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35|回复: 0

灯舞闹年(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26 20: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常德民间灯舞说略(下)
2011年春节


      (点击阅读前文:灯舞闹年(上)
      常德民间灯舞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至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灯舞即有灯又有舞,“灯”有龙灯、狮灯、竹马灯等,“舞”有蚌壳舞、采莲船舞、虾灯舞、麒麟舞等。每至春节、元宵节的夜晚,沅澧流域的街巷和村寨,无不彩灯缤纷,锣鼓激烈,烟花怒放,热闹壮观。
  
      、
四、采莲船

       采莲船灯舞源于江南采莲习俗。
      自古江南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湖泊池塘,水面多植莲藕。夏秋之际,少女少男乘舟出没莲荡,轻歌互答,采摘莲子,诗意昂然。地处洞庭湖西岸的常德地域,也是湘莲的主产区,泛舟采莲的习俗历来很浓。采莲季节,荷花盛开,芬芳阵阵,风光旖旎,浩瀚而碧绿的水面接天连碧,翠绿的莲蓬矗立于亭亭玉立的荷花和青绿如盖的荷叶间。穿著齐整的年轻男女,轻盈地跳上那两头尖尖的小小莲船,撑点篙儿,轻盈荡舟,穿行于莲荷之间,边采莲,边唱歌:
小妹撑船绕绿荷,
阿哥随唱采莲歌。
一声情调心相印,
戏水鸳鸯透碧波。
      采莲船也是常德灯舞的重要部分,每逢春节和重大节庆活动,它和龙灯、狮灯、秧歌、蚌壳灯等一起载歌载舞。常德民俗志载:“采莲船用竹篾扎成,一人(妇女)扮演美女坐于船中,一人扮演船夫荡浆。表演时,在锣鼓、乐器的配合下,作碎步交换位置,其舞蹈画面与‘车车灯’近似。船夫领唱.众人相和。表演时间多在春节或重要节日期间,往往与车儿灯交替进行,地点多设在室外。”采莲船自娱自乐性很强,好学易演,群众喜闻乐见,常演不衰。常德采莲船于明末清初从湖北传入,湖区县特别流行。
      常德采莲船用竹、木、纸、布等扎成无底彩船,船中间有遮阳雨蓬,外蒙彩色绸布或彩纸闭扎成一个漂亮的彩屋。船下身用绿色彩布遮拦,似水波浪,旦角将船系在腰间,如乘船状,丑角手执木桨边划边舞,撑篙,扳舵,闯滩,斗浪,二人合舞,若舟行水上,手、眼、身、法、步,极富夸张,表现着水乡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和青年男女热烈的爱情。也可三人演,即两个划船的和一个小旦;还可以增加到四人,另加一个手拿团扇折扇、身穿拆子,头戴公子绅的小生。
      采莲船唱词取材广泛,随口成文,句式规范,字数齐整,节奏明快,板眼分明,押韵琅口,通俗易懂。演唱时用锣鼓伴奏,乐停开腔,乐起歇声,明快嘹亮,声韵铿锵。临澧、澧县一带是一唱众和,一只唢呐就可伴奏,用锣鼓点子作间隔过门,由“二句子”组合七字句加衬词成四个小句,如:
采莲船好比嘛/嗬嘿,
大花轿哪嘛/嗬嘿。
托起姑儿嘛/呀嗬嘿,
水上飘那么/划哟!
      而安乡县唱腔又有所不同:
采莲船哪/衣哟!
两头尖哪/啊吔!
兄妹双双/呀喂子哟!
采湘莲哪/划着!

