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80|回复: 13

那群渴求读书的孩子《十年津澧路 (棠华篇.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群渴求读书的孩子
             《十年津澧路 (棠华篇.5)》


       六十年代初我们报考高中时,安乡全县三十多万人口,二十多个公社,每届高中只招收两个班,一百零几人,平均每个公社还不到五人,唸个高中有多难啦!一九七零年,距那时还不到十年光景,一个公社就招一个班的高一新生了,发展太快了!我在为这几十个学生有幸获得上高中的机会感到庆幸的同时,心底也产生出一丝莫名的担忧:学校连理化实验室也没有一间,教学仪器简直是空白,办学条件如此简陋,能行吗?
      然而,即使是在那 “读书无用论” 甚嚣尘上的荒唐年代,读书仍然是广大青少年的渴望和追求,这一切的艰难都不能够磨灭他们读书的欲望和坚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那时候农村的医疗条件非常差,班上李腊英、马金英、石长生这三个女生的母亲过早逝世,她们在上学的同时,不仅要参加生产劳动,还要操持家务,个中的艰辛确非常很多同龄人所能承受得起的!但她们一直坚持到毕业,如果没有极其强烈的求学欲望是很难做到的。
      对上学的渴求成金星更是有着深刻地记忆:
      “心底的渴望是什么呢,就是想读书。
       我读初中是在澧县三中开始的,....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文化革命全面开始,老师被揪斗,戴高帽,学生成了红小兵,红卫兵。
      美好的学习环境中断了,美好的求知渴望夭折了…
      回到家里,时常想起三中的生活情景,美好的回味以成过去…
      我心底的渴望每天都围扰着我,还有当学生的机遇吗?还能读书吗?还能读书吗?!…
      一天,我父亲(当时父亲是队里的会计)在大队开会回来,喊着我儿时的名字,‘金儿,你不是想读书吗,机会来了,读高中,就在棠华。’
      这一突然到来的好消息,我真的是高兴得跳了起来,赶紧跑到父亲面前,问父亲,这是真的吗?父亲认真的告诉我,是真的。
      我好高兴呀,恨不得明天就到学校去。
      可是父亲接着说,我们这里有四丶五个生产队,有五百多人,都没一个初中生,还不知道别人让不让你读高中。-哎呀,我一下子冷了半节腰。我望着父亲那严肃的神态,知道父亲讲的是真心话。
      我住在一个小山湾里,很偏,很穷,一般家庭的孩子是不怎么读书的,我队里除父亲外,再找不到一个能当会计的。我父母当时身体还算可以,我就兄弟俩,因此父母是同意我读书的。对于我上高中,好在社员们也没什么太大的意见。
      就这样,我又满心欢喜的迎来了第二次的学生时代。
      父亲说得对,读高中,就在棠华。我真是无比的高兴。
      哦,我又是学生了,我心底的渴望终于实现了。
      一九七O年三月初的一天,我醒得早,也起得早,吃过早饭,怀着十分美好的心情,来到了学校。
      当时学校给我的印象是,还是我在这里读高小的样子。
      上面一栋瓦房,座北朝南,两头是教室,中间是老师办公室,摆有一长条的大办公桌,办公室两边前后各有一个老师的房间。
      下面是操场,操场两边又各有一栋和上方一样的房子;再往前,右边有几棵大树,树下有一个简易的乒乓球台。再右下方是矮小的食堂和侧所位置。我们入学后在那里建了一个大礼堂,一头作为食堂一头建立舞台。
      当时学校的条件非常差,没有楼房,没个实验室,没有礼堂,没有球场… 比起三中的条件,无法比,真是差远了。
      说实话,当时我的心还真有点灰灰的感觉。
      但是我是来求学的,心灵的渴望就是读书,不论条件如何,都要读书。

