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63|回复: 3

刘亚波:抗日英雄杨闰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6-29 16: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汉寿老干部网宣 于 2025-6-29 16:36 编辑

抗日英雄杨闰之

刘亚波


微信图片_20250629162015.png


        一、樟树药商扎根古镇

   清末民初的资江河畔,总能看到一队队挑着药材的江西客商。他们脚穿草鞋,肩扛扁担,竹篾筐里和麻袋里,装满了散发着苦香的药材,从江西樟树出发,翻越幕阜山,徒步百余里来到湖南益阳。在这支商队中,有个身材敦实的中年汉子格外显眼,他就是后来在百禄古镇扎根的杨日新。
   樟树药帮的名号,在当时的药材行当里可谓如雷贯耳。“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谚语,道出了这个江西小镇在中药界的至尊地位。杨日新虽然只是樟树县大桥镇的一个普通药农,却深谙药材之道。他带着妻儿,跟随着同乡的药帮队伍,开始了艰辛的贩药生涯。
   最初的创业异常艰难。杨日新仅靠一条扁担、一把油纸伞,挑着上百斤药材往返于湘赣之间。白天赶路,夜晚就露宿在沿途的茶亭庙宇。盛夏时节,汗水浸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寒冬腊月,冻僵的手指常常连铜钱都捏不住。但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益阳渐渐站稳了脚跟。
   敏锐的商业嗅觉让杨日新发现了新的商机。当时益阳城内樟树药商云集,竞争激烈,而20公里之外的百禄古镇却还是个空白市场。这个位于洞庭湖边缘的小镇,既是水运码头,又是周边农产品的集散地,商贾往来频繁。杨日新当机立断,举家迁往百禄古镇,在古镇最热闹的街口租下铺面,挂起了“同仁堂国药店”的招牌。
   药店开张后,杨日新的三个子女成了得力助手。长子杨闰之尤其出色,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仅继承了父亲辨识药材的慧眼,更有着开拓市场的胆识。30年代中期,当杨日新渐渐退居二线时,杨闰之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他改良了传统的药材炮制方法,引进江西老家的制药工艺,使得"同仁堂"的药材品质在古镇首屈一指。
   每逢赶集日,药铺门前总是排起长队。居民们信任这个江西小伙子的医术,更信赖他家的药材。杨闰之常常站在柜台后,一边抓药,一边耐心地为乡亲们讲解药性。那杆祖传的铜秤在他手中起起落落,称量着治病救人的良药,也称量着一个外乡人在异乡扎根的岁月。

微信图片_20250629162052.png


        二、妙手仁心传扬美誉
  在古镇的悠悠岁月里,杨闰之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温暖的光芒。他身姿挺拔,足有一米八的个头,面容儒雅俊朗,眉宇间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帅气。为人正直坦荡,行事仗义豪爽,总能给人带来安心与信赖。
  杨闰之自幼聪慧机灵,上过私塾,又曾在国学班中潜心研习,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鱼得水。而他最为执着的,当属对中医学和中药材的研究。这份热爱,如同星星之火,在他的心中越燃越旺,引领着他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后来,他从父亲杨胖子手中,郑重地接过了同仁堂国药店的掌门之位,从此肩负起了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药店对面,同泰布庄的大少爷刘月楼,与杨闰之自幼相伴,一同长大。他们不仅是儿时的玩伴,更是私塾和国学班的同窗好友。这份情谊,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亲密无间。
  一日,刘月楼的大女儿满月后,竟惹上了脐突病。只见那小小的肚脐鲜红突出,竟有小指般长短,孩子整日啼哭不止,让人心疼不已。刘月楼一家心急如焚,赶忙请来杨闰之。杨闰之仔细查看后,凭借着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断言此病症为“脐突”。他当机立断,让月楼的母亲朝姨用药棉消毒,再用纱布轻轻将肚脐按回,并用胶贴固定。随后,他又开出了四味药的处方。
  接下来的三五天里,刘月楼一家满心期待又忐忑不安地照方抓药、煎药、喂药。奇迹悄然发生,孩子的病症竟全部消除,那原本哭闹不止的小脸,又重新绽放出了天真无邪的笑容。经此一事,同泰布庄一家老小对杨闰之的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但凡家中有人有三痛两痒,都会毫不犹豫地找杨闰之看诊。而杨闰之也总是耐心细致地诊断,对症下药,每一次都能药到病除,让刘月楼家人重获健康。
  杨闰之接过父亲的药店,不仅仅是接过了生意,更接过了樟树人药材生意的厚道与诚实。他始终坚守着这份初心,将樟树人的药商精神发扬光大。在他的悉心经营下,同仁堂国药店声名远扬,成了百禄古镇的一块金字招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前来求医问药,为古镇的百姓带来了健康与希望。

