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超球 于 2025-6-30 17:33 编辑
战略之书:当构想成为民族的精神仪式
哪想到,二十多年前,我从学校调回机关时,随意到新华书店掏的一本“旧”书,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竟是这样的重要——战略之书:当构想成为民族的精神仪式! 回想买这本难得的好书过程,我的眼前,突然就浮现出了当时的情景。
这部长达70多万字、厚近900页的难得之书,是在2004年4月的一天下班后发现的。当时,自己到邻近的新华书店看书时,偶尔发现,那靠墙的高高的书架顶上面,一本正在发黄、并有褐色斑点的“旧书”,正站立其间。出于好奇,我便举手从书架上取了下来。其时,不看则已,一看就让我惊喜起来。
想不到,这是自己平时最关注、最需要、最想看的一类好书!一翻阅书中目录、内容提要,还有“构建‘三步走’战略升级版”的提示后,我当即欣喜若狂起来。因为,该书“内容提要”上的一段文字,一下争先恐后地映入了眼帘。这就是:
近期(2020-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期(2035-205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远期(2050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时绝没料到,无意中发现的这本书,竟是自己感觉至关重要、最爱看的一种必看之书!作为一位老教育者,必须首先接受新观念新信息新知识的教育才行!于是,我像怕被人抢走这本书似的捧着它,掏出45元钱,毫不犹豫地交到了熟人售书员手里。她惊奇道:啊,您还买这七年前的老书?那我请示一下书店经理,由她给您打点折吧?我一听,也好奇起来,随口道:这么好的书,还打折干嘛?原来,这是本1997年6月出版的书,已躺书架8年了!乍看书页,确实是本旧书。可书里传递的内容呢,却还是非常的新颖、十分地吸引人呢!于是,我不等售书员打折,就匆匆离开了书店——我要赶回家去,坐下来,开始好好地享受这本难得的书!
原来,这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确实不是一般的书,而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性著作!其核心内容呢?无不是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和未来愿景,来逐渐展开叙事的厚重之作!
果然,一翻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扑面而来的,不是枯燥的数据与教条的理论,而是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壮阔图景!这本书,超越了普通学术著作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精神载体——它,承载的不仅是对未来的规划,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当代的集体意志表达。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对经济发展路径的理性探讨,更是一种民族复兴的精神仪式。 我感觉到,这部书中,著作者提出的总体战略构想、经济发展目标,都非常地鼓舞人啦!这就是: ——2010年的中国,将初步实现工业化,GDP总量达到20万亿人民币。 ——2030年的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GDP总量达到70万亿人民币。 ——2050年的中国,将全面实现现代化,GDP总量达到168万亿人民币。在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方面将位居世界榜首,成为全球一流强国;在人均量方面,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你看这上述强国目标,做为当年中国GDP不及日本的五分之一、美国的十分之一的国家的公民,不感到十分地兴奋吗?!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认知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奔向现代化的我们,不再满足于当时被动接受西方设定的现代化模板,而是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发展坐标系。认真捧读这本书后发现,它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全书从头到尾,无不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提升成了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具象化表达。那些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的论述,实质上是在进行一场静默而深刻的思想启蒙——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定义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当我跟随这本厚重之书的思路,穿越中国经济发展的时空隧道时,无形中完成了一次认知升级: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心态蜕变。 这本书中,对"现代化"的中国式解读,尤其令人振奋。作者们没有将现代化简单等同于西方化,而是将其解构为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动态过程。这种不同凡响的阐释,打破了后殖民时代的知识依附状态,重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书中让人品味出,在讨论科技创新、社会转型等议题时,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这就是:现代化必须扎根中国的文化土壤!这种理论自觉,使得全书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自信,它不是在复述舶来的发展理论,而是在进行一场关于中国未来的原创性思考。 尤为珍贵的是,书中的战略构想,展现出了时空的超越性。