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88|回复: 7

端着饭碗碰头(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18 15:57: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袁清香 于 2024-10-19 05:48 编辑

端着饭碗碰头(散文)
作者:袁清香
        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到吃饭时间,常有大人或小孩各自端着饭碗到老屋外墙边、禾场里,交头接耳吃饭的场景。这种场面既温馨又浪漫,有高兴的味道,有幸福的味道,更有其乐融融的味道。现在想起,还是满满的蜜意萦绕。
  
   一
   乡村的傍晚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人们在收工回家的路上就谈论着你家晚饭是什么菜,我家晚饭又是什么菜。特别是掌勺的女人,遇到什么不懂的,会盘根究底地问清楚。回到家中,立马实践。
   我们家族大,住户紧挨,锅中翻炒声可以穿越传到左右隔壁家。哪家浓浓的酸腌菜的香味,哪家在炒腊肉,哪家煎有鸡蛋,哪家焖了红薯等等,更是飘过几个田埂,一嗅便知,这些秘密是想藏也藏不住。孩子们吃饭时总喜欢端着饭碗到外面,一是显摆自己家中有某个好菜;二是想看看他家菜蔬是否不同,不同的菜肯定有不同的口味——“自家的床好睡,别家的饭好吃”,这个时候也可以得到体现。三是想听到外面的见闻,汇聚各种信息。
   我们在一起相互换着菜吃,你往我碗里夹,我往他碗里夹。本来每个家中的菜品都少,可大家凑一起,菜的品种就多了,吃饭更有味。那个年代,谁也没有意识到,这碗里夹那碗里,那碗里又夹那碗里,是否卫生,是否健康。单纯的要求,单纯的快乐,如此简单。只有大人们说在外面吃饭容易吃进去风,会闹肚子疼。可肚子没疼之先,我们谁也听不进去,端碗出门依旧,含着饭菜嘻嘻哈哈依旧。其实大人们也常端着饭碗在外面说话,大胆的孩子还以此反驳。有人调侃:爱跑的人,一顿饭跑了几个生产队。
   我最喜欢奶奶家的藠果腌菜,因为奶奶的腌菜剁得很细,本来她家里的伙食平时比我家好,油多一些。不过我们是分家了的,奶奶家里的菜,我不会像自家一样那么随便吃,奶奶不叫我,我是不会主动进去夹的,怕她的那双眼睛。叔叔家里的弟弟就不同,哪怕他们也分了家,但奶奶对叔叔家的弟弟要好很多。他可以随便进出夹菜也不会被奶奶说教,就像自家一样。我想吃,便要叔叔家的弟弟夹来,我用自家他喜欢吃的酸萝卜交换。其实,奶奶知道我们的小把戏,看破不说破。二伯家如果弄了肉吃,林妹会趁大人不注意偷偷藏两块肉在碗底,出门便给我递眼色,我心领神会与她到一旁。她赶紧悄悄夹给我,我赶快吃掉。这个是以我给她写作业作为交换条件——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写作业,林妹十分为难,对我来说,是轻而易举。好几次,她因为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或者作业出错太多而留校补课。那时候,留校补课,无论在孩子心中还是家长心中,觉得是很丢人的事。
   现在想想,幸好我没有做官的八字,否则我有可能会受贿,不能当个好官,据说好多贪官都是从贪吃开始的。嘿嘿,开个玩笑。
  
   二
   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微信,得到的消息都是口口相传。或是传了好消息,或是传了是非,都有可能,这些在孩子心中都是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关心哪里有电影。特别是得到了明天远处某村放电影的准确消息,饭菜不再香,我们都成了斯文人。有时候扒拉一口饭到嘴里,不着急咀嚼,生怕因为咀嚼声而误听了相关的重要信息。即使吃完饭了,也会端着空碗不离开,继续听下文。大家会利用吃饭的档口商量好,什么时候出发,哪里的路好走,哪里的路不好走,走哪条路。带谁去,哪几个走不动不准跟着。诸多事情都规划得很好。
   商量这些事,大伯家的大哥和我的哥哥有绝对发言权,他们大些。小的弟弟妹妹为了明天能跟着一同看电影,会将自己家里好点的菜,全部奉献出来,巴结大哥和我的哥哥。他们明目张胆地“送礼”,两位哥哥也是毫无顾忌地“受贿”。这些,家中大人是知道的,觉得是孩子们的游戏,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干涉就不好了,随他们去。再说出远门看电影,有大孩子带着也放心些。有时候大人还亲自送“礼”到大哥家里,比如炒的焦黄豆、熟花生、焖的红薯等,特意交待大哥要带好自家的孩子。当然,大哥是吃人的嘴短,满口应承。
   现在的人在酒席上谈生意,一谈一个准,是不是受到儿时吃饭碰头说话商量的启示?我想,很有可能,起码是另一种延续吧。
  