      棠华中学的这第一个高中班编号为 “高一排”,近五十人,来源各种各样,部分学生来自文革前的澧县三中(即后来的渡口中学),他们分别是六四年六五年六六年考入初中的,中间有扎扎实实唸了两年初中的学生,也有入学就参加文化革命,仅仅在三中报了一下到就了事,实质上就是小学毕业的学生;有的是在农业中学读过书的学生;也有只读完小学就辍学而年龄到了读高中的学生。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年龄相差比较大,最小的十三岁多,最大的接近十八岁了。但有一条,他们个个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家庭再困难,也要进学堂。全公社十多个大队,平均每个大队名额不过区区四个而已,入学的机会还是难得的。我四月初报到时,学校已经开学月余了,他们入学的资格不知道具体是如何敲定的,但这些条件毋容置疑:家庭出身,个人表现,必定是要经过严格审查和考查的。
      李兴仁同学这样回顾求学生涯:我在六零年由秀林小学考入棠华完小,64年毕业,我是考入澧县三中(现渡口中学)的正取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没有上学,名额由备取生替代。我的初中是在棠华农业中学读的,校址最开始设在呂家祠堂,开设的课程就是语文、数学,没有外语和物理化学。后来学校又转到松月寺,学校的校舍是工匠和学生共同盖起来的。学制2年,67年招生,68年毕业。
      刘禄斌同学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这样说:原澧县三中于68年年底变为社办中学,原各公社高级小学改为中学,学生全是本社原在三中读过书的和本社内完小毕业在务农的且愿意读书的人都可以,六九年底就毕业,部分同学本应于七零年要就读澧县一中的,但形势变化太快,各公社要办高中,那么,六九年在校读书的就全部自然为高一新生和部分在务农的高小、初中毕业生,所以一般公社中学高一班学生的学历是不一致的,年龄相差也较大。
      无可否认,此时学校的这群孩子,无论高中学生和初中班的学生,都具有超强的吃苦精神。当时的很多画面仍不时在脑海浮现:
      一年之中,即使在气温较高的几个月,多数学生仍打着赤脚上学。因为买不起胶鞋的家庭不少,春秋两季气温较低的雨天,有一部分距学校不是太远的男学生,踩着马腿上学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马腿,也叫拐腿,学名叫高跷,在大约一人长的木棒或竹子的下部距端点七八寸的位置,用绳索捆绑一段七八寸的细木棍或竹片,用绳子编绞使它固定与木棒成45度左右,双脚踩在木棒与木棍的交叉处,每只手各握一根木棒,他们立马成了高个子,技术高超着在木棒上方系一段绳子,将绳子挂在后颈上,不用双手握棒也可以走几步。课间,他们杵着马腿在操坪互相冲撞,比试谁的桩子最稳,能够将对方撞落到地上。还有一些没有胶鞋的学生,出门时脱下布鞋,夹在胁下,挽起裤腿,到校后站在教室的阶檐边,金鸡独立,交替伸出一只脚接受从屋檐下落的雨水,泥土冲掉之后将鞋穿上。在严冬,有一部分学生赤脚置于冰冷的单鞋内,根本没有袜子保暖。
     那个年代,农村社员的收入基本上全靠工分。每到年底,生产队会根据各个家庭按人口分得的口粮等等生活物资,折算人民币,由各家各户自己交付,而这些钱全都是通过一年出集体工所得的工分计算出来的。与国家工作人员享受不同的工资标准类似,生产队也进行民主评定,根据每个社员的体力与技术能力评一个“ 底分 ”,例如一个强男劳力的 “ 底分 ” 定为十分,意味着他白天劳动一天,给他记十个工分。如果出早工和出夜工也会相应的记两三个工分。妇女的底分在八分以下。年底的工分值都以十分作为基本计价单位,其高低则由生产队的全部经济收入进行核算(注),一般在三角至五角之间,据说最少的低至一毛多钱,这在当时只够买一包最便宜的 “ 紅桔 ” 牌香烟,当全家的工分所得低于全家分得的口粮等物资折价的农户叫做 “ 超支户 ”,贫穷的生产队会出现较多 “ 超支户 ” 的现象,比较好的生产队中家庭劳动力多的家庭年底可能分到几百元现金,一般性的家庭年底只能分到一点点过年的钱,“ 超支户 ” 的家庭就要 “ 翻出水 ”,不仅没有钱分,反而要给队里交钱,名曰 “超支款” 。由于工分对每个家庭的重要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初高中的很多通学生同学为了给家里挣点工分,起床后要在队上出集体工,即 “ 出早工 ”,然后匆匆忙忙赶到学校上课,上午第一节课有学生迟到乃极为寻常之事,老师也体谅他们,一般不会严厉批评。
      学生参加学校的劳动也很经常,为学校开挖操坪,为修建学校的礼堂和教师宿舍,他们到远离学校的大山抬檩子椽条,到新华大队,澧安大队村挑砖,数次到很远的河边一担担挑运黄沙,不仅用于修建房子,还有操场的沙坑,在通往白衣和岳山两个方向,为修建公路的路基捡石头锤石子,凡此等等,数不胜数,既是锻炼,也是勤工俭学。有时整天劳动,部分学生却不能够回家吃午饭,尽管体力消耗很大,他们在下午的劳动中依旧乐呵呵,绝无抱怨言行。
      正是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永不懈怠,在那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大气候与办学条件极端低劣的小环境下,强忍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苦,他们一个个都不离不弃,兢兢业业,刻苦向学,努力充实自己,这个班四十五位地处偏远山区的孩子中,最终或上大学深造后分配工作、或通过招干考试担任公职、或由民办教师转正从事教育工作者、或投身军营者,累计总数过半。正应了那句名言: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这个班的学生现在基本也进入了古稀之年,除早些年离世的八位外,三十七个同学如今也和我一样在安度晚年,他们虽然散居各地,也还经常聚会,近几年他们联系上了我后,几次大型聚会,都邀上了我。有一次聚会,我们师生特地重返面貌大变的棠华中学,拾级而上,感慨良多,我还写了四句:

            在兹始握粉笔头,
            转瞬己过五十秋,
            昔日踪迹无觅处,
            师生犹记旧时路。

高一班男同学于棠华中学.jpg
    2020年6月10日师生重返棠华中学

    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与分配以生产队为单位独立核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边往事难忘却,时光梦回求学时。佳帖点赞。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老师精品佳作,学习点赞!祝您天天快乐。幸福常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犹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的精品佳作,向您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前天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的精品佳作,向您学习,为您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津市余莉辉 发表于 2025-2-1 17:29
无边往事难忘却,时光梦回求学时。佳帖点赞。新年快乐。

感谢您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开均 发表于 2025-2-1 21:29
欣赏老师佳帖、学习、为您点赞!

感谢您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渡源 发表于 2025-2-2 07:06
拜读老师精品佳作,学习点赞!祝您天天快乐。幸福常在!!

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2-6 07:05 , Processed in 0.0409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