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1|回复: 10

岩滚不再滚(散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26 20:0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岩滚不再滚(散文)
作者:袁清香

         一
   我们当地,“石”,通“岩”。石头,常说的是岩头,石滚,也就叫岩滚。有时候也会将做事不主动、或者吩咐做了,都不知道如何做的人,比喻成岩滚,也就是说比较憨:“你就太岩,掀都掀不动。”这话听得懂吧?我从小就知道岩滚,且经常看到有人用它,后来我自己也用过。
   现在,家中的岩滚已经有二十多年没参与工作,早就退居二线,在门前的树下看着来往的路人,看着家里所发生的一切。要说农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它是参与过,很有发言权。
   岩滚,顾名思义,是用石头做成,且还是用硬度较大的石头做成。岩滚也叫石碾,它笨重,圆柱形,上口直径比下口直径稍小,上下圆的正中心各有个圆孔。做事滚动时的轴会套在这圆孔里,从而使岩滚顺利滚动。在我很小的时候,便发现岩滚的工作是必须与牛绑在一起的。当然,牛如果不得闲,有力气大的人也会当牛用,用肩膀拉着岩滚干活。这样非常慢,人也非常吃力。
   小孩子没东西玩,也常在岩滚上爬上爬下,或者几人齐心协力非要战胜岩滚,推着转圈玩。或者岩滚滚动着,孩子站在滚动的岩滚上,两脚快速交替,掌握平衡不让双脚下地。岩滚是曾经孩子们的玩具,想不到吧?的确是真的。这种玩具是和生活联系的,孩子们懂得生活,岩滚有着功劳。
  
   二
   岩滚最多的用途就是脱粒,将谷或者麦等从稻穗或者麦穗中分离出来。是用碾压的方式进行。
   爷爷爸爸他们那会儿,将成熟的水稻收割后,一担担挑到生产队的大禾场,均匀而厚厚地铺好。队长会安排专人用岩滚碾谷脱粒,此时的岩滚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功臣,是人们得到粮食的好帮手。
   人尽其才,各用其长。碾稻谷的人大都是比较老又还能做些事的人,基本上是半废的人。他们在泥田里已经走不动,挑重担差了力,却又经验丰富,会用牛,用岩滚碾谷很有一套。队长便照顾他们继续为队里做点事,挣点工分。毕竟,在那个贫困的年代,要靠工分吃饭,能挣一分是一分。
   同族的大嗲和二嗲,是老者,还能做些事。两人是用岩滚的黄金搭档。他们首先得检查稻穗铺的均匀度和厚度,然后是大嗲牵来在旁边啃草待命的老牛,将犁肩担搁上牛的肩膀。有一固定的框架套在岩滚上,犁肩两边的粗绳子连到岩滚两边岩孔的木杆上。一切安顿好,大嗲一手牵牛指挥,一手拿着竹条往上一扬,大声吆喝“走起——”气势就上来,地下正抢谷吃的众鸟一哄而散,飞向旁边的树枝闹腾去了。牛得到指令,很快便拉着岩滚动了起来。牛拉岩滚碾稻谷,是小菜一碟的事,比耕田耙田轻松很多。随着“吱吱嘎嘎……”声,谷粒从稻穗身上掉下来。有时候转一圈便有节奏地“嘎吱”一下,有时候是两圈“嘎吱”一下。调子一个样,节奏一个样,韵也就一个样。不换调也不换韵,节奏也是老四二拍。我们常在附近玩,在边上看,觉得是有希望很快会吃到新大米饭,挨饿但有希望,我们也会非常高兴,觉得这岩滚在稻穗上滚动唱歌的声音很优美。大嗲指挥牛在前面走,岩滚会不自觉地转着大圆圈——原来岩滚一头大一头小的原因,在这里,也为了方便拐弯抹角处全部到位。二嗲则在后面观察岩滚所到之处,若有边边角角没碾到位,他会用耙子往中间捋捋。如果上面一层稻谷脱粒差不多了,便用样叉将稻穗的另一面给翻过来,让岩滚继续碾。碾得较薄的地方要马上加厚一点,不能让岩滚直接碾到谷子上,否则会碾成米碾成糠,这样肯定不行。
   如果稻穗特别多,眼见会下雨,常常是大大的禾场上铺满稻穗,全队的人都集中在此干活,这叫“抢风暴”。三五头牛拉着岩滚同时碾,赶牛的几人扬着竹条大声吆喝。人和牛和岩滚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突击与风雨抢时间,在恶劣天气中抢粮食。只听岩滚的“嘎吱嘎吱”声,此起彼伏,牛昂着头大口大口地喘气,声声入耳。队长吩咐你拿样叉,他拿扫帚;你来撮,他来挑,声音干脆利落。只见前面碾压,后面翻,剩下的稻草赶紧叉一边。耙子耙,扫帚扫,碎草和稻谷很快分开了。撮箕撮,箩筐挑,快往队里的粮仓里面倒。团结、合作、默契,此时会得到充分体现。众人的衣服全部汗湿,脸上却写着笑。
   岩滚,不起眼,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岩滚的发明,也是人类进步的体现,它将稻谷脱粒,从棒槌槌中、从徒手刷中给解放出来,提高了百姓的生产效率。
  
