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4-10-21 11:21 编辑
研读湘沪史 成就一本书(一)
前几天,我有幸与春申万科友邻读书会20多位书友前往上海图书馆东馆,参加2024年上海市民文化节“梦想读书会”第二季系列活动。参加活动的目的是竞选2024年上海“十佳读书会”,我们这个读书会有百十号人,在会长的领导下,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次参加上海全市竞选活动的主题是:“读书写作,丰富生活——春申万科友邻读书会成员老有所为的故事”,由我和另外两位书友作为主讲人,分别介绍自己坚持一边读书,一边写作,并汇编成册,出版图书的经历和过程,受到活动组织方和参会各界代表的热烈赞扬和好评。下面将我发言的全文和部分幻灯片与网友们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我于2002年来到上海,后来总是想,上海与湖南有什么渊源?上海为什么这样崇拜春申君黄歇?直到前几年退休后,有了闲余时间,我便开始探索这一问题。 我曾参与过《常德市志》的编写,知道《常德市志》、清嘉庆《常德府志》都对春申君黄歇有过不少记载。于是,我翻开这两本志书,认真地阅读了有关传记和有关章节。还打开《史记》,阅读《春申君列传》。同时,还在网络上浏览了一些有关春申君的文章。终于明白,春申君曾被封于江东(泛指古吴国),他带领族人及其部分食客,在江东吴地一带苦心经营,疏通河道,兴修水利,打造良田,使长江三角洲得到良好的开发和治理。 当年的上海,还是一片荒凉,水灾频发,百姓苦不堪言。据传,他在现在的松江区新桥镇春申村这个地方,建立开发上海的“指挥所”。他指挥家族、食客及领地中的民众在此开疆拓土,开启农耕文明和航运文明,改良土壤,变荒滩为良田。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正因为如此,春申君才受到上海人民的无限崇拜和敬仰。与春申君黄歇有关的各种名称不胜枚举,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歇浦、春申浦、申江等,名称不管怎么改,都是为了纪念春申君。春申路、中春路、春申塘、春申村、春申万科等地名,均为纪念这位开“申”之祖而命名。就连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也用“申”做简称。 由此看来,在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湖南与上海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湖南常德人的春申君黄歇就对上海产生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就连上海申博成功也不忘《告慰春申君》。 我是2021年加入春申万科友邻读书会的,几个月后,罗会长让我讲一课。讲什么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见不久前袁伟辛老师讲过上海的历史,那我也讲湖南的历史。他讲上海的沧海桑田,上海的变迁,那我就讲湖南人吧,“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写成。”湖南人才是一大特点,我把题目拟定为《一群湖南人 百年辉煌史》。 我在阅读、研究湘沪历史书籍,浏览网络文章,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湖南历史人物都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晚清以来,不知道有多少湖南仁人志士来到上海,他们借助上海这块风水宝地,改写中国历史,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做出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的创始会员79人,其中湖南20人,占1/4,为全国之冠。这些湖南会员先后在上海建立过启明译书局、爱国协会、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暗杀团、中国公学、江海交通等革命团体和机关。创建和编辑过多种报刊,鼓吹民主革命。他们探索中国道路,联络革命会党,策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组建中国国民党。他们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有与孙中山齐名,并称“孙黄”的黄兴,他在国内组建了第一个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提出了“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政治纲领;他组织发动反清武装起义数十次;他奔赴辛亥武昌起义前线,就任战时总司令,率领军民在汉阳与清军奋战20多天,为各省独立赢得宝贵时间。有为国捐躯的“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他力主“长江革命”,对推动武昌起义和领导上海起义发挥重要作用;他起草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和《临时约法》;他组建成立中国国民党,并在中国第一次国会竞选中获得重大胜利。 有被孙中山黄兴尊称为先生的谭人凤,他力主将武装斗争的中心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他奔走于湘鄂两省,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有率领400多名女子敢死队攻破南京城门的“双枪女将唐群英”,孙中山赞誉她“不愧是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 还有滔海英雄,肯用生命唤醒中国的陈天华、姚宏业、杨笃生。还有一大批辛亥革命的元老级人物,如刘揆一、刘道一、蔡锷、程潜、章士钊、章陶严、宁调元、周来苏、张汉英、徐佛苏、薛大可,等等。他们都曾以上海为革命基地,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促进上海发展作出过不小的贡献。 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革命青年的救国大志更是得到空前的提振。“春江水暖鸭先知”,史无前例的“五四运动”,对湖南青年产生深刻影响,让湖南青年纷纷觉醒!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湖南青年似乎是最早最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积极付诸革命实践的一批人。在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法国、日本都能见到湖南进步青年的身影,他们冒险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或翻译出版有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方面的书籍;或撰写有关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文章;或组织工人运动,开展革命活动;或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学校,创建进步团体,组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中共“一大”召开时,国内外共有早期共产主义小组8个,其中6个小组中有湖南人;8个早期组织中共有58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其中湖南20人,占34.48%。在20人中,参与创建或加入上海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湖南人就有7位,他们是:李达、陈公培、李启汉、李季、李中、周佛海、林伯渠。除了以上7个人外,在上海创建和加入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湖南青年还有:李启汉、罗亦农、袁达实、任弼时、萧劲光、任作民、彭述之、许之桢、陈为人、卜士奇等。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名代表中,湖南人有4位,他们是:李达、毛泽东、何叔衡、周佛海。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国共青团的诞生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湖南进步青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作为中国极其特殊的东方大都会,东西方融合,法租界、公共租界和华界三足鼎立,各自拥有自己的市政机构、司法机构、警察和军队,一市三治,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活动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自中国共产党创立以后,中央领导机关驻扎在上海12年,负责管理长三角一带的中共江苏省委(上海地方组织)也长期驻扎在上海。 1921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一共举行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选举产生的中共中央领导人,按人次计算共有35人次,其中湖南15人次,占43%;按人数计算共有23人,其中湖南11人,占48%。他们是:李达、蔡和森、邓中夏、向警予、毛泽东、罗章龙、彭述之、李立三、李维汉、任弼时、刘少奇。他们战斗在上海,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加强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 在1921年11月到1949年5月的27年半中,曾经在上海担任过中共江苏(江南)省委书记(委员长)的湖南人多达6位,在任时间长达16年,占58%,两者均为全国之冠。他们是:邓中夏、罗亦农、李富春、李维汉(又名罗迈)、李立三、刘晓。他们在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迎接上海解放,推动长三角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管是在中共中央的管理机构中,还是在中共江苏省委(上海地方组织)的管理机构中,他们为推翻压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上海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畏艰辛,不怕牺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他们的功勋彪炳史册,理应时代传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