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20|回复: 8

米泡浓了年味(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31 11:36: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米泡浓了年味(散文)
作者:袁清香

   一
   现在就连老天爷也不按套路出牌,冬至已过,还没见多少冬的迹象。气温还有十多度,就连霜也是爱搭不理,难得光顾。不过,为了塞众口,前天清晨居然下了几滴雪珠,真的就几滴,戏弄人一般,再多没有,在地下蹦几蹦,没了。它将雪落无痕演绎到了极致,“人过留影,雁过留声”,它将不曾到来的假象敷衍了许多大大咧咧的人。
   “下米泡了,下米泡了”,隔壁一家的三岁小外孙来几天了,每天天不亮就闹腾,他真是个勤快的娃。这回他外公正陪他在外面耍,见下雪珠,兴奋地叫唤。伸手捡,没了;再捡,又没了,嘻嘻哈哈,小脸红彤彤的,忙得不亦乐乎。周围睡懒觉的人被吵醒,以为下了多大的雪。起床才知被小屁孩戏耍了。很快,“泡”随之消失,娃娃期待向天,很久,失望。终于脾气来了,蹬足憋嘴,眼泪在眼眶打转。眼见一场暴风雨就要到来,他外婆瞧见“门子”不对,赶紧将他抱进家中,铺上垫子,拿出几天前买的米泡,天女散花状,才止住了即将开哭的腔。
   米泡,我是从小吃到大,是我的最爱,特别是过年期间,米泡出尽了风头。只是不知道,我小时候是否有将雪珠当米泡的经历。
   像我小时候,此时正是家家户户炒米泡的热闹期。
  
   二
   我小时候的年,是从计划做米泡开始,也从米泡吃完结束。
   重阳节时,人们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素问》中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即是阴阳的转换。别看老百姓表面上啥也不懂,其实他们厉害着呢,他们会将此准确无误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每年的重阳前后,人们会利用极性的转换时刻,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阴米,赶紧阴干。吸收天地阳气,制作的阴米也就是最香最纯、口感最好的。吃它,最能补充阳气,提高免疫力。阴米,必须阴干,不可在太阳下晒,否则容易将饭粒晒裂成碎米,品质变差。阴干时,还要将饭团趁有些润又没干时搓揉,成为一粒不挨一粒的米饭。晶莹剔透的阴米备好,平时也煮粥吃。在过去艰苦的岁月,女人坐月子,家人常在荷包蛋里放一小把阴米同煮,这就成了民间的高级补品。也常用此法给病人补身子。
   冬至一到,年货开始筹备,炒米泡、杀年猪、做各种粑粑、糕点、熬红薯糖、米糖、酿酒等等,陆续展开。年越近,味越浓,小孩的馋虫早就蠢蠢欲动,大人的馋虫强加隐忍。
   家中无论怎样穷,阴米不会少,米泡必须炒。
   我们那里炒米泡,都是你家完了到他家,前后几天,彼此帮忙。
  
   三
   我妈妈是炒米泡高手,这家那家都会找妈妈帮忙。我这个跟屁虫会跟着。我除了想吃米泡,还喜欢看妈妈炒米泡的娴熟潇洒、行云如流水的动作。准备工作就绪,只见妈妈先将预先准备的细沙倒入锅中,手拿自制的小木耙在锅中将沙粒来回推活,又用篾制小撮箕将沙撮起过滤,剔除杂质。待沙滚烫,倒入三五滴桐油,锅中油烟冒出。锅里的沙在桐油的助力下,将先前不太活泼的沙,瞬间激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妈妈的手只需轻轻推动,它们便围着锅飞快转动。为什么要用桐油,我还真不知道,某家如果没有桐油,或借或买都会准备好,我也没听人说可以用其他的植物油代替。几十分钟后,沙的活力减缓,还得重新加几滴桐油。炒米泡,必须烧大火。只见妈妈撒一把阴米到锅中,猛推三五下,阴米变戏法般很快膨大成晶莹剔透的洁白米泡。紧接着,妈妈又用小撮箕快速从滚烫的锅中铲出,迅速倒入先前备好的筛子里。无论是手拿小撮箕还是立即倒入筛子,妈妈的手都是在不停的筛动中,要让沙粒快速重落锅中。此间的速度必须快、快、快!左右手配合默契,不可有半点拖泥带水之态。沙的温度太高,稍慢,米泡就会成黄色甚至是黑炭。这样,不美观,也差了口感,破坏了营养。
   烧火人责任重大,火稍微小一点,锅中的米泡立马见分晓。还有,柴要干,此处不能用“湿柴怕猛火”来狡辩。灶膛中的学问,我大概就是这样从小练就的。
   最后,米泡倒进大簸箕里,一声招呼,屋内屋外的孩子都来抓,大人也会“评头品足”检查质量,总结经验。米泡粒,大且匀且白,会预示着第二年家人健康平安。因此,炒米泡和烧火的人都带着使命参与,来不得半点儿戏。
   炒好的米泡,冷却后必须用塑料袋密封保管。塑料袋越好,保存越久。
   炒完米泡,家中有玉米、蚕豆、花生等的,拿出来一同趁热锅热灶,人还没散开,继续。平时都忙于生产,难得二次费力。因此,我们小时候的年虽然没有现在的吃品琳琅满目,食品大都是自家向田间地头刨来。带着艰辛劳动汗水的年,味道却是十分浓烈,也很是欣慰,前后会弥漫好几个月,然后又为下一个年做准备。
  