微信图片_20250629162027.png   

        三、童趣环绕药铺后院
  在我尚且年幼、懵懂无知的时光里,身边簇拥着一群朝夕相伴的玩伴。他们分别是彪胡子、肖眶子、吴超群、丁石桥、刘时雨、熊秋生,还有张德球等小伙伴。那些日子,我们就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在古镇的角落里穿梭嬉戏,而肖梅香家磨坊的后院与东男宁轿行的后院,无疑是我们最钟爱的乐园。
  肖梅香家磨坊的后院,弥漫着一股质朴的牲畜气息。那里有两头默默劳作的拉磨牛,它们身躯庞大,眼神温顺。我们这些调皮鬼,总爱拿着菜叶去逗它们。将菜叶在牛眼前晃悠,看着它们伸出舌头,笨拙又急切地想要够到,我们便咯咯地笑着跑开,那清脆的笑声在磨坊上空回荡。
  逗完牛,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转场到不远处的东男宁轿行后院。这里,有两匹俊逸非凡的高头大马。它们身姿挺拔,鬃毛随风飘动,仿佛是从童话中走出来的神驹。我们拿着青草,小心翼翼地靠近,将青草递到马嘴边,看着它们优雅地咀嚼。有时,我们还会拿出梳子,轻轻地将马尾上的棕毛梳下来。积攒多了,便动手做成棕毛鞭,挥舞起来,呼呼作响,那是我们最神气的玩具。
  当马和牛都逗得尽兴了,我们的脚步便迈向了磨坊和轿行中间的同仁堂国药店后院。这里,仿佛是一个神秘的中药材王国。一盘一盘洗净切好的中药材,整齐地晾晒着,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我们在这些大药材盘子间穿梭、捉迷藏,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
  年纪稍大些的张德球知识渊博得很。他认得许多药材,还总爱逐个把盘子里的药材尝个遍。有一次,他兴奋地大喊:“这是甘草!”于是,我们这些小伙伴们纷纷效仿,个个口里嚼上一根甘草。那清甜的滋味,瞬间在舌尖散开,让我们陶醉不已。有时,我们还会趁人不注意,顺一把甘草装进口袋。就这么一来二去,一盘甘草竟少了近一半。
   第二天,当我们再次鬼鬼祟祟地去“尝”甘草时,被老板杨闰之当场“捉住”。本以为会迎来一顿责骂,没想到他只是满脸笑容地看着我们,耐心地给我们讲起药理知识:“孩子们,是药三分毒,吃了对身体不好。”还告诫我们以后不要再偷尝了。
  虽然那次“有惊无险”,但后来,我们还是忍不住偷偷地去尝他家的甘草。毕竟,在那个零食匮乏的年代,甘草就是我们顺来的最好“美味”。
  同仁堂药店的后院宽敞极了,用麻袋装好的药材码得像小山一样高。麻袋上印着“樟树国药”的字样。后院的晒场里,总是晾晒着一盘一盘切好洗净的药材,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温暖而神秘的气息,见证着我们那段无忧无虑、充满童趣的时光。

