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里孩子有个“不走的妈”(一) “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妈妈。找到了妈妈,才算真正回到了家!”这是土家族少年作家贾红霞遗诗中对妈妈无限依赖的表白。她这番表白,充分表露了所有少年儿童对妈妈的依赖的那种真实的内心世界。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外出“打工”渐成山里农民赚钱的时尚选择,一种新的词汇——“留守儿童”随之出现。于是,一位“妈妈老师”也在大山里应运而生。 她叫王怀军。1984年通过公招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在山区学校,她目睹许多留守儿童在艰难、孤独中生活和学习,便把自己留在山里,让他们身边常有“不走的妈”呵护和伴陪。一晃33年过去,她从青丝到了白头,并多次放弃走出大山的机会,用母亲的爱子情怀和教师的蜡烛精神,把自己一年年的宝贵年华献给山里孩子,又把一批批孩子送出大山。由此,她被当地学生和家长昵称为了“妈妈老师”,并先后获得了湖南省师德标兵和首届最可爱的乡村教师、以及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等殊荣。 “山里孩子需要我,我决意留下来为他们当‘妈’” 1964年7月,王怀军出生在被称为“老、少、边、穷”的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三亩池村。这里距县城90多公里山路,一眼望去,遍是大山。 1984年初,县教育局公招民办教师。刚高中毕业的王怀军因无钱继续上学而选择参加公招,从而成了本村的一位民办教师,月薪19元。当时的三亩池村学校只是雁池乡的一个教学点。全村散落在山里的两百多户村民的40多个孩子,就在那座用土砖垒起来的三间毛坯屋里上学,雨天里外都是泥巴,冬季寒风直逼教室。但极为艰苦的条件对她来说全不在话下,她从小生长在这里,对干好这份工作,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王怀军对大山和山里孩子天生有着一种朴素的情感。凭着这份情感,作为全校的唯一的教师,她如守自己的家一样守住这所学校,象待自己女儿一样守住这些孩子。学生年龄都很小,家住分散,距校很远,遇上雨天,担心学生在路上因路滑而跌下山谷,或在涉过溪流时被暴涨的山洪冲走,她便带着雨具早早出门去接学生。学校没有住宿条件,学生午餐全靠自带。过去,不少学生常因中午吃了凉饭而闹肠胃疾病。她去后,中午就要学生在灶台前排队,由她亲自将学生自带的饭菜一份份炒热后给学生,花一个多小时炒完50多份饭后,自己和女儿才能吃饭。学生从这些小事中感受到了妈妈般的照顾和温暖,不久,对王怀军的“妈妈老师”的称呼便在全村逐渐传开。 1988年,王怀军面对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她在县城工作的父亲因病提前退休时恰好遇上一个顶班的政策。父亲疼爱着在山里艰苦条件下当了四年“孩子王”的女儿,抓住这个改变女儿命运的绝好机会,坚决要求王怀军进城顶班。没想到王怀军却非常犹豫,因为,一边是给了她生命和成长的父亲,但另一边却是生活和学习在大山中的孩子们,尤其是随着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许多孩子留守家中无人照料,加上山区艰苦,原有的教师很难留住,而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又不愿进山,那么我走了,这些孩子谁管?经反复思考,王怀军怀着对大山的眷恋和对山里孩子的不舍,最终下定决心说服父亲,把自己留在了山里。 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做一时决定容易,但长期坚持下去却很难。一个人带着50多名小学生,让他们都学有长进并非易事。为了把多个年级的课备好,她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上课时,给这个年级讲完课,布置好作业,又马上要给另几个年级的学生上课。为了尽量避免这种复试授课方式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互相干扰,王怀军想尽了办法。学校当时交通不便,通讯条件极差,打个长途电话还得到十公里外的邮局挂号。外出打工的父母非常信任这位本土生长的“妈妈老师”,常通过邮局将给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寄给王怀军代交和保管、有的还委托她做主安排孩子的生活。在这种信任下,王怀军不仅是自家的家长、学校的家长,还成了几十名学生的家长。在三亩池教学点工作22年,她给学生记录现金流水账的本子就用了20多本。她每周需骑着自行车爬涉十多公里崎岖的山路到邮局为学生取一次款。22年中,她为此行程就达3万多公里,并摔伤了半月板而落下后遗症,如今每当天气变化时,膝盖就疼痛难忍。但为了山里无父母在身边的学生,她始终坚持着。 1997年7月,王怀军遇上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选择。她于1995年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时,品学兼优的她被3所城里学校相中,她的同学和亲友都劝她千万要抓住这个难逢的离开山区的机会。但王怀军想到两年前去师范上学的那天,许多家长和学生、甚至还有老人拄着拐杖前来送行,并叮嘱她毕业后一定要返回大山的情景。那一张张渴望的眼睛,使她的心就早就飞回了大山。她重回三亩池的那天,无数学生和家长前来迎接,那些留守孩子更是泪流满面地说,俺知道,我们的“妈妈老师”一定会回来的! 2005年8月,全县教学布局调整,三亩池教学点撤销,并入本乡的水晶完小,王怀军随之调往水晶完小担任了教务主任。 水晶完小过去也是个村级小学,教学布局调整后的教学范围为7个自然村,教学辐射范围半径有8公里之广。学校有6个年级,70多名学生,6名教师。与三亩池相比,这里山更高,地更广,责任更大。因为山高路远,学生全部为寄宿生,其中年龄在6到8岁的一、二年级学生占到了一半。为了照顾好这些身边没有父母的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王怀军主动承担了这些学生的管理责任,她也由此继续通过对山里孩子、特别是留守孩子的关照和培养,将“妈妈老师”的角色扮演到了极致。 学校老师缺乏,担任了教务主任的王怀军又主动承担了六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科学教学任务。学校英语教师出现空缺,她又主动担起了三至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尽管教学任务非常繁重,但她仍时刻不离孩子、尤其是那些留守学生。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小,不会自理生活,她就每天晚上一个个手把手地教他们洗澡、换衣。为了方便照顾这些学生,她干脆把自己的床搬到了学生宿舍陪学生睡觉。每晚学生睡觉后,她必须全面巡查一遍,看被子盖好没有;摸摸额头,看有不有学生发烧。做完这一切,她才安心上床睡觉。这一陪,就是整整三年。二年级女生覃婷婷是经人介绍慕名从所街乡到水晶完小来上学的,前些年,她祖父祖母相继去世,父母又长期在外打工,几乎成了孤儿。王怀军便将她当自己的女儿照顾,并伴陪她同床睡了4年,直至她小学毕业。有一年冬,学生们因晚餐后打雪仗全部将鞋打湿,晚上睡觉时被王怀军发现了。农村学生上学只有一双鞋,她连忙发起炭火边为学生烤鞋边备课。将20多双鞋烤干时,已是第二天凌晨5点。 学校离圩场较远,买菜不便且又贵又不新鲜。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必须跟上。王怀军带着全校师生在学校附近开垦了五亩菜园,又建起了养猪场,学生食堂的生活越办越好。看着孩子们在食堂吃着有滋有味的饭菜,王怀军心里充满了自慰。 (撰稿:王渊渊) (紧接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