      下面的唱法别有风味,但已记不得是哪个地方的佳作了:
春季那个/早来哟嗬,
桃花哟嗬嗬/香啊哎嗨伊子哟;
天换那个/季节哟嗬,
人换哟嗬嗬/妆啊哎嗨伊子哟;
犁耙那个/水响啊哈,
种的种田忙/啊哈伊子哟。
      采莲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宋代《太平广记》载:“唐玄宗在东路,大宴于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率其声乐来赴阙者,或谓令较其胜负而赏罚焉……山车、旱船、戏马、斗鸡……。”可见采莲船早在唐代就已流行。宋代《儒林公仪》、《宋史•乐志》中说,五代时前蜀王衍曾作蓬莱山,以绿罗画水纹为地衣,上置莲花,舞者乘船在地衣上转动;宋代仿其事,宫廷队舞女弟子队中有‘采莲队’,舞者乘彩船,手执莲花而舞。由此可见,采莲船灯舞由唐宋宫廷采莲队舞演变而来。
      关于采莲船的起源,还有一段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传说。
      很久以前,涔河还没有桥,每逢大水,老百姓极不方便,甚至有人淹死。官府腐败,无钱修桥;富人吝啬,无心捐桥。百姓无奈只好烧香叩头以求神灵。一日,河面上漂来一只小船,船头一个撑篙汉子,船尾一个艄婆,船舱一位年轻貌美女子。艄婆说:我们一家采莲为生,女儿尚未婚配,恭请各位将金银投向我女,投中者即为郎君。有钱人闻讯赶来,纷纷将金银投向这位天姿国色的女子,但竟然没有一人投中。这样一天,两天,投了一个星期还是没有投中美女的。于是,美女终于说话:我乃南海观世音菩萨,得知涔河无桥,行人不便,故施此计,筹备桥资,现已足够,谢谢!说完,化作一片祥云离船而去。船里的钱谁也不敢动用,人们推举当地长者牵头,用这笔钱修筑了一座石桥,并取名叫涔阳桥。后来,人们每逢春节就玩起采莲船灯舞,以纪念和颂扬观音菩萨的善举。
   


五、蚌壳精

     《常德民俗志》载:“蚌壳精源流古老,由‘鹬蚌相争’的故事演变而成,一般在表演‘车车灯’后演出。用竹篾扎饰白鹤、蚌壳各一件,并给蚌壳缀以红绫。表演时饰蚌壳精妇女一人,玩白鹤者一人,老渔夫一人,其过程如‘鹬蚌相争’故事,舞蹈动作没有固定形式,随着乐器声时弛时速。类似哑剧,只有动作,没有唱词。”
      蚌壳灯舞,又名蚌壳灯、蚌壳精等,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西洞庭湖区的常德各地流行广泛,而且安乡县的蚌舞还是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如民俗志所载的那样,常德的蚌壳灯舞,没有任何唱词和唱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哑剧形式、打击乐伴奏的民间舞蹈。整个表演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情节、情绪与打击乐的强弱长短紧密配合,以其淳朴的生活气息、风趣生动的表演、乐观明朗的情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因此经久不衰。蚌壳灯舞既能参加节日喜庆演出,也可串门入户表演。蚌壳灯舞的服饰根据不同人物,采用与戏曲行当相近的装扮。道具桨、渔网、扇各地相同,蚌壳形状也大都一致,只是装饰上有简有繁,有些地方的蚌壳还是透空的网状,让观众能透过蚌壳看到演员的表情及体态。


