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921|回复: 10

稻香深处是故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13 14:59: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报告文学】稻香深处是故乡

文/彭辉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漆河镇龙昌村,田间小路上已经响起了清脆而有节奏的脚步声。刘登华穿着沾满泥土的工作靴,踩着露水浸润的田埂,目光扫过眼前这片千亩良田。深褐色的脸庞上,那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欣慰的光芒,眼角细密的皱纹里藏着五年风雨历程的故事。这个曾经以饺子香闻名十里八乡的娇小女子,如今已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种粮大户”,她用五年时间在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令人惊叹的人生传奇。

“登华,该吃早饭了。”母亲从田埂那头喊道,手里提着一个装有简单早餐的塑料袋。刘登华点点头,却没有立即离开田埂,她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即将抽穗的稻苗,指尖感受着泥土的温度和作物生长的脉动。
“等等,我想再看看!”
她顺着母亲传来的声音说。

一、市井烟火中的田园梦

二十年前漆河镇的早市上,刘登华的饺子摊总是最先飘起香气。身形娇小的她站在热气腾腾的摊位前,宛如一朵绽放在烟火中的花。那时的她,每天凌晨三点就要起床准备食材,揉面、调馅、包饺子,动作娴熟得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她的饺子皮薄馅足,一口咬下去,鲜美的汤汁在口中迸发,很快就在几个小镇集市上赢得了好口碑。

“刘姐,来两碗饺子!”熟悉的顾客招呼声此起彼伏。刘登华一边熟练地包着饺子,一边与熟客们谈笑风生。表面上看,她的生活充实而安稳,一家人的温饱有了保障。但只有她自己知道,每当夜深人静,或是路过村里那些快要荒芜的农田时,她的心中总会泛起一阵难以名状的酸楚。

“俺村里好多地都没有人种了,一些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那些地...…多可惜啊。”这是刘登华在集市上听到最多的话。每每这时,她仿佛看到了远处杂草丛生的农田和田头伛偻的留守老人。那些曾是肥沃的良田,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和记忆,如今有的却被冷落。她想起小时候,父亲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想起丰收时节金黄的稻浪,那是她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刘姐,想啥呢?饺子要凉了。”一位熟悉的顾客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刘登华回过神来,笑着招呼客人,但她的眼神却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那些荒芜的土地。

二、从饺子摊到田埂的跨越

2021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那天清晨,刘登华像往常一样在集市卖饺子,一位老邻居路过,闲聊中说起村里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日渐荒废的情况。

“登华,你看见村东头那片地了吗?往年可是咱们村最好的水田啊,现在没有人种了,草都长到一人高了。”老邻居走到刘登华的摊位前,叹了口气:
“村里就我们这些老骨头,哪有力气种那么多地啊。”

这番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刘登华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回到家后,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眼前不断浮现出荒芜的农田,耳边回响着老邻居的话语。她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话:
“土地是最诚实的,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第二天一早,刘登华找到正在院子里修农具的父亲,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想流转土地种粮的想法。

父亲瞪大了眼睛,满脸的不可思议:
“登华,你一个弱女子,又没种过地,这可不是闹着玩的!种田太辛苦了,风险又大,你别瞎折腾了!”
不仅父亲反对,亲戚和朋友们也纷纷劝阻,认为她放着安稳的饺子生意不做,非要去干又苦又累的农活,实在是太傻了。

那几天,刘登华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白天,她在集市上依然笑容满面地招呼顾客;夜晚,她却经常辗转难眠,反复问自己:
“我真的能行吗?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但每当想起那些荒芜的农田和留守老人的身影,她又坚定地告诉自己:
“不试试怎么知道?我不能看着土地就这样荒废,我要为家乡做点事!”