作者们既立足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又将视野拓展至未来数十年的发展周期;既聚焦于国内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又将中国置于全球变革的大格局中审视。这种双重维度的思考,使战略构想获得了某种历史哲学的深度。我能够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书中的这些文字,不仅是写给当下政策制定者的参考,更是留给未来历史学家解读这个时代精神的重要文本。在快速变化的当今世界,这种兼具现实针对性与历史穿透力的思考,显得尤为稀缺。 这些,让人好不兴奋、倍受鼓舞的! 书中蕴含的变革动能,总是令人印象深刻。与其他国家的发展战略不同,我们中国的发展构想,总是包含着强烈的自我革命基因。作者们不回避现存的结构性矛盾,而是以建设性的态度,将其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动力之源。这种直面问题、化危机为转机的思维方式,恰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当我跟随文本,联想这些年来,我国如火如荼的国企改革、振奋人心的乡村振兴,还有各行各业争奇斗艳等的具体领域时,总是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神州大地上,处处呈现出来的,或是蓄势待发,或是百花争奇的变革能量——这不仅是党和政府对政策的调整,更是一个广土巨族、灿烂文明体的自我更新机制在发挥作用。 作为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本书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专家学者们的精神担当。在学术日益专业化的今天,能够跳出学科壁垒、对国家发展进行系统性思考的学者群体,他们显得尤为可贵。书中各章节,虽由不同专家学者执笔,却共同服务于一个清晰的战略愿景,这种思想的合力,本身就是中国模式独特优势的体现。它告诉我们,中国的崛起,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一种新型知识生产方式的形成——将各个优秀的个体智慧,汇聚为民族复兴的集体认知资源。 掩卷沉思,我慢慢意识到,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示范了一种思考中国问题的正确方式。这就是:既有全球视野,又有本土关怀;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具备战术灵活性。在这个意义上,它确实配得上,一本"加速中华崛起的兴奋之书"的评价——不是因为它,描绘了一幅完美的蓝图,而是因为它,激活了我们读者心中,那份参与历史创造的冲动与激情。 当构想不再停留在纸面,当战略转化为亿万人的自觉行动,这本书便完成了它最神圣的使命——成为连接我们的思想与行动、当下与未来、个体与国家的心灵桥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无论是书成出版的二十多年前,还是后来类似我这样的爱这本书、读这本书、受这本书鼓舞的人,能够读到这样一部扎根中国大地、仰望人类星空的战略之书,实乃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幸事! 正是读了这本书后,不仅使得二十多年,自己一直倍受鼓舞、一直享受到伟大祖国,那气势磅礴的、万象更新的美好情势;更重要的是,让人亲眼看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正在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最佳景致!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不仅是部战略之书,而且是吹响鼓舞中国人民阳光向上、奔向世界强国目标的冲锋号角!当这部战略之书的构想,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仪式时,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分阶段发生时代的显著变化: ——2000年时,我国的GDP只是世界的第8位。即只相当于第1位美国的九分之一、第2位日本的四分之一! ——2010年时,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跃升到了世界第2位!与十年前相比,当时只相当美国九分之一的中国,此时美国的GDP,只是中国的2.5倍了!而且,按照本书设定2010年增长到20万亿的目标,已是大大的超前了!
——2024年,中国GDP上升的历史,又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时候,中国的GDP,虽还只是世界排名的第2名,可是已是稳居世界多年的的第2名了!并且是第3名德国、第4名日本的4.5倍以上!虽然,位居第1位的美国,比中国的18万亿美元还多了10万亿美元,可按购买力比较,世界银行说的,中国已是世界的最大经济体了!不是吗?中国这年的GDP,已超过了130万亿,接近了2050年要达到168万亿的远大目标! 十分的可喜可贺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强大的推动力,正助推着中国成为创新型的国家。尤其是助推着数字化与智慧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已是全球领先!而且数字政务、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加速普及,推动了社会治理现代化。
总之,上述这些变化,不仅印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的前瞻性,也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既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立足本国实际,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路。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军事变革力量的加速转换,中国己成为最强大敌手不敢较量的可怕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