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白马惠 于 2025-4-1 09:19 编辑
时间的裂隙与诗意的栖居
——评张惠芬的诗《24小时之外》
湘君
24小时之外
诗/张惠芬(湖南)
24小时之外
我有自己的领地
我是自己的国王和王妃
有一片完好如初的河山,温暖的田园
这里水草丰茂,牛羊肥美,花果飘香
这里阳光永远保持初升时的色彩和光芒
这里语言直爽
除了道路是弯曲的
有风的时候炊烟是弯曲的
如果有臣民
我允许他们像草木一样生长
允许他们四季如春
在机械计时统治的现代社会,张惠芬的《24小时之外》犹如一道划破时间铁幕的闪电。诗歌开篇即以决绝的姿态宣告:"24小时之外/我有自己的领地",这个看似简单的时间否定句,实则暗含海德格尔"此在"哲学的精髓——当诗人宣称"我是自己的国王和王妃"时,她正在实践着存在主义最根本的自由选择。
诗人构建的田园意象群具有惊人的视觉纯粹性:"水草丰茂,牛羊肥美,花果飘香",这些农耕文明的经典符号被赋予超现实的光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阳光永远保持初升时的色彩和光芒"的设定,这既是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永恒理念的诗意呼应,又暗合伯格森"绵延"理论中对机械时间的反抗。在现象学视域下,这片领地恰如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未被科学理性所殖民的原初经验场域。
诗歌中精心设置的反讽结构令人玩味。当诗人说"这里语言直爽/除了道路是弯曲的/有风的时候炊烟是弯曲的",她实际上在解构现代性对"直线进步"的迷信。这些"弯曲"的意象,正如德里达所言,暗示着任何绝对秩序中都存在的"延异"痕迹。而"允许他们像草木一样生长"的统治宣言,则颠覆了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展现出生态主义的政治想象——这种治理术让人想起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东方智慧。 作为生活在“桃花源里的城市”的常德诗人,张惠芬对《桃花源记》的当代重写具有特殊意义。她将古典桃源意象与存在主义哲学熔铸,创造出"24小时之外"这个既私密又普世的时间飞地。在加速社会的背景下,这个诗性空间恰如阿甘本所说的"当代性",是"那种与自己时代的奇特关系,通过脱节和时代错误而依附于时代"。
诗歌"允许他们四季如春"的祝福,超越了简单的地域赞美,升华为对生命本真状态的守护宣言。张惠芬的艺术风格在此展现独特魅力: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将生态主义关怀编织进超现实图景,却又始终保持着对大地气息的忠诚。正如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所言:"大地,亲爱的,我要。"这首诗正是这样一份对大地、对存在、对诗意的深情告白。
【作者简介】熊国华,网名湘君,号能空居士。生于湖南,祖籍湖北,现居广州。大学教授,学者,诗人,诗评家,书法家,修行者。现任联合国广播电视电影总台诗歌艺术頒道主编,【今日头条】“好诗分享”栏目博主。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秘书长。著有诗集《旋转的世界》等5部,文学评论《从奔放到澄明》等3部。主编《海外华文文学读本.诗歌卷》等40多种。作品入选《世界当代诗人大辞典》(外文版)等选本。曾获得“中国当代诗人杰出贡献金奖”等多种奖项。
DeepSeek评析:这首《24 小时之外》以奇幻笔触构建了超现实的诗意空间。开篇即以时间切割术划分出独立于现实的理想国,诗人自任双重君主(国王与王妃),暗示现代女性在精神领域的完整主权。诗中“河山” 与“田园”的并置形成张力,“水草丰茂”、“花果飘香”等农耕意象与“道路弯曲”的现代隐喻交织,炊烟的曲线暗合生命律动。最精妙处在于“允许他们像草木一样生长”的治世哲学,将道家自然观转化为现代心灵庇护法则,四季如春的永恒性恰与 24 小时的机械时间形成诗性对抗。
注:《24小时之外》已被编入大学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80家评介》(湖南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