   三
   端着饭碗化解矛盾,比什么方法都灵。
   一次,隔壁王婶家的牛,扯掉了绳子,跑到伯母家的红薯地里,风卷残云般偷吃了一大片红薯藤。可把伯母心疼坏了。她骂了不听话的牛,又骂了牛也系不牢的主人。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红薯是许多家庭的救命粮食。每年有几个月的粮食青黄不接期,得用红薯来填充。牛吃了红薯藤,红薯就停止生长。再长,它得先长藤,要减产很多。再者,牛在红薯地里肆意践踏,把地嚯嚯得一片狼藉。松软的土地被牛踏紧,地下的红薯想长也难钻动。伯母是越看越生气;越生气,越是口无遮拦;越是口无遮拦,理亏的王婶也开始翻旧帐——去年你家的羊还吃了我家的几十株黄豆,我都没骂过你,也没找你赔,你这样得理不饶人,你以为我怕你呀!如此,新账旧账全翻出来,两人一直吵到口干舌燥,吵到不得不各自回家做晚饭、煮猪食才偃旗息鼓。
   冷静下来,两人都觉得是畜生惹是祸,人却生气伤身。都是邻居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本来就是一大家子,骂来骂去好像是骂了自己,过了头。再说,谁也说不起大话,难保不懂事的畜生以后不搞破坏。时间是良药。两人的气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也消了,只是谁也不愿先拉下脸,找对方先说话。
   秋末冬初,又是吃晚饭的时间。从来不端碗到外面吃饭的伯母,见还有夕阳照在禾场,就搬了把板凳坐在外面吃饭,享受着正在下山的夕阳送来的温暖。王婶家里的鱼炖腌菜的香味早当了“叛徒”,飘出去老远。王婶叫她的女儿芬兰用专碗舀了鱼和汤给伯母,伯母是受宠若惊,赶紧就台阶而下,笑笑嘻嘻的,且还将自己煎的辣椒鸡蛋给了芬兰一些。接着,王婶也端碗出来,伯母忙给她搬来凳子。
   从此,二人、两家又恢复到以前的和谐。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哪怕是农村,也是别墅小园的多。端着饭碗集合、彼此互换菜的场景已渐行渐远。但这些回忆,如同夜空中的星星,仍然闪烁着光芒,成了乡村生活的美好怀念。
   曾经端着饭碗谈天说地的情景,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人与人之间的那份质朴的温暖和真情。时代无论怎么变,淳朴的民风、浓浓的乡情不会变。
   从淳朴的日子走来,百姓的性情也传下来了,见面看不见端着碗,但一定要问“吃了吗”,简单的三个字,不文绉绉,但却是文明的表达。过去是端着饭碗碰碰头,现在是咏笑容交流。形式变了,骨子里的亲切却始终没有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8 18:4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大的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8 18:56: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给袁清香大大的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19:0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龚天宝 发表于 2024-10-18 18:45
大大的赞!!!

谢谢龚会长鼓励支持!祝您工作顺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19:06: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邓爱珍 发表于 2024-10-18 18:56
给袁清香大大的赞!

谢谢邓老师鼓励支持,祝您健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18 20:58: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是端着饭碗碰碰头,现在是咏笑容交流。形式变了,骨子里的亲切却始终没有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8 21:2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覃旺成 发表于 2024-10-18 20:58
过去是端着饭碗碰碰头,现在是咏笑容交流。形式变了,骨子里的亲切却始终没有变。

谢谢覃老师鼓励支持,祝您健康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0-20 15: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袁老师佳作,欣赏学习,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19:16 , Processed in 0.03438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