      蚌壳用竹篾扎制,用彩纸裱糊,彩笔勾画图案,四周用红布条镶边。表演的时候,一青年女子扮成蚌壳精,穿着红色的服装,佩戴闪亮的珠饰,立于竹制的大蚌壳内,随着锣鼓的节奏,以碎步、盘腿蹲、半转身的动作以及优美的身段煽动着蚌壳,时开时合,时进时退,时而向上伸展,时而就地歇息,呈现出各种妖娆的体态。一男子装扮成渔翁,头戴草帽,肩背渔篓,手执渔网,表现出观蚌、涉水、理网、撒网的各种形态,多次想网住蚌壳但又网不得,时而被蚌壳夹住头部,时而被夹住手脚,逗得观众欢笑。
    有时候,为了增添气氛,由另一人扮成鹬,与蚌壳精相斗,在表演时则是互相想办法逮住对方,最后鹬啄到了蚌壳精,蚌壳精则夹住了鹬的嘴,互相都不能逃脱,正在相互挣扎时,被渔郎一网双收。
    安乡蚌舞一般为二至三人表演。由于内容不同,所以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及不同的人物形象。除蚌姑这个富有浪漫色彩、以旦角妆扮的主要角色外,大多数节目都有丑扮的渔翁与摇旦妆扮的渔婆二人。运用舞蹈、哑剧、手势及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朴实而又简练地塑造了每个人物个性。
    关于蚌壳灯,我想应该起源于洞庭湖区。王象之(宋)《舆地纪胜》说“洞庭湖有巨蚌如舟,深夜帆展一亮,往来烟波间,吞吐明珠,与月争辉。渔者百计取之,卒莫能得。”洞庭湖区的蚌壳灯舞,就是湖区人民在长期捕捞中用艺术形式成功演绎着这个传奇故事。因此,在西洞庭湖区的沅澧流域,民间有几种传说:
    故事一:洞庭湖西畔的一位年近四十的渔夫,家贫未娶,捕得一只大蚌。晚上,蚌壳张开,露出无数珍珠,照得屋内如同白昼,一位美丽的姑娘从蚌中飘然而出和渔夫做伴。凌晨,蚌姑对渔夫说:我是修炼千年的蚌精,念你勤劳忠厚,将珍珠留赠给你,我回水晶宫去了。说完,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渔夫。不久,传闻湖面上每夜都立着一只闪闪发光的大蚌。渔夫惊喜万分,便将他与蚌姑邂逅相遇的艳遇告诉了乡亲。人们认为蚌姑是吉祥之物,从此每逢年节,纷扮演蚌壳,以求幸福,于是,蚌舞就应运而生了。
    故事二:传说蚌壳姑娘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所变。一天何仙姑在湖洲沐浴,吕洞宾见其秀丽,便化作一驼背、歪嘴、跛脚的小沙弥向她调情。当小沙弥近前时,蚌姑便大显神通,狠狠地用蚌壳夹他的头和手脚,使他疼痛难堪而退走。不久,蚌姑遇见一英俊渔郎,顿生爱慕之情。当渔郎捉蚌时,蚌姑故意夹着他的头和手脚与他逗趣,却不加伤害。聪明的渔郎领悟了她的心意,便用渔网将她擒获,从此二人结下了美好姻缘。
    故事之三;一位千年蚌壳仙子,能歌善舞,羡慕人间生活,一天,正在澧水河边晒太阳,正巧打鱼郎来到河滩,两人一见钟情,互送信物订下终身,可乌龟精对蚌壳仙子的美貌早就垂涎欲滴,并与见利忘义的鲤鱼精狼狈为奸,欲霸占蚌壳仙子。蚌壳仙子与打鱼郎一道,率水族国的众姊妹与邪恶势力开展了一场生死决战,最终将乌龟精和鲤鱼精赶走,结成一对美满姻缘。


