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云华 于 2024-12-5 09:50 编辑
上集讲到了“钩心斗角”,接下来继续我的旅游记:大家来到了“大成门”,也叫成功之门,是孔庙的第五道门,也是最后一道大门,位于泮池之后,呈朱红色,大成门在孔庙的布局中起着重要的分界作用,它将孔庙分为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为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在进第一道牌坊时,对“金声”与“玉振”已进行了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用以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设有“杏坛”,就是为了纪念孔子教学建造的,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周植以杏树,称之为“杏坛”,杏坛前的香炉有800多年历史,据说以前给学生上课时,点上一柱香,当香烧时,这节课也就到点了。左右两边朱红色建筑都是先贤的排位,就是对儒家思想传播做出贡献的先贤,排位供奉在这里,守候伟大的圣人孔子及孔子父母。
孔子一生收了3000多弟子,打破了当年教学陈规,树立百姓为先锋,对中国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宋代诗人汪洙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可以说是对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一种深层理解。
我们走到大成宝殿。历代皇帝祭拜孔子的主要场所,来到这里大家就可以祭拜孔子了,三分香火七分功德,求学求福祭拜的特别多,我也怀着虔诚心祭拜了伟大的圣人孔子,并为子孙求福保平安。
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主殿,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这是最高的建筑,也是地道的中国文化发源地。大成殿重檐九脊,黄瓦飞翘,雕龙画凤,气势雄伟。四周廊下环立着28根石雕龙柱。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大成殿内金碧辉煌,有大型神龛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据说孔子身高1.9米,其貌虽不扬,但他文质彬彬,德高望重,是标准的山东大汉。 大成殿后面正中有“寝殿”、左侧“启圣王寝宫”、右侧“家庙”;寝殿后“圣迹殿”,左侧是“神厨”、右侧是“神庖”。 孔庙西路是祭礼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纥,母颜征在,皇帝封为启圣王和启圣王夫人,建有启圣王殿、寝殿、金丝堂等建筑。
孔庙的东路,前后两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的地方名叫“鲁壁”,现在我们看到的经书,立头功的应为“鲁壁”。为纪念孔子教育其子读书建了“诗礼堂”,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字礼无以立”,意为不学诗不会讲话,不学礼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诗礼堂内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汉画石刻“圣迹图”。后院是崇圣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孔子他原姓为“子”,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男子通常使用氏而不使用姓,女子则相反。孔子的祖先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因内乱被杀,其后代为了避难迁至鲁国,并以“孔”为氏,从而形成了孔姓。
孔子家吃水的古井,距今有2000多年了,从未干过,被称之为“圣水”。古代山东有齐国和鲁国,曲埠是鲁国国都,当时政治地位很高,最后以论理的鲁开始的,这里有堵墙,叫“鲁壁”,是纪念孔子第九代孙子孔鲋所建,那时刚好赶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他把家里传家宝及所有诗经都藏到“鲁壁”,然后自己去嵩山隐居去了,到汉代鲁公王拆孔子故宅时,拆到这堵墙突然听到天空有击石声音,他发现了这堵墙里有很多东西,那些经书上都是密密麻麻的蝌蚪文,后来由孔家慢慢演变成了如今的汉字。可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生前住的三间茅草间,后来被后人改造扩建了,这里还有两根一雌一雄的标志性银杏树,有1600年的历史。
孔庙是历史的、知识的学堂,因时间有限,我们只看了主要的。孔子是圣人,周游列国14年,宣传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收集的宝贵的资料数不胜数。有关圣人的遗迹还有很多,很值得好好参观学习。(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