者,名与实故也。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不以争处乎其间,虽一日九迁,一货十倍,何害生实丧之有耶? 是知争也者,取利之端也;让也者,趋名之本也。利至则害生,名兴则实丧。利至名兴,而无害生实丧之患,唯有德者能之。天依地,地附天,岂相远哉!”
【译文】问:“天依靠什么?” 答:“天依靠于地。” 问:“地依赖于什么?” 答:“地依赖于天。” 问:“那天地又依附于什么?” 答:“相互依附。天依靠于地形,地依赖于天气。其地形有边际,其天气无边际。有与无相生,形与气相息。有始就有终,有终就有始,天与地就存在于终始之间。 天以它的作用为主,形体为次;地以它的形体为主,作用为次。能够扬长避短就可以称作神,能够看淡名利就可称作圣。理解了这个道理,才能领悟天地的规律。德行浅薄的人看似忙碌却丝毫不知其中的道理,所以才会有各种隐患存在其中。 名誉是只是人生的点缀,利益才是害人的根源。名誉产生于不知足,利益变质于贪婪。祸患产生于贪婪,幸福埋没于不知足。这些都是常理。人活于世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贪婪的人却总是追逐需求之外的更多利益,因此就会有危害产生。 想出人头地必须有名,所以世人都争强好胜,如此便会失德。窃人财物称之为盗。偷盗之时,唯恐东西偷的少,等到败露后,又恐东西多定罪大。 受贿与赃物,都是一种物品,可却有两种名称,是因为对利与害的不同心态。窃人名誉称之抄袭,侵占的时后嫌少,事情败露时又后悔侵占的太多。 名誉加身和名誉扫地,都是名誉,却有两种结果,是因为看重虚名还是看重实质导致的。 朝堂之上,是在乎声誉的地方;集贸市场,是聚利的地方。如果能不以争名夺利的心态居其中,虽然一日官升三级,一日获利百倍,其中的风险又怎能伤害得了你呢? 因此就可知道,争是夺利的开始;表面的礼让,只是为了获取虚名。这样得到的利益往往会带来祸患,获取的名誉也只是徒有虚表。既能得到利益又能名扬天下而且没有祸患产生,只有厚德之人才能做到吧。 天依地,地附天,其中的奥妙太深远了!”
7、【原文】 渔者谓樵者曰:“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廉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 三王,尚行者也;五霸,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义利之相去,一何如是之远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 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既无心过,何难之有!吁,安得无心过之人,与之语心哉!”
【译文】 渔者说:“天下得到治理的时候,人民必然注重自己的言行;天下将要动乱的时候,民众必然谣言四起。注重言行,则诚实之风盛行;信谣传谣,则诡诈之风盛行。天下得到治理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仁义;天下将要动乱的时候,人民必然崇尚利益。 崇尚仁义,则谦虚之风盛行;崇尚利益,则争夺之风盛行。 三王时代,人民注重言行;五霸时代,乡间谣言四起。注重言行必注重仁义,信谣传谣必看重利益。仁义与利益之间,一念之差就会导致性质变化?(天下治理与天下大乱就是正念与邪念谁占上风的结果) 所以,把道理挂在嘴上,不如在一举一动中践行,在一举一动践行,不如把它了然于心。道理出于口,人得以听到;道理现于举止,人得以见到;道理发自于心,神得以知道(自然而然的与“道”同行)。以人的聪明都不可以欺骗,更何况神的智慧? 因此无愧于口,不如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如无愧于心。无愧于身比无愧于口难;无愧于心比无愧于身难。(说到不如做到,做到不如知“道”)如果心中无愧,还有什么灾祸发生? 唉!难得找个内心清净的人,与之交心谈畅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20:58 , Processed in 0.03784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