六、竹马灯

      常德民间灯舞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至少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些形式各异的灯,以模拟动物形象为主,如龙灯、蚌壳灯、麒麟灯等。灯舞即有灯又有舞。“灯”有龙灯、狮灯,竹马灯等,“舞”有蚌壳舞,虾灯舞等。它多为群舞,主要在春节、元宵节表演,尤其在夜晚,彩灯缤纷,气氛热烈,再伴以锣鼓、烟花、爆竹,热闹壮观。
      常德民俗志载:“竹马舞又叫跑竹马、竹马灯,石门县、桃源县等山乡流行,饰一小生一小旦对舞,多用踮步,后踏步及大踏步,给人以骑马行走的感觉。伴以音乐节奏,唱词重复,一唱众和,声音高亢,表演时间多在春节。”常德竹马舞历史悠久,它是与龙舞、狮舞、蚌舞、采莲船、地花鼓等民间艺术同属一脉的姊妹艺术。在唐代孕育,宋明两代得以发展,至今还在沅澧流域尤其是临澧、安乡、澧县、桃源等地津市农村流行。逢年过节、婚寿喜庆时常有民间艺人进行演出。舞蹈者模仿跑马的姿势,或扬鞭疾行,或执辔徐行,通过表演马儿慢行、上坡、下坡、过桥、跳跃、旋转等动作,展现马的各种姿态。载歌载舞,形式活泼,热烈奔放、古朴清新,具有浓郁的乡土艺术特色,博得人们喜爱。
      竹马灯源于小儿玩耍的“青梅竹马”:胯下骑一根竹竿或一把笤帚,手执一鞭,口中喊\"驾,驾\",学马儿奔跑的样子跳跃前行,稚拙天真,憨态可掬,这便是男孩子小时候常玩的“骑竹马”游戏。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顽童们胯下的竹马,到了宋朝发展演变为一种乡土味十足的民间舞蹈,即“竹马灯”。
      常德竹马灯是一种地花鼓表演形式,使用戏曲曲牌,采用花鼓戏音乐,配有演唱戏文。临澧还开创了用荆河戏曲牌做唱腔的竹马灯。澧县、临澧一带的竹马灯一般由两男一女表演,一个须生,一个小生,一个旦角,各人右手执一根马鞭,骑在纸糊篾扎的马上,拉着缰绳,做着马儿碎步小跑的动作,沿“纱爬拐”(即横8字)的路线作循环穿行,边跑边唱。也有四人表演的,另用一个小丑,不骑马,手拿一根马鞭,在旁边抽这个的马一鞭,抽那个的马一鞭,说一些风趣逗乐的话来插科打浑,甚是有趣。这就是我们儿时跟着赶着看的竹马灯舞。但安乡县的竹马灯却别开生面,可能是因为安乡与湖北和湖南益阳接壤的缘故。
      安乡竹马舞类别有三种。一种是“桃园三结义”的三匹马;二种是“五马放槽”的五匹马;三种是“八骏图”八匹马,但以三匹马的竹马舞最为常见。由于语言不同,安乡竹马灯有西乡竹马和南乡竹马之分。西乡竹马演唱的西乡花鼓调,南乡竹马演唱多以南乡花鼓戏为主。南乡花鼓多于西乡花鼓,音乐伴奏都是以胡琴、锣鼓、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一般西乡花鼓的大锣大于南乡花鼓的大锣,南乡花鼓的胡琴用大筒,西乡花鼓的大筒长于南乡花鼓的大筒。
