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末,我分管的工作增加了“两业一店”。此时,国家实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已经四年多了。
“两业一店”是我对饮食服务业、归口集体商业和代购代销店的简称。
饮食服务业是供销社合作经济的三大主业之一,它包括供销社办的饭店、旅社、酒店、餐馆、小吃部、冷饮店、理发店、照相馆等业务。
何谓归口集体商业?就是国家授权供销社归口管理的合作商店。合作商店是建国以后,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由个体小商贩组成的。另一种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安置待业人员而组成的集体商店。这些集体商店办在县城以上的一般归口商业局管理,办在乡镇(一般仅建制镇有)的归口供销社,我们统称归口的这些集体商店为合作商店,它们大多为供销社代购代销。
至于代购代销店即“双代店”,是那个时代出生于农村的人、在农村工作劳动过的人最熟悉不过的。人们一般称“双代店”为代销店。“双代店”是基层供销社委托村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开办的商店,主要代销日常生产、生活商品,代购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开展由供销社委托其向农民提供的各项服务,其资金来源大部份由基层供销社拨付。代购代销员由村里选派,亦农亦商,受供销合作社和村的双重领导,其劳动报酬,在从其购销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内解决,由“双代店”直接与供销社结算。“双代店”是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的组成部份,是供销社的前哨阵地,是供销社扩大销售的不能忽视的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生产责任制的推行,随着多种经营的广泛开展,农村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农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工农业商品交换规模日益扩大。为了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加快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的步伐。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体改委、商业部关于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若干问题的试行规定》,要求改革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减少流转环节的商品流通体制。
作为供销社经营业务一部分的“两业一店”,在改革开放十年、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四年后的状况怎么样呢?
为此,1987年元月,我同基层科的同志(科长何仁炎、科员徐明)在临澧、桃源、汉寿、常德县深入50多个基层供销社进行调查研究。记得在桃源县调研时还从兴隆街渡河在沅江对岸边兴隆街供销社一家分社住了一个晚上 。调查中发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逐步放开,供销社的两业一店受到一定影响:第一,1986年全市供销社系统饮食服务业网点和人员,比1980年分别下降了43%和41%。但可喜的是饮食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却比纯商业高得多,全市供销社系统1986年纯商业人平均创利435.6元,而饮食服务业人平创利659元,部分饮食店人平创利已经超过1000元,而且饮食服务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经营灵活的优势。尤其历经改革开放十年,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吃、住、行的社会化服务要求越来越迫切。 如果网点,人员保持在1980年以前的水平,供销社饮食服务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将比1986年增长33.5%,经营利润将占供销社总利润的10%左右。 第二,部分供销社对搞活归口集体商业存在顾虑,甚至撒手不管,担心归口企业发展了对供销社不利。其实,归口集体商业的发展,将会增强竞争能力,倒逼供销社与其竞争,可以达到比翼齐飞的效果。第三,有少数“双代店”转成了经销店,有部分同志认为“双代店”同经销店差不多,而且不占铺底资金,不担风险。但经销店属个体经营,可以不从供销社进货,无疑供销社丢掉了早有的市场份额。
调查研究后,提出了“两业一店”工作意见,市(地区)供销社几次召开主任办公会议具体研究,特别是以1987常供基字第16文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归口集体商业管理的试行意见》,召开了全市两业一店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工作。效果如何,现在回顾起来,在我离开这个岗位前的两年多时间里,两个方面的工作还是可圏可点的。
第一是管理人员到位,排忧解难,为“两业一店”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各级供销社都有一名社领导具体分管“两业一店”工作,恢复了基层工作机构或落实了基层工作专管人员,做到了社社有人管,层层有人抓。澧县供销社对归口集体商业提出了“加强领导、坚持改革、积极扶持、落实政策”的方针。鼎城区供销社作出了《关于加强对集体行业管理的决定》。汉寿县供销社、鼎城区供销社积极出面在银行集体商业联系贷款;安乡县供销社对集体商业退休职工的退休费进行了统筹安排;临澧县供销社为基层饮食店争取了计内议价粮、食油。两年时间,对50多个散、乱、亏的企业网点进行了整顿,清查核实了企业家底,调整了领导班子,完善了经营责任制。桃源县供销社派专人驻店整顿了10多个散、乱、亏的商店、饭店。澧县供销社整顿恢复了17家集体商业总店。鼎城区供销社对3个连年亏损,濒临倒闭的企业实行租赁。汉寿县供销社和慈利县供销社对所属系统的“双代店”进行了全面清查整顿,收回一批“亏”“空”双代店的铺底资金,汉寿县供销社根据需要发展了32个双代店。全市通过企业自筹,供销社投资、银行贷款、职工集资等形式,共筹集资金450多万元,新建了和改造了270多个网点,提高了服务功能,如一般集镇饭店、旅社,基本上能为顾客提供食、宿、洗、日用小商品供应与配套服务,主要集镇的饭店、旅社,多数能接待50—100人的小型会议,部分店还设有停车场、娱乐场所。
第二是引导企业开拓经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1、扩大了服务项目和经营品种。在服务的标准上,根据不同层次消费者的要求分了档次;在经营品种上,针对各类顾客的不同要求增加了新的花色品种,挖掘了一批当地的传统菜谱、食谱,引进了多种外地的面食品种;在服务项目上,根据市场的变化增加了新的项目,如家用电器维修、彩照、烫发、放映录相、舞会等。同时,一些有条件的企业网点还开展了农副产品收购。1988年,全区饮食服务业和归口集体商业经营农副产品金额540万元。
2、开辟多种进货渠道,优选进货点。全市归口集体商业每年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额约占进货总额的12%。饮食服务业在原材料的组织上,也逐渐从零星采购发展与农民和生产单位建立“合同供货”关系,从而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3、本业为主,多业发展。全市已办各类加工厂(坊)130多个,年产值近千万元,饮食行业1988年牲猪饲养量达到职工人均1.8头。
4、改变经营方式,灵活经营。全市归口集体商业有31个总店建立了批发机构,饮食服务业有15个饭店建立了批发销售点。各经销网点采取预约销售、逢场赶集、摆摊设点、挂勾服务等方式,扩大市场、增加销售。1988年全市归口集商业寄销代销商品额达270万元,占销售总额的6%。
另外,还多途径开展了饮食服务业技术培训:县、市两级组织培训,选送骨干到区外学习培训,挑选部分职工到本地一些较好的宾馆、饭店、酒家带工免费学习,以师带头,以工带训。近三年有近千人参加以上培训,21人被评为中五级以上厨师。
饮食服务业和归口集体商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8年,全市饮食服务业完成销售额1715.96万元,实现利润126.57万元,比1987年分别增长8.35%和20.01%;集体商业完成营业额实现利润50.82万元,比1987年分加别增长25,95%。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一部分《涔北故土》点击标题可阅读
我从哪里来 家住石公桥 涔阳中武乡 涔澧大堰垱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二部分《苦乐童年》点击标题可阅读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三部分《书山有路》点击标题链接可阅读: 读三级党校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四部分《广阔天地》点击标题可阅读:
回忆录《边鼓重捶》第五部分《服务三局》点击标题可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