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32|回复: 1

读书《西汉孤魂》(五): 地火天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7 19: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永志 于 2024-11-7 19:23 编辑

读书《西汉孤魂》(
地火天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考古人员清理三号墓帛画.jpg
考古人员正在清理三号汉墓棺盖上的帛画


    《西汉孤魂》第十三章导言:马王堆汉墓,“田野考古发觉结束,帛书整理小组正式成立。打开一张张残碎的帛片,璀璨的文化瑰宝展现眼前。从《道德经》到《战国纵横家书》,从《天文气象杂占》到《导引图》一个个惊世骇俗的发现,使世界人类再度看到了华夏民族的地火天光。”(p399)
    “从1972年1月14日至1974年1月13日,为期整整两年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终于落下了他那神秘莫测又价值非凡、意义深远的帷幕。”“1974年3月,国家文物局正式组织成立了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并邀请北京大学等13各单位30多名专家参加整理研究。(p400)
    “据初步整理,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一共20多种,120万字左右。……从这批帛书的内容看,只有少数几种流传下来,而大部分是久已失传的佚书。书的内容以古代哲学思想、历史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还有各种杂书。”(p401—402)

帛书《老子》.jpg
帛书《老子》

1、老子与《道德经》
    帛书《老子》的两种写本,都是用墨笔写在帛上。一本是带有隶书笔法的小篆,研究者称为甲本。一本是隶书,称为乙本。甲本抄录时间在前,乙本抄录时间在后。“根据三号墓出土的木牍记载,墓主人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很显然,甲本《老子》应成书于刘邦称帝之前,即公元前206年之前。帛书《老子》乙本,已用‘国’字代替了‘邦’字,这表明其成书于公元前206年之后。但书中任意使用‘盈’字和‘恒’字,而汉惠帝和汉文帝的名字恰为刘盈和刘恒。据此可以推论,乙本成书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87年之间,显然比甲本成书时代要晚。”(p404—405)
    从总体上看,《道德经》的传本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以王弼为代表的文人系统(傅奕、苏辙、陆希声、吴澄诸本属于这一系统),其特征是:文笔流畅,不减助字,字数逾5000之数一是以河上公为代表的民间系统(严遵、景龙碑、遂州碑和敦煌本属于这一系统),其特征是:文笔深奥,语助词从删,字数依于5000之数。“从河上公的成书年代来看,也不会早于东汉,而很可能和王弼注本成语同一个时代,那便是魏晋时期。关于这个问题,历代注家曾进行了长达千余年的争论,直到马王堆三号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出土后,研究者才蓦然发现,它比任何已知《老子》一书的版本要早四个世纪。”(p407)
    从先秦古籍的有关记载来看,《老子》传本在战国期间,可能就已有两种:一种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这当是道家传本。另一种是《德经》在前,《德经》在后,这当是法家传本。从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的编法来看,可能属于法家注本。(p407—408)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经法》《十大经》《称》《道原》等古代佚书四篇。这四篇佚书与《老子》乙本同抄在一幅帛上,共175行,有11164字,除少数几篇文字略有残缺外,大部分都保存的相当完整,但没有总的书名。故宫博物院历史学家唐兰首次断言,以上四篇佚书,正是佚失2000余年在《汉书·艺文志》中列在道家之内的《黄帝四经》。它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p408)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四种早已失传的黄帝书,在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重大发现的同时,也解开了哲学史上的千古之谜。荀况在《非十二子》篇中,曾激烈地批判子思、孟轲的‘五行说’。但是,什么是子思和孟轲的‘五行说’,由于思孟原书早已散失,后人无法解释清楚,这成了哲学上的千古之谜。有的学者在研究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发现竟是有关思孟五行说的著作。”(p409)

战国纵横家.jpg
《战国纵横家书》


2、苏秦与《战国纵横家书》
    “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部主要记载战国时代众横家苏秦等人的书信、说辞的古代佚书,共27章,17000多字。其中11章的内容可以在今本《战国策》中找到,不过文字有所出入。另外16章则是佚书。……通观这部佚书,应是一种以苏秦游说资料为主的战国众横家言论旳辑本。为了便于称引,研究者就替他题了个名字《战国众横家书》,各章也加了章名。书中讲到了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秦魏伐楚的史事,它的成书年代当在秦末汉初。书中避刘邦讳,应是汉惠帝时的抄本。”(p410)
    “燕王破齐是战国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由齐秦对垒转变为强秦独霸,客观上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史书上对这件事记载极不详备,至于苏秦,倘若按照传记所说,这时已成亡鬼,因此他在这个事件中的活动只字未提。而从出土的帛书看,苏秦正是这幕重要历史剧中的主角。由此可知这批资料就连司马迁也没有全部见到过,从而可以进一步推断,这部文献已经湮没2000多年了。”(p411)“三号汉墓帛书的出土,为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知的丰富资料,对旧有文献大有补缺订误之功,尤其是其中大部分资料的年代都在公元前299年以后,恰好是《纪年》所未记录的时期。若就史料之详细、情结之生动而言,其价值明显远在《纪年》之上。”(p412)
    “关于苏秦主要活动的年代,由于后人‘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的缘故,被弄糊涂了。司马迁把他说成与张仪同时代,且是敌对人物,死在张仪之前。事实上,张仪主要敌对的人物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和陈轸。当张仪在秦国当权的时候,苏秦只不过是个年轻的游说者。苏秦的年辈要比张仪晚得多,张仪死在公元前310年,苏秦晚死25年左右。”(p413)
3、世界上最早的地图
    “三号墓东边箱57号长方形漆盒里,发现了三幅画在帛上的地图,它们折叠成长24厘米、宽12厘米的一叠。”(p415)经过专家的努力“终于恢复了地图的原貌。原来这幅古地图的方向和今天地图的方向刚好相反,是一幅上南下北的地图。上边那快半圆形全黑的图形不是洞庭湖而是南海。拼复后地图是正方形,边长96厘米。”“根据与该图同时出土的一件木牍的记载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字样,可以断定这幅地图绘制年代当在此以前。……地图的主区包括当时长沙国南部,即今湘江上游第一大支流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其附近地区。……有的人认为可以把这幅图叫做‘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图’。p416)
    “地图上表示的主要内容既包括作为自然地理要素的山脉、河流,又表示了作为社会经济要素的居民地、道路等,而地貌、水系、居民地、交通网四大要素,正是现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幅相当科学的大比例尺的地图。”(p417)