   四
   我们土家族,拜年时,有个很奇特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吃米泡习惯:无论到哪家拜年,进门坐下,主人首先端来一碗堆成小山似的米泡,米泡上面堆一大勺红糖,或者一大块自酿的打白糖。主人双手小心递碗,客人双手小心接碗,不必用太多的客套话,彼此的恭敬和新年祝福已在这碗米泡中书写,尽情表达。很是奇怪的是,吃米泡,无论是谁,只给一只筷子,绝不会给一双。除非是自己还吃不到嘴里的小孩,找个勺子给他,其他的别想。
   人们一直都在谈论为什么正月吃米泡只用一只筷子,结果是不了了之。说得最多的原因,与岳母有关。用一只筷子,岳母会健康长寿,若用一双,岳母身体会有恙,有去世的风险。这依据从哪里来谁也解释不通,反正用一只筷子也可以扒到嘴里,只当给岳母尽点孝心,大都默许此做法。女子也一样,权当是对公婆的孝敬,小孩也当对长辈的尊敬。当然,也有不信邪者,故意用一双筷子吃,结果也没什么异常。但这习俗一直流传着。
   拜年,主人端给客人的米泡,客人必须吃。万一肚子很饱吃不了,也要兜着走——这是对主人的尊重。有时候,同一天这家那家连续拜年,衣服的袋子鼓成小丘。有的干脆预备好袋子,拜完年,可收好几大包米泡。
   学问无处不有。一堆碗米泡,如何开口吃,藏的学问可真不小。
   吃干米泡,鼻子出气要稍轻点,否则,哪怕一点点风也会吹飞米泡,或者贴到鼻孔处。此时千万不能对着碗打喷嚏,否则,有可能一粒不剩,成了“天女散花”,让守在脚边的鸡得到了恩惠。拜年做客,将米泡掉落地,一是浪费,二是显得有些毛躁失礼。一般会用“遍地开花、大发特发”等吉祥语圆场。我喜欢吃干米泡,将红糖与米泡拌几下,揣进兜里,边玩边吃。到嘴里,有红糖的甜和米泡淀粉甜混合,香香的,让味觉销魂;脆脆的,让牙齿过瘾,越嚼越香越有味。但是,常常疯玩过头,米泡继续在衣服袋子里香着。晚上,到被窝里像老鼠一样躲着吃,吃着吃着便睡着。第二天,满床都是米泡红糖。大人赶紧将被子扯下来到外面抖抖,屋内屋外更飘香。
   泡开水吃米泡,技术含量更高,毛躁的人肯定做不来。堆积如山的米泡,碗的容积有限。倒开水时,绝不可猛倒,必须是“细水长流”,让开水围绕碗边依次慢慢浸入。操之过急,不行;水流如柱,不行;只在一个点,不行!厉害的人,碗里无论堆多高的米泡,可以一粒不洒地加进开水。其中道理,百姓一般讲不来,但运用是得心应手。人们将平衡、平均、细心、小心、渗透发挥得完美无缺。用开水泡软的米泡,香香甜甜,入口即化,堪称人间美味。如果倒开水,将米泡一下挤到外面,桌上地下往往都洒了,会来一句“满了满了,财喜满得流了出来”。主人会立马笑吟吟接一句“谢你吉言,发了,明年用更大碗盛米泡招待”。欢笑声将年味推得更浓。
  
   五
   后来,有流动上门炸米泡儿的。这种机器简单,粮食作物都可以炸,且膨大更厉害。为了增加甜度,一般会放了糖精之类。它的保质期稍短,容易受潮。在没有其他东西吃的时候,也可以混混嘴巴,过过瘾。不过我还是喜欢吃自己炒的阴米米泡,觉得只有阴米米泡,过年才是那么回事。也可能是我亲自劳动的结果吧。
   现在,即便是农村,即使是过年,也没人自己炒米泡了。我有时候好想自己像母亲那样亲自炒米泡,过过瘾,可锣齐鼓不齐,有这样无那样。独吃可以,有的事,独做真不行,人邀约不齐,始终下不了决心。加上我也懒了许多,嘿嘿,像隔壁家不懂事的外孙那样勤快,我做不到了。
   小时候的年从重阳开始准备阴米,到第二年端午还有少量米泡吃才结束。
   现在平时的生活比以往过年期间的生活还要好很多,啥都可以买,还南北互通。多了就泛滥,味道就变淡,对年就少了期待,缺了期盼。米泡已不再是乡里人的最爱,也不是我的最爱了。
  
Screenshot_20241231_11344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31 11:40: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大的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17:29: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龚天宝 发表于 2024-12-31 11:40
大大的赞!!!

谢谢老师鼓励,祝老师元旦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31 21: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31 23:16: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读袁老师溢趣好文,回味无穷,为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05:33: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开均 发表于 2024-12-31 21:16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多谢老师鼓励支持,祝老师新年大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05:34: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焦德富 发表于 2024-12-31 23:16
欣读袁老师溢趣好文,回味无穷,为你点赞!

谢谢老师鼓励支持,祝您生活愉快,元旦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 06: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untitled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09:4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应运 发表于 2025-1-1 06:21

老师吉祥,元旦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11 17:07 , Processed in 0.0364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