   三
   没多久,打稻谷的四方板桶问世。板桶可以抬到田里。人们将割倒的稻穗,一手手握紧往板桶边上用力打,谷粒脱离进了板桶内。岩滚开始靠边打盹。只是稀泥很深的田,人们在田里拉不动板桶时,才偶尔请出岩滚。岩滚没有脾气,也不计较,说声干就开始。
   又不久,脚踩的打谷机出现,岩滚越无事可做。只有割麦子,碾麦子才用上一用。岩滚始终不卑不亢,不用时安静躺着,不吵不闹,也不挪地,乐呵呵地看着人们忙碌,欣赏着眼下的一切。
   不久,带动力的打谷机与老百姓见面了。岩滚还是在禾场的边边守候,时刻待命。质量差的板桶已经当了柴烧,脚踩的打谷机在屋檐下避着风雨,与蜘蛛为伴,给鸟歇脚,甚至成了老鼠的家。岩滚还是乐乐大方地在室外不起眼的地方,默默注视着所发生的变化。
   再后来,带着动力的脱粒机出现,即使从泥深的稻田里收割回家的稻谷,以及收回家的麦子再也不用岩滚碾。动力的脱粒机,一小时可以脱好几百斤的稻谷。岩滚看在眼里,思在心中,自惭形秽。它想着,应该是要永久失业了,它即将成为过去,写进历史。但是,它很坦然,即使主人不再待见它,它始终坚守在原地,从来没想到要跳槽换地。
   时间不长,岩滚发现,放在偏屋的打谷机和脱粒机,不见有人抬出去干活了。思忖:难道它们也和我一样面临失业?它们都那么先进了,干活的效率那么高,怎么可能失业?岩滚想不明白,因为它只是岩滚而已。
   很快,岩滚又发现,收割季节,有农用车将稻谷一车一车拉到禾场里来晒,稻草去哪儿了。还有,禾场早些年已经从土禾场变成了水泥禾场,岩滚从禾场边边移到了禾场旁边的大树下,从此无人问津。
   岩滚只常听人议论:
   “现在干活轻松多了,自动化收割机直接将稻谷收割,省事,割谷刀都不需要了。”
   “是啊,以前,割一亩田,哪怕是能干的快手也要一天,累得腰酸背痛,还要打稻脱粒后一担担挑回家。现在收割机一亩就十来分钟,还将稻草与稻谷分开,稻草直接抛田里肥田,稻谷用车直接拉回家了。”
   “我这生活了大半辈子,真划得来,经过了,看到了,体会了。我们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渐渐得到了解放,还有时间打牌娱乐、到处旅游去看外面的世界。”
   “也是,我们挨过饿,吃过苦,受过累,现在也享福了,几十年的人生像经历了几个朝代,我们值了。”
   ……
   我家的岩滚,在我刚成家那会儿,也是用过的。现在在禾场侧面的大树下,身上长满了青苔,紧贴的地面已经陷进去不少。它一直安安静静看着来往的行人、车辆。听着家里电视播放节目,看着人拿着手机拍抖音,用视频聊天等。
   这发展的速度也太快了,咋都看不明白呢?岩滚一直在思索中,感叹中。
   岩滚不再滚动了,而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很多东西都会被淘汰。或许岩滚想不开,但人能够理解这个生活法则。
  
IMG_20250325_0934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6 20:1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6 21:09: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袁老师精品美文,分享大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7 07:02: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岩滚这件实物,从小我也和大人们一起拉过,我们那主要是碾压禾场,碾后再用牛粪水浇到禾场上凝固便于晒谷。这件宝贝为一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人难以忘怀!感谢提供了美文勾起一段美好回忆,为您美文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7 09: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岩滚不再滚动了,而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很多东西都会被淘汰。或许岩滚想不开,但人能够理解这个生活法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3-27 09: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生活哲理的文章。欣赏学习,衷心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16:23: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覃旺成 发表于 2025-3-26 20:10
好文,点赞!

谢谢覃老师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16:24: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帮进 发表于 2025-3-26 21:09
拜读袁老师精品美文,分享大赞!!

谢谢李老师留言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21:25: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云华 发表于 2025-3-27 07:02
岩滚这件实物,从小我也和大人们一起拉过,我们那主要是碾压禾场,碾后再用牛粪水浇到禾场上凝固便于晒谷。 ...

谢谢张老师留言鼓励,老师对岩滚也是非常熟悉的哟!感恩遇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7 21:26: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阳呈祥 发表于 2025-3-27 09:24
岩滚不再滚动了,而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向前,很多东西都会被淘汰。或许岩滚想不开,但人能够理解这个生活法则 ...

谢谢蔡老师鼓励支持,祝您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5-9 15:16 , Processed in 0.0446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