      安乡竹马舞的道具制作:马都用竹篾编蒙白布,画成马的形象,颜色分红马、白马、黑马、棕色马、花色马等。头上粽毛和尾巴根据马的颜色用黄麻染色扎上,马的下部用彩布围边即成,马鞭按颜色用竹布制作(少数地方的马用木制成,故称木马,玩法、唱腔、伴奏乐器与竹马完全相同)。安乡竹马舞的服饰多用戏剧服装,化妆根据角色唱腔的特点,分净、旦、生、丑、末,三匹马和八匹马根据角色安排都在其中减加。安乡竹马舞的表演主要是以变换队形为主,一般都小插花、大插花、银扭丝、拜四方等,演唱以戏剧唱段为主,同时也有即兴发挥。演出场地可大可小,一般堂屋和禾场即可演出。过年过节可以家家进户户到。
      竹马灯舞流行于我国广大汉族地区特别是江南农村,由于地方文化的差异,竹马灯舞的规模、乐曲、道具、脸谱和及其表演形式各有千秋。和起外地的竹马灯相比,常德竹马灯舞却是小巫见大巫。
      闽西龙岩适中的竹马灯,就是十人十骑。两个小生,一个扮书生手扶扇,另一个执令旗,各骑红马;两个小丑,项童打扮,各骑白马;其余三对扮村姑和青年,各骑黄马。四盏四角灯,两幅城墙城门布条。由骑红马小生领头,在广场作流动性表演各种队形变化的舞蹈。闽南竹马灯也是十人十骑,但却表演《昭君和番》的故事,表演者脸谱各异,服饰有别,出场时有番兵头、小丑、小生刘状元、番王等,有的还加毛延寿。
      更壮观精彩的是皖南的竹马灯舞,它由二十个竹马灯列表演。每年的元宵节,街道彩灯闪烁,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闹花灯拜年拉开了帷幕。是夜,街头早已是人山人海,随着阵阵由远而近的锣鼓声,走马灯首先向人们奔来,20个马灯在乐曲伴奏下腾跃起舞,刹时人群沸腾,鞭炮作响,硝烟弥散处,马队时而慢慢徐行,时而又疾驰;一会成直线形,一会儿又成环形,队形路阵变化多样,交叉穿梭连环反复。
      竹马灯分布于沿江江南一带,铜陵地区主要是钟鸣镇及周边县市,钟鸣镇竹马灯主要组织制作演出地在该镇牡东村白牡岑自然村,每年春节期间到周边村庄游玩。
  相传明末清初,该村西南方有一山在夜里可听到马铃声响,后又有人发现一个红脸大汉,疑是“关公老爷”现身,经村里掌门先生及族长们商议,以玩灯纪念,于是决定请师傅用蔑扎成竹马,并请一人化妆成关公为活菩萨,以关公解皇嫂一段故事为基本内容,配以民间乐器道具,四处游玩,接受人们烧香、朝拜、许愿,逐渐形成一种集布阵、穿花、跑马等为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