天文气象杂占图.jpg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有中国古人
在2000多年前绘出的29幅彗星图


4、天文学上的世界之最的著作《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天文著作,一本叫《五星占》,另一本叫《天文气象杂占》。天文史专家认为,这是世界保存下来最早的天文书籍。(p424)
    《五星占》的内容,是关于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这五大行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记载。帛书记载金星的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天天文学家所测得的583·92日,误差只有万分之几。土星的会合期,帛书为377日,比今天测得的378·09日,只差一天。据专家考证,“《五星占》的内容是战国时期《甘石星经》的内容,而《甘石星经》成熟的年代为公元前370—270年之间,比希腊最早的天文学家伊巴谷还早两个世纪,所以,这应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p425)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有中国古人在2000多年前绘出的29幅彗星图,这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早在东汉时,中国的天文学家文頴就对彗星做过论述。文頴注《汉书·文帝纪》:“八年有长星出于东方”的时候说:“孛、彗、长三星,其占略同,然其形象小异。孛星光芒短,其光撕除蓬蓬孛孛也。彗星光芒长,參參如扫彗。长星光芒有一实指,或竞天,或十丈,或三丈,或二丈,无常也。……由此可见,中国在汉代关于彗星的分类已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而马王堆帛书中彗星图的发现,又为此提供了实物证据。”(p427)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另一部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喷者虞喷,上如彗星”的话。这里描述的彗星形象,指的应是彗尾。彗星离太阳较远的时候,只有一个彗核,只有当它靠近太阳时,才喷射出物质而形成彗尾。德国天文学家白塞尔1835年才提出的喷射理论,中国早两千多年就发现了。(p427)

帛书《周易》.jpg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

5、《周易》与《八卦图》
     在三号墓发现的众多帛书中有一幅帛书原无标题,一共有4500字,经整理人员考察内容定名为《周易》。《周易》抄写于汉文帝时,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一种本子。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六十四卦齐全,其主要特点有两个:第一是卦的序列和现在不同,而且没有分上下篇,它将八卦按先阳后阴的原则分别,即以乾、艮、坎、离、震、坤、兑、离、巽为序,作为上卦,每种上卦,分别与乾、坤、艮、兑、坎离、震、巽配成下卦,保持了比较原始古朴的形式;第二是有《卦辞》和《爻辞》,内容和现行本基本相同。”(p429)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和《六十四卦》同抄在一幅帛上的,还有一篇未题名的古佚书,书中文字分36行排列,约2500字,经整理小组专家张烺先生初步考证,这就是《易传》的其中一篇,取名为《二三子问》。”(p430)
    整理人员发现,“马王堆汉墓帛书《二三子问》乃是一篇有别于传世之本《易传》,属于早已失传而复得汉初易传著作。”(p431)整理人员发现一个隐秘:帛书《二三子问》的学派性质是很明显的属于儒家学派的。理由有三:1、该篇明确地标明了答难释疑的人是孔子,尽管这并不是孔子字迹所记,但撰写该篇的作者至少应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者至少也是儒学阵营中的人,不然他就不会抬出儒学的权威孔子来做解释人。2、该篇的内容没有丝毫的道家释《易》的痕迹,通篇全是从圣君治国、举贤任能、施教安民等方面对《周易》进行儒学政治哲理的发挥和引申,如占筮、卦象、爻位等易传的内容,在这里全然不见。因此,帛书《二三子问》的面世和研究,又为孔子作《易》提供了坚实而可信的例证。(p431)

导引图.jpg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

6、《导引图》,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健身图。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一卷图文并茂的彩色画,在场一米、宽0·5米的画面上,用红、蓝、棕、黑诸色,上面分四排绘了44个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穿短衣短裤,有的穿长袍,有的光背,大部分徒手,少数手持器械。这些人都是用工笔彩绘在绢帛上,每一个人有一个运动姿态。画图原无题,但从人物的运动姿态及所标文字内容来推定,这就是古代的《导引图》。此图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健身图,它为研究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p432)
    《导引图》除图像外,还有31处文字,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描述运动姿态;第二类主要说明这些运动模仿哪一类动物;第三类说明每种运动所针对的病症,数量最多也最重要。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书共有十种之多,除《导引图》外,还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炙经》等。《足臂十一脉炙经》中有:“揗脉如三人參舂不过三日死”的记载,它是说,如果给病人切脉,病人的脉搏,好像三人手执杵联合参加舂米一样,很快第以三联的节律协调地用力进行。那么,这个人病情极其危险,过不了三日就会死亡。这在现代心血管病诊断上,叫作“三联音律的奔马律。”据医学史介绍,Trauba氏  对奔马律伴有交替脉的情况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并于1872年提出报告,所以被命名为Trauba氏奔马律杂音。但是,谁会想到比Trauba氏早2000多年,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中国医生已经发现了“揗脉如三人參舂”,极形象地描述脉诊断上奔马律的三联音律特征。(p4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21: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老师佳作!为您点赞!遥祝幸福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5 05:23 , Processed in 0.03831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