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5-5-19 09:47 编辑
曾纪泽:收回伊利的杰出外交家
陈希奇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曾纪泽以其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那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晚清时代,列强环伺,华夏大地被阴霾所笼罩,国势衰微。然而,就在这样的绝境之中,曾纪泽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外交才能,在外交舞台上奋力抗争,为风雨飘摇的晚清撑起一片不屈的天空。他不仅继承了父亲曾国藩的家风与学识,更在外交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坚韧,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贯中西的文化底蕴 曾纪泽,字劼刚,号梦瞻,湖南湘乡(今双峰)人,曾国藩次子,1839年12月出生。他自幼受到严格的儒家经典教育,通经史,工诗文,精算术,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然而,他并未局限于传统的学问,而是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受时代潮流和父亲“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展现出了对西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自学英语、法语、俄语等多国语言,还深入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他更是系统研读了《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通过江南制造局的翻译资料接触西方政治制度,形成了中西融合的独特知识体系,成为当时中国极为罕见的学贯中西的学者。这也为他日后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70年,曾纪泽以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户部陕西司学习期间,他深入了解了中国的财政制度和经济状况。1872年,父亲曾国藩去世,曾纪泽在守制期间继续学习英语和西方科学文化,为日后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贡献卓越的外交生涯 1878年,曾纪泽初出茅庐,39岁的他临危受命,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英国、法国大臣。他深知这次出使任务的重要性,不仅要在外交上为国家争取利益,还要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人的智慧与风采。在英国,他深入了解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国际公法,考察西欧诸国的工商业及社会情况。他还推动使馆由租赁改为自建,倡导廉洁之风,赢得了外国人的尊重。 在法国,曾纪泽同样展现了出色的外交才能。他敏锐地察觉到法国在越南的野心,多次向法国外交部申明中国对越南的主权,要求法国尊重中国的权益。他通过与法国官员的沟通与交涉,努力维护中国在越南的利益。 1880年,曾纪泽兼任出使俄国大臣,作为钦差大臣与沙俄谈判修改崇厚擅订的《里瓦几亚条约》。这无疑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虎口夺食”之战。此前,崇厚擅自签订的条约使沙俄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伊犁周边战略要地,还陈兵边境,施加巨大的军事压力,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能保住伊犁城就算万幸。但曾纪泽毫不畏惧,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他决心背水一战。 1881年1月,谈判陷入僵局之际,曾纪泽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向欧洲媒体披露了俄方在中亚屠杀土库曼人的暴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在舆论的压力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1881年2月24日成功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最终,中国成功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还争得通往南疆的孔道。这一结果震惊了世界,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惊叹:“此乃道光以来未有之外交胜绩。”英国驻俄公使称其“凭外交之力从俄国将已被占领的土地取回来,曾侯(曾纪泽)委实还是第一个做到这一件事情的人。”连俄国外长都承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中国外交官的坚毅与机敏。”曾纪泽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损失,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除了伊犁谈判这一外交壮举,曾纪泽在驻欧期间还进行了多项开创性的实践,为封闭落后的晚清外交带来了新的气息和变革。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曾纪泽在战争期间的表现尤为突出。他多次向法国外交部抗议法国的挑衅行为,主张“坚持不让”“一战不胜,则谋再战;再战不胜,则谋屡战”,始终不渝。他还疏筹“备御六策”,为清政府提供军事和外交上的建议。 在战争中,曾纪泽不仅在外交上与法国进行坚决的斗争,还通过舆论手段为中国的立场争取支持。他利用欧洲的新闻媒体,披露中法交涉的“秘闻”,引导欧洲主流舆论抨击法国政府,为清政府整军备战争取主动。这种以舆论为主的公共外交策略,在当时的中国外交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处理“镇江趸船案”时,他巧妙引用《万国公法》条款,据理力争,迫使英国公司赔偿中国商人损失,这是晚清外交史上首次成功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利益的案例,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争取权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外交制度建设方面,曾纪泽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首个系统的外交档案制度,详细记录每日外交活动,为后人研究晚清外交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首创定期新闻发布会制度,改变了过去外交事务“秘不外宣”的传统,增加了外交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立场。他还在伦敦使馆设立翻译处,系统培养外语人才,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储备了有生力量。 曾纪泽还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努力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1884年,他亲自策划并撰写英文导览,成功举办了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特展”,让西方世界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他在法国学术院发表《论中国书法哲学》演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彩的阐述,赢得了西方学者的尊重和赞誉。他还资助汉学家理雅各完成《易经》英译本,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增进东西方相互理解做出了积极贡献。
影响深远的思想智慧 1886年,曾纪泽满怀壮志回国,希望能在国内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他出任兵部右侍郎,协助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制订《海军章程十二条》,主张建立专业军官培养体系,加强海军建设,提升国家的海防力量,并为海军经费问题呕心沥血。他积极操办订购军舰、枪炮,参与海军事务,创制海署的建置、海防等规章制度,促进中国近代海军规范化发展,为北洋海军创建奠定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醇亲王奕譞更关注的是如何讨好慈禧太后,满足其修园子的私欲,对曾纪泽的建议置若罔闻,致使他的海军建设计划大多搁浅,中国海军错失了发展壮大的良机。 1887年,曾纪泽以英文撰写的《中国先睡后醒论》在英国伦敦《亚洲季刊》上发表。他大声疾呼:“非兴铁路不能强兵,非设议院不能聚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也为中国国内的有识之士敲响了警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在关于是否修建津通铁路的朝议中,曾纪泽力主“铁路为富强之基”,认为铁路的修建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他积极为兴修铁路奔走呼号,与李鸿章一道促成津沽铁路建成通车。但是,他的主张也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和围攻,他们秉持着陈旧的观念,害怕铁路的修建会破坏风水、影响传统的社会秩序。曾纪泽的《铁路议》手稿上满是同僚的批驳文字,他的改革主张在一片反对声中举步维艰。 曾纪泽推动了清政府的经济改革。他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沙尔斯伯利侯爵签订《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议定洋药税厘并征条约,为清政府每年增加烟税白银200万两。他还为清朝积极培养外交人员,清朝晚期的很多外交人员几乎都是他培养的。 梁启超后来评价说:“使清廷早用曾氏之策,甲午之耻或可免也。”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曾纪泽的远见卓识和他的改革主张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如果清政府能够早日重视并采纳曾纪泽的建议,积极推动改革,加强国防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国或许能够在甲午战争中避免惨败,走向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1890年4月12日,年仅51岁的曾纪泽在抑郁中病逝。临终前,他手书“自强”二字,这不仅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殷切期望。他带着未竟之志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曾纪泽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他在外交舞台上的卓越表现,为中国争回了宝贵的权益和尊严,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他的改革主张虽然在当时未能完全实现,但却为后来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他的精神和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