七、虾灯舞

      关于虾灯舞,《常德民俗志》不见记载,此文以补空白。
      旧时,按民间传统节庆习俗,正月初九既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又是虾龙出家日。这天沅江澧两岸纷纷聚会,敲锣打鼓,舞动龙灯、板龙灯、狮子灯、蚌壳灯、虾灯,欢庆玉皇生日,欢迎虾龙出家,祈求风调雨顺。在这五彩缤纷的灯舞群中,中国民间相当罕见的虾灯,自如而尽情地表现着虾子游弋嬉戏的各种动作,在夜幕的衬托下,头尾亮光闪烁,栩栩如生,生动可爱,悦目动人。
      沅澧流域紧靠洞庭湖,历史上渔民捕鱼,农民耕捕兼作,熟悉鱼虾等水族生活,于是,虾灯舞应运而生。虾灯舞表演具有水蹈的独特性,表演气质火爆,动作精敏,形象逼真,造型别具一格,吹打乐伴奏炽热,不仅具有民间本土文化的观赏性,而且对现代民族舞表演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虾灯用竹扎包布,由虾头、虾身、虾尾组成,一般全长五尺,虾身三尺五寸,共分七节。头部、尾部都安有插火把的竹筒,依表演人数装上木柄。虾灯制作要求精密匀称,特别是活节部位必须保证伸屈圆曲自如。有一人舞的小虾灯,有双人或三人舞的大虾灯,但一般是两人表演。
      舞虾人着兰色服装,与白色透明的虾灯相映成趣,表演着水虾在水中邀游、奋进、踩雄、亲嘴、戏水等动作。虾灯舞的全部动作将近近二十个部分,主要有参拜各方、日头过垄、鹞子翻身、鸦鹊漫步、雪花盖顶、黄龙抱腰、青藤缠树、左右插花、子母团圆等等。虾灯舞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要求表演者要有相当的功夫,体力和经验。“搓杆”技术最关键。舞虾灯持柄时,要用指头“搓”得木柄团团转,通过“搓杆”牵引虾身各部位的颤动扭曲。所以艺人们说:“虾灯舞得转,“搓杆”要苦练,要想练搓杆,手指要起茧。”舞虾灯时有很大的劳动强度,特别是跳跃跨步要矫健有力,左右摇摆上下穿插的幅度相当大,所以,舞玩虾灯时必须另配后备演员。
      虾灯舞表演时一般用鼓、大锣、两副钹、钩锣和两支唢呐。演奏是时,唢呐吹奏《得胜令》,大锣在关键时刻“呛”的一声,有机地配合了虾灯追波逐浪的动作表现。但安乡虾灯舞所用的打击乐只有头钹、二钹、小锣三件,当虾子表现出精彩的造型或亮相时,配上清脆的小锣声,也颇能加强舞蹈的感染力。
      关于虾灯舞的起源,作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桃源虾灯舞是这样表述的:
      唐朝贞观年间三年大旱,官府不顾老百姓饥饿,倪、廖、苏三姓代表进京告状,历经三个月无果,失望中在皇宫钟鼓楼悬梁自尽。唐王李世民亲审此案,赐给上吊未尽的倪家一个纯金的“五龙杯”。为感皇恩,倪家出资在桃源县城修建了“五龙杯祠堂”,并决定在每年正月初九虾龙出家日,舞虾灯等举办庆祝活动。虾灯舞经历1300多年,至人民公社时期已基本中断。从1989年开始,由黄石镇老艺人倪恒发起而逐步恢复。活动的时间由原来每年的正月初九虾龙出家日,发展到常年的节假日、婚丧喜庆日活动,由原来草台、坪地的简陋表演发展到如今舞台,再加上灯、服、道效等变迁发展过程,形成了县民间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骨干艺术项目群。
      安乡县三岔河镇虾灯舞传人胡海梅老艺人介绍:虾灯舞是他祖传绝技,他是第四代传人。清末明初,全家下华容,逃荒到安乡县三岔河定居,爷孙三代将祖传的虾灯舞带入当地,每年的四时八节,胡家绝技虾灯舞,一直是指令出演的保留节目。近年,根据家族人丁的变化,胡家将遂虾灯舞技艺传授外姓。1979年,两代师徒参加常德地区会演获得一等奖。1989年,第六代传人潘霞文、丁泽林等重排虾灯舞进省调演,获得情系三湘演出奖。
      网上搜索得知,虾灯舞在外地也别开生面,有借鉴之处。
      鄂州虾灯还同时配有鲇鱼灯,虾鲇混舞、挑逗、嬉戏,或是鲇鱼称王称霸,或是群虾斗智斗勇,既能弱虾取胜,也可虾鲇双赢。不同的节庆有不同的表演,端午《五虾闹鲇》,重阳《九虾闹鲇》,春节、元宵、花朝则是《群虾闹鲇》。
      巢湖坝填虾灯却又是另一番风景:一对大虾灯、一对子虾灯、一对高挑球灯、一群引灯、八仙人物组,并伴以锣、鼓、说唱。玩灯前焚香请神,燃放爆竹,在锣鼓声中起行。先在闹市区表演,然后巡回表演,甚至进入人家。最后,水边熄灯而归,喻虾神归水。



八、麒麟舞

       麒麟灯舞在常德地区出现较晚,而且活动地区很窄。
      1984年,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采编人员到安乡县安丰乡白螺等村采访,民间舞老艺人李福翠说:“记得民国二十四年(1935),澧县孟宝秀师傅教我们跳《麒麟舞》,学会后就到了过年的时候,开始在澧县、常德一带活动,因为我们八个徒弟都是安乡人,正月间,又回到安乡县玩了一段时间,至于孟师傅从那里学来的,我们不清楚。全国解放后,我们在本地利用农闲的时候,又教了几个徒弟,一般在春节期间玩玩。1979年,常德地区搞民间艺术会演,县文化馆的老师组织我们排演《麒麟舞》还得了奖”。

