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8|回复: 0

奋斗黄石湖 (长篇报告文学)连载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6 14: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秋时节,我们调研组一行来到了黄石水库,从水库副坝上山,沿省道S315线前行,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缓行,窗外的美景一波波袭来,让人目不暇接。登上右则的山头,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因为我们发现,站在这里,湖汊、小岛、民居、青山、绿水组成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俯瞰整座水库,那景色如一幅优美的图画。湖上岛屿星罗棋布,群岛上绿树葱茂,正是深秋,红、黄、绿的植物层林尽染,碧玉的河汊环绕其间,太阳从树林缝隙中照进来,把这片山岭染得五色斑斓,那景色让人叹为观止。
库区内的芭茅洲村,西接张家界市慈利县,一九六一年设立芭茅洲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改公社为乡,即为芭茅洲乡。一九九五年撒区并乡并入如今的黄石镇,芭茅洲又改为村。全村共有九个村民小组,262户,945人,其中移民人口580人,该村占地23580亩,其中林业面积16698亩,耕地面积1094亩,水田692亩,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境内宽阔的水域,优美的自然风光,古老灿烂的历史文化,让该村声名远播,成为桃源西北部山区升起的一颗耀眼明珠。
芭茅洲横卧湖水边,由两座半岛组成,从S315省道向下看,两座小岛屿直伸入水中。洲上民居错落,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把这片土地点缀得万分妖娆。雄伟的芭茅洲大桥横跨这条河汊,连接湖那边岛屿——茶源村。
下山进入村庄,一条彩绘的文化墙牵引你直入岛屿,右侧小岛是村部,左侧小岛是民居。宽阔的景观大道绿树成荫,百年的老树婆娑招展。在通往村部的一道混彻规则整齐的岩坡上写着3条红色大字: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风景区;把庭院建成风景点。标语体现着芭茅洲人的发展思路和理念。
村部建有学校,旅游接待中心,她倚山而筑,倚水而居。山水环绕的村部景物幽雅,古樟、楼台、亭阁、围栏把这里映衬得恰到好处。亲水平台上绿草茵茵,临湖的岸边芭茅丛生,深秋时节的芭茅粗壮而绚烂,紫红色的芭茅花被风一吹不住的向宾客点头示意,让你不能不想到这就是芭茅洲的特征。
芭茅洲,也是革命老区。当年贺龙拉起队伍在这里来来往往,常在黄石镇观音寺住宿,因感念智莲法师救父之恩,贺龙特意为智莲法师立了一块碑并亲自撰写了近三百字的碑文。于今此碑存于湖南省博物馆。贺龙还在镇街西侧修了一座桥,人们称之为“会贤桥”,各路英雄贤达在此相逢聚会。如今,人们都会忆及当年贺龙同志在此修桥聚贤的故事。据传,清末民初,八岁的贺龙就随父亲来到黄石镇,父亲以裁缝为业,走乡串户,在这里一住八年,赤足草鞋走过芭茅洲的羊肠小道,饥饿口渴喝过这条河水。成年以后,贺龙元帅拉起队伍闹革命,在黄石芭茅洲一带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一九三四年秋红军长征时,贺龙、萧克、王震率领红军进军湘西,途经芭茅洲,在此补充给养,扩充兵员。
村支书高秋文一边向我们介绍芭茅洲的历史文化,一边陪同我们在村庄遛达。村部对面的这座岛屿曾是当年芭茅洲乡政府所在地,现还留下了许多机构的遗迹。沿着环境幽雅的巷子一路行走,临水而筑的民居,都是一幢幢红瓦白墙二三层的小楼,院门口,桔树、柚树果实累累,金黄一片,树林下面就是清绿的湖水,湖光山色一览无余。几位村民坐在门前晒太阳,悠然自得。据他们讲,他们原本不是土生土长的芭茅洲人,是从库区深处迁移来的移民。
此时,一家人家门前,一挂满黄色柚子的树枝弯腰伸向水边,令人浮想联篇:若入住此间,体验“窗含山色翠,清幽月影斜”情景,忘却都市的喧嚣与浮躁,是不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经历……。芭茅洲,犹如一首优美的古诗,隐逸在黄石湖最纯净的角落。
出了巷子,我们在湖边的土公路上随意行走,连绵的青山以湖为镜,以风为梳,湖中的小岛绿树成荫,岛上房舍掩映其中,风光一片,随着行进的步伐,风景就不断变幻,现出另一种风情。一碧万顷的湖泊,绿树青山的耸翠,真犹如穿行在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中。漫步间,我们来到了雄伟的芭茅洲大桥,这座兴建于2018年,宽7米、长246米,投资2000多万元的大桥横跨这湾秀丽河汊,将库区中的村民紧紧的连接在一起,更把芭茅洲点缀得更加妖娆。
高秋文介绍,芭茅洲村现已开发油茶基地1000多亩,蜜柚、黄桃种植100多亩,红薯是该村的主要产业,村里建了一家红薯粉丝加工厂,年产粉丝近10万斤。而近年来,村里美丽风光吸引众多的驴友前来观光,慕名而来的游人也络绎不绝,民宿旅游前景可观。村里经招商引资,已与广西一家企业签定合同,将投资3000多万元开发民宿旅游产业,村旅游接待中心大楼已建好,到时芭茅洲将会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民宿旅游风景区。展望未来,一个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会在这块古老土地上脱颖而出,在世人面前展示她傲人的风姿。