经过深思熟虑,刘登华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她要成为一名新农人。她从村集体流转了最初的100亩土地,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

三、千亩良田的拓荒者

刚开始种地的日子,远比刘登华想象的还要艰难。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披星戴月地在田间劳作。播种时,她弯着腰,一株一株地将秧苗插进泥土,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得直都直不起来;除草时,她顶着烈日,在田间穿梭,汗水湿透了衣衫,皮肤被晒得通红。更让她头疼的是,作为一个“农业小白”,她常常因为不懂农时而手足无措。

“刘姐,你这秧苗插得太密了,会影响收成的。”村里有经验的王大爷好心提醒道。刘登华红着脸点头,心里既羞愧又不服输。白天干活,晚上她就抱着农业书籍学习,还专门跑到县、镇农技部门请教专家。渐渐地,她从一个“农业小白”成长为了半个“土专家”。

2022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龙昌村。那天傍晚,刘登华站在窗前,看着天空中翻滚的乌云和越来越近的雷声,心急如焚。她担心刚开垦的300亩荒地无法承受雨水的冲刷,更担心田里的秧苗被淹。

“轰隆隆——”雷声越来越近,雨点开始砸在屋顶上。刘登华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焦虑,抓起雨衣就冲进了雨中。雨水打在脸上,视线模糊不清,但她顾不上这些,踉踉跄跄地向田里跑去。

到了田边,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如刀绞:部分秧苗已经被积水淹没,洪水正顺着田埂蔓延。她顾不上自己浑身湿透,立刻组织村委会的几个年轻人进行排水。在泥泞的田地里,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忙碌着,几次摔倒又爬起来。那一夜,她几乎没有合眼,守在田间,直到天亮时积水才慢慢退去。当看到大部分秧苗幸存下来时,她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登华,我港滴港滴你不要去种田,你就是不听!”父亲心疼的责备她。

刘登华疲惫地望着父亲笑了笑,此时,她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回头了。

类似这样的困难和挑战,在创业的过程中数不胜数。资金短缺时,她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技术不足时,她四处拜师学艺;人手不够时,她常常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她也曾感到彷徨和气馁,无数个夜晚,她躲在角落里偷偷流泪,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每当这时,她就会想起土地的呼唤,想起自己最初的梦想,内心的信念又会重新坚定起来。

幸运的是,刘登华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地农技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唐玉梅,得知她的情况后,主动伸出援手,和年轻的技师李工经常来到田头,手把手地教她种植技术,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耐心指导。

“刘姐,你这块地需要增施磷肥,氮肥可以少一点。”
李工蹲在田边,用专业术语向她解释。刘登华认真地听,牢牢的记在心里,时不时提出问题。在他们的帮助下,刘登华逐渐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方法,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刘登华感到力不从心。她想起在外地高薪打工的丈夫老刘,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拨通了丈夫的电话:
“老公,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了,你回来帮帮我吧。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一起把土地种好,让家乡重新焕发生机。”

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刘登华仿佛看到了丈夫疲惫却坚定的眼神。最终,老刘决定放弃外地的工作,回到家乡与妻子并肩作战。在刘登华的鼓励和支持下,丈夫努力学习农机操作技术,如今已成为一名技术高超的农机手,驾驶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田间驰骋。

四、 土地上的丰收与希望

五年的时光,在风吹日晒中悄然流逝。刘登华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曾经娇小玲珑、美貌动人的她,如今已是一位饱经风霜的中年农村妇女。但她的眼神却更加坚定,笑容也更加灿烂。如今,她流转的近千亩土地上,生机盎然——春天,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夏天,绿油油的稻苗茁壮成长,充满希望;秋天,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丰收的乐章。

“刘姐,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啊!”
县农业农村局的张工站在田埂上,望着金黄的稻浪赞叹道。刘登华谦虚地笑了笑:
“还要多谢你们的技术支持呀。”

她的辛勤付出,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去年纯收入达到20万元,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她带动了周边30多位村民就业,让许多原本闲置在家的劳动力有了工作机会,特别是让一些留守妇女能够在家门口赚钱养家。她的成功,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农业的希望,激发了大家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业的信心。

因为在农业领域的突出贡献,刘登华光荣地出席了桃源县妇女代表大会。站在大会的舞台上,她穿着简单朴素的衣服,但眼神却格外明亮。她激动地说: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是土地给了我力量,是家乡的父老乡亲给了我支持。我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耕耘,让稻香飘得更远,让家乡变得更美!”

