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浮山松 于 2017-5-8 23:41 编辑
——临澧发挥离退休老干部党员正能量的调研报告
图/网络 文/浮山松
为了加强临澧县离退休干部党员的组织建设工作,引导离退休干部党员充分发挥正能量作用,在临澧老干部局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工作。现综述如下:二、焕发正能量,晚霞吻夕阳
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在县委、县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全县离退休干部党员正能量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业绩似夕阳生辉,与晚霞媲美。
(一)金葵向阳,初心不移。
临澧广大离退休干部党员有如一朵朵娇美的向日葵,始终向阳,不忘初心。
——老领导永当老黄牛。原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现县老促会理事长王宏忠,人称临澧老干部中的“奉献之星”。他常年累月组织老促会一班人下乡镇村组调研,为县委出谋划策。近年,他相继向县委提出林伯渠故居建设、宋玉文化广场建设、湘鄂西苏区太浮山武装斗争纪念碑建设、太浮山旅游景区开发等20多个建议,被县委采纳转化为县委的重大工作决策。原县人大主任刘德亮,退休后仍负责主持县关工委的工作,先后组织30多万元资金资助特困学生就学,会同相关部门举办140多期培训班,向贫困农户传授种养技术。在他的帮助下,原九里乡兴隆村有59个农户形成规模化养猪,每户养猪100头以上,推动村民在致富路上大步前行。
——老党员笃志传马列。县委党校原校长,人称为“杨克思”,是临澧老干部网宣的主将,先后在新浪网、正扬网发布正能量博文300多篇,他围绕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编写出《精神概要》、《特色理论》等30多个专题宣讲提纲,应邀到乡镇、机关、企业、社区宣讲《复兴梦想》、《全面改革》、《法治中国》、《发展理念》和《习近平讲话精神》,讲课120余场,听众突破数万人次。2016年,他撰写的理论文章《试析当代“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荣获省科社学会年度论文“一等奖”。 2015年获“全省先进老干部个人”称号,2016年获全省“书香之家”称号。
——老干部甘当小学生。临澧广大老干部都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积极参加县老年大学的学习,特别是一批家住新安、合口、太浮等边远的学员按时上学,风雨无阻。老年诗协的陈楚香现住常德,不管吹风下雨,都搭车按时参加学习,不缺一次课。老年诗协的秦精兵在北京探亲,为了不缺课,提前赶回参加学习。80多岁的老年学员严若麟,担任社区诗协分会长,不仅自己学习积极,还主动走家串户组织学员开展学习,热情为学员服务。
(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临澧离退休干部党员是一支赤胆忠心报国,鞠躬尽瘁为民的坚强队伍。他们有如“老牛已知夕阳晚,不需扬鞭自奋蹄”,不思回报,无私奉献,感人事迹笔墨难述。
——热心奉献,调研建言。如老科协会长黎卫平、王承荣等深入乡村现场调研节水旱稻在我县示范种植情况,撰写出《节水抗旱杂交稻在我县值得积极推广》的调研报告,县老科协专家组成员周训宏撰写的《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确保我县畜牧业健康发展》等一批调研建言报告,引起了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有的获得省、市奖励。
——沤心沥血,传承文化。如县人大原主任张方才率领县湖湘文化协会老干部们对临澧历史进行研讨,总结出“崇文、敢为、创新、图强”的“临澧精神”;县政协老委员、县作协主席尹德立等历经数年编写出长达140多万字,300多幅珍贵图片的《青山史话》一书,为传承“青山精神”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县博物馆原馆长史新林等四名老干部进行宋玉文化研究,出版《走进宋玉城》大型丛书;县史志办、档案局组织老干部编纂出版《百年临澧大事记》、《中国共产党临澧历史》,通过一大批老干部沤心沥血的工作,使临澧的精神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奉献余热,携手撑天。如县人民医院原院长谌泽民、县中医院原副院长王吉耀等一批德高望重、医术精良的老医务工作者,虽已退休多年,但为了全县人民的健康幸福,仍坚守在门诊一线,为全县医疗卫生撑起了一片天地。
——助学扶贫,传递爱心。如县人大原副主任邵柏枝,每年都省出6000元,资助两个特困学生。退休干部文双喜,采取网上募捐等方式,每年募集资金10万多元,资助150多个特困家庭,保证原望城乡全乡学龄儿童无辍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