沿芭茅洲大桥过境,进入茶源村,茶源村坐落在黄石镇水库库区中心位置,四面环水,环境说不出的幽雅静谧。车子在座座山包间穿行,满眼的山川风物,使你无法想象这是在一座湖水中的岛屿上行走。茶源村辖区面积19.6平方公里。全村13个村民小组,236户,854人。耕地面积654亩,其中水田435亩,旱地210亩,山林面积2.11万亩。
钟灵毓秀,天赋奇珍。这是茶源村简介中的词汇。确实,茶源村属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势崔嵬,树林茂盛,青山为翠绿湖水衬托,显得瑰丽多姿,风光无限。整个库区暨茶源村境内矿藏及其它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主要有大理石、方解石、重晶石等。农富产品有柑橘、板栗、茶叶、桃、梨、李、枣等;景观树有银杏、栾树、桂花树、湿地松、檫树、枫木、香樟、桂皮树等;野生动物中有I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Ⅱ级保护动物有天鹅、果子狸、灵猫、锦鸡、鸳鸯、猴面鹰,Ⅲ级保护动物有中华斑鸠、竹鸡、野鸡、竹鼠、豪猪、野猪、山羊;青鱼、桂鱼、黄板翘鱼等优质水产闻名遐迩;而茶源村茶叶“杉针”享誉四方。
茶源村村支书简欢,是一位年轻的90后,大学生。是从平原地带的桃源枫树乡嫁过来的媳妇。她介绍说,村里成立了绿康生态养殖合作社,投资建设了光洑发电站,全村主要种红薯和水稻,村里现有公益林18774亩,每亩国家补贴15.5元,有茶园150亩,主要种植小叶茶,已流转给科力远公司。近年来,乡村振兴工作组给村里带来了极大发展。水库建成后,移民户的农田、山地由于被淹,国家给予很大照顾。70年代,村民收入主要靠乡镇企业的茶厂,粮食定量供给,免予农林特产税。而现在,从2006年开始,国家每年给予移民户每人600元补助,还有产业分红。同时,山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18年以前,由于四面环水,村民进门出门一把橹,靠小木船做交通工具,很不方便。2018年,国家投资修通了芭茅洲大桥,全村通上了水泥公路,村通户达,进出极为方便。目前,全村已实现脱贫,人均收入8000多元,村民大部分使用上了液化气。乘着乡村振兴东风,茶源村得益于库区移民整体项目推进,和村支两委、村民的不懈努力,已经破茧成蝶,今日已焕然一新。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风光,引得各地游人纷至沓来,参观游览,有的还在村里的湖心岛开展露营活动,为山村增添了旅游收入,也增添了一抹亮丽风景。
高树堂夫妇是住在茶源村村部附近的村民,今年已80岁,老人说,老俩口的收入有老年补助1200元,移民补助每年2400元,生态公益林补贴1191.91元。现在还能在家做些农活,主要种包谷和油菜,今年包谷得了1000多斤,油菜籽得了300多斤,有时候下河捞点鲷子鱼吃。儿子高树奎在广东东莞市办厂,时常寄钱寄物过来,他们老俩口的日子过得滋润。据了解,整个库区移民或迁移户,享受移民政策,原迁户每年600元补助,迁二代每年享受400元补助。
我们的车子沿着库区边缘公路继续向水库深处前行,新铺村是黄石水库最深处的一个边界村,与慈利县龙潭河镇接壤。支书张铁钢介绍,该村现有公益林一万多亩,农田基本上被淹没。全村309户,996人,12个村民小组,移民人口300多人,村里收入主要靠光伏发电,有精养鱼池30亩,发展菖蒲基地50亩。这是一个长寿村,90岁的老人有四位,80多岁的老人20多人。该村距离慈利县龙潭河镇只有9公里,到黄石镇29公里。九十年代公路只到芭茅洲,出行坐船或者步行,而现在交通得到改善,乡村公里四通八达,并开通了新铺村去黄石镇的农村公交。
桃源慈利,一衣带水,一脉相承,风物清新。进入到慈利县龙潭河镇后,让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这里已是库区的源头,美丽的龙潭河集镇高楼林立,街道清洁整齐,镇上有3万册图书室,有建筑面积1377平方米的影剧院,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大镇。该镇历史文化悠久,尤以板板灯、赶白虎、过火槽、上刀梯、还傩愿、吹木叶、打腰鼓、过赶年等土家文化及风俗享誉省内外,2001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微微凉意,徐徐秋风秋韵中,我们在这里看到,库区上游岛屿从水中逐渐显现出水面,岛屿的周边环绕着水藻,鱼儿在水藻中穿游,岛屿的周围成群的野鸭白鹭,在水藻的上方觅食戏水,渔船从旁边驶过,不时惊飞野鸭白鹭,又复飞回岛屿的周边,处处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情画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7 05:48 , Processed in 0.0346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