      麒麟舞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形象已有2500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图腾、一种信仰。后来发展到哲学意义,又进入文学领域,如韩愈写的《获麟解》、黄庭坚的《麟趾赞》等。最终走向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成为了陶瓷、年画、剪纸、泥塑、刺绣、金玉饰、建筑、雕刻等艺术创作的素材。
       麒麟文化发展到近几百年,更突出地表现为麒麟灯舞,也就是进入表演艺术领域。麒麟灯舞融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杂技于一体,既具有美学的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宗教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这是祖先留给华夏子孙的一份宝贵财产。广东是麒麟舞流传较广的地区,全省各地麒麟舞在历史上就各具特色,如以惠州小金口为代表的东江麒麟舞、以东莞樟木头为代表的客家麒麟舞、以广州番禺为代表的黄阁麒麟舞等。
    麒麟灯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
   
      安乡麒麟舞由三人表演,一人扮武士,两人舞麒麟(道具同狮,形状各异)。武士的动作是“起霸”、“趟马”,引麒麟进堂屋,然后拜四方,拜完四方后来至屋中央,开始戏珠,武士将木制红珠滚给麒麟,麒麟得珠后,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与武士一道表演挥珠进财、扬珠点彩、晃头探珠、翻身弄珠戏麒麟、舞珠乐麒麟等滚、顶、转、蹲、啃、含、踩十六个动作。此外,还有类似狮舞的搔痒、舔麟、抖身等动作。动作比较庄重、温柔。打击乐伴奏,常用锣鼓牌子有《急急风》、《阴五雷》。
      该舞多在春节期间和结婚办喜事的场合表演,如遇主人娶媳妇,麒麟背上要坐一小孩,送进洞房,将小孩放在床上,这时唢呐学小孩哭声。这套表演称为麒麟送子,主人要送“红包”表示感谢。
    麒麟送子的故事源于南朝。传说梁时有个叫徐陵的人小时很聪明,八岁能写文章,十三岁通晓庄老,博览史书,能言善辩。有一天,其父听说齐武帝、梁武帝和王侯们视为菩萨化身的“神僧”宝志来游,便带儿子徐陵去参见,宝志抚摩其头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后人便以“麒麟儿”称赞人家小孩聪明。麒麟灯舞中就添了送子这套动作。杜甫在《徐卿二子歌》中说:“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这说明唐朝民间已有麒麟送子的风俗习惯了。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是国家“六五”、“七五”计划期间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1986 《麒麟舞》被纳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1996年又作为“湖南特有的习俗舞——安乡县麒麟舞”,被收编人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委编、湖南出版社出版的《三湘之最》书中。  
      另外,《常德民俗志》记载还有车儿灯、龟舞和猴舞等,简录如下,不再赘述:“车儿灯,此舞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一度绝迹,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用竹篾扎饰成土车子形状,旁置两轮(实用土车子只一轮),车前安置两小灯,一人饰女(男扮女)作坐车状(实际将车子系于腰间),一人引车(牵牛),一人推车,它是以队行变换为主的民间舞蹈。表演时,坐车者在引车者的导引下用碎步穿插出各种画面,或穿、或跑圆场,每当交换一次位置时,车子暂停,由引车者发唱,众人相和,唱完一次,在锣鼓声中又交换一次位置,然后再唱,如此反复。表演时间多在春节、元宵节。地点多在堂屋里。歌词如:“哥儿呀依,妹儿呀伊呀,让我的车车推进门来呀………”等等。龟舞,流行桃源、汉寿等县,表演时一人饰龟,模拟乌龟笨拙、纡缓、胆怯的动作。伴以锣鼓,有提龟、龟与鹤相戏,龟兔赛跑、龟与蚌相戏等场面。猴舞流行于慈利、石门等县,演出时模仿猴的各种动作,人数不定,无歌,只有锣鼓点子伴奏,有戏猴,猴戏蚌,猴扳包谷等场面。


       选自拙作《荆楚风》(2011年10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来源: 旧时此刻,民间灯舞正闹年(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6:41 , Processed in 0.03500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