五、丰收的喜悦,从个人梦想到乡村振兴

站在千亩稻田边,望着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刘登华的思绪飘得很远。五年前那个做出决定的夜晚,那个冒雨守护秧苗的夜晚,那些与丈夫一起劳作的日日夜夜...…所有的付出都在这一刻化作了眼前丰收的景象。

“登华,县里要在我们村召开乡村振兴现场会,市里的领导也要来。”
丈夫老刘兴奋地告诉她这个消息。

刘登华只是微微一笑。对她来说,领导来不来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片土地和依赖这片土地生活的人们。她更关心的是,今年的稻子质量如何,村民们的收入有没有增加.……

丰收的喜悦不仅仅属于她一个人,而是属于整个龙昌村,那些曾经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那些留守的老人有了稳定的收入,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陆续返乡……这一切,都让刘登华感到无比欣慰。

桃源县摄影家协会周桂成主席,多次来到龙昌村用大量精美镜头记录这里的时代变迁,刘登华的创业故事,也是这位作家、资深摄影家率先发现并向外界推广宣传。今年盛夏的一天,周主席邀请美女词人刺玫瑰、美女作家丽华再次来这里采访刘登华。

“土地是最诚实的,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面对作家们的采访,刘登华回忆起父亲当年的话。采访中,作家们终于深刻体会到了,从饺子摊到田埂,从打工妹到新农人,刘登华用自己的勇气、坚持和热爱,在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奋斗之歌。她的故事,就像那金黄的稻穗,朴实而又闪耀,激励着无数人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每当微风吹过稻田,那阵阵稻香,便是她对土地最深沉的告白,对家乡最真挚的热爱。而在这稻香深处,是永远不变的故乡,和永远在奋斗路上的人们。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刘登华这位“新农人”的典型人物,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就一定能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收获属于自己的丰收与喜悦。而这,或许就是“稻香深处是故乡”最深层的含义。
mmexport1749718817350.jpg
mmexport1749784966136.jpg
mmexport1749648804280.jpg
mmexport1749648966577.jpg
mmexport1749648986989.jpg
mmexport1749648540626.jpg
mmexport1749648614203.jpg
mmexport1749648911748.jpg
mmexport174964849953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15:25: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图1:新农人、主人翁刘登华;
图2:刘登华丈夫刘纪元如今是一名高超农机手;
图3、图4:高级农艺师唐玉梅(右)在田间指导农业技术;
图5:记者在田头采访;
图6:刘登华(右)唐玉梅(左)在研究刚播的新稻苗;
图7:刘登华(中)与高级农艺师唐玉梅(左)年轻农艺师李工(右);
图8、图9:作家们在现场采访。
(摄影:太级摄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15:26: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作者简介:彭辉,笔名:鹏飞,担任过编辑、记者、企业营销总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在各类报刊、网络平台发表通讯、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戏剧作品1000余篇(部),多次获省、市文学作品奖。出版个人文学作品集《起风的日子》、报告文学集《那一片闪光的海》。
《湖南港航》创始人、总编辑;现为《全球航运世界》执行主编。
mmexport173116054255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17:34: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父亲五十年代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的第一站,是在龙昌寺中心小学担任教导主任。因此,桃源县摄影家协会周主席邀我去龙昌村采访新农人刘登华,我欣然前往。当小车驶过龙昌寺中心小学的旧址,周主席指给我看。顿时,我思绪万千,脑海中满是父亲生前的形象。
IMG_20250613_172418_edit_19074497429068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3 18:22: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报告文学,不光有报告,有文学,还有切合当下时宜。作者报告了新农村的新农人,也把对父亲的思念,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深深的融入了这片多情的土地。拜读,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3 19:0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文字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既有细节的生动,也有情感的渲染,更有境界的升华!
mmexport174896212286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19:08: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桃源县老干部网络宣传协会罗会长,诗人玺哥的精彩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3 19:08: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3 21: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3 23: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天的采访,两天两夜的敲键盘,5000字的文字,真的让我看到了作家的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2 08:52 , Processed in 0.03732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