        四、投笔从戎奔赴国难
          194410月,蒋介石发表了那篇振奋人心的“十万青年十万兵”演讲。演讲中,他慷慨激昂地说道:“当国家处于最危急的时刻,面对敌人残酷无情的侵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挺身而出,保卫我们的山河,捍卫我们的民族!‘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应当成为我们每个青年心中坚定不移的誓言。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我们岂能坐视不理?我们必须拿起武器,奔赴战场,用我们的热血与生命,换取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尊严!”
  报纸上刊载了蒋介石演讲的全文,杨闰之读后心潮澎湃,再也无法安坐。他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刘月楼,坦诚地表明了自己的决心:绝不做亡国奴,一定要报效祖国,上战场杀敌,将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土地。他还热情地邀请刘月楼一同前往益阳,报考国民党的青年军。
   然而,此时的刘月楼已成功考取中央大学美术专科,他一心只想专心学习美术,待学成归来后再报效祖国,因此无法与杨闰之一起参军。
  此后,杨闰之与古镇上的青年刘卫民、何迪生、张庭生四人结伴,一同前往益阳参加青年军的考试。四人齐心协力,最终都顺利考取了国民党的青年军。
  四人换上部队发放的新式军装,英姿飒爽。出发前,杨闰之特意来到同泰布庄,向好友刘月楼及其父母告别。在布庄里,杨闰之郑重地向刘月楼和他的父母敬礼,由于动作幅度过大,新发的皮带质量不佳,铆钉与皮带接口处突然脱节。杨闰之连忙对刘月楼的母亲朝姨解释道:“朝姨,没事的,就是皮带的铆钉没钉牢,我去隔壁阳皮匠家修修就好。”
  朝姨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看着杨闰之,语重心长地说:“闰之啊,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人都指望着你撑起那个药店。如今皮带都断了,这也许是天意啊,你就别去当兵了,安心当你的药店老板吧。”
  杨闰之闻言,只是微微一笑,便转身去隔壁阳皮匠店修理皮带了。
  次日,杨闰之、刘卫民、何迪生、张庭生四人踏上了前往部队的征程。
他们的第一站是贵阳,将在那里进行为期约三个月的军事训练,之后随部队开赴四川,投身抗日战争。
贵阳的军事训练结束后,刘卫民、何迪生、张庭生三人却开了小差,中途直接返回了百禄古镇老家。而唯独杨闰之,他坚守着自己的承诺,毅然决然地随部队前往四川,誓要精忠报国,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誓言。


微信图片_20250629162044.png

        五、家书渐断音信成谜
  初到四川的那段日子,杨闰之每月都会寄回书信。那时,同泰布庄是古镇的官方邮政代办点,古镇所有的书信、包裹等都会直接投递到那里。杨闰之的夫人李雪英,每隔几天便会前往同泰布庄,焦急地询问:“我们家闰之来信了吗?”
  起初的那一年,杨闰之的家书频频而至。那些信件由他的好友刘月楼代收,刘月楼会先将信件内容念给李雪英听,再将信件交到她手中。信中大多写道:“抗日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虽会有流血牺牲,但这是军人应尽的天职。我杨闰之决不会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定要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每次听完信的内容,李雪英都会心情沉重,她小心翼翼地将书信折好,放入怀中,然后流着眼泪走出同泰布庄,回到街对面自家的药店。
然而,随着前线战事的日益吃紧,杨闰之的信件越来越少,直至后来好几年都没有他的音信。
  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一封来自四川某县城榨油厂的信件打破了这份沉寂。那是杨闰之的亲笔信,他告诉家人自己一切安好,希望家人勿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回家的渴望。
  这封信的收件人是刘月楼,但实际上是杨闰之写给夫人李雪英的。刘月楼按照杨闰之的委托,将信件内容读给了李雪英听,随后将信交给了她。
  和往常一样,李雪英流着眼泪,将信件折好放入怀中,然后回到了街对面的家中。
  那也是杨闰之写给家里的最后一封信,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在古镇的同仁堂药店里,李雪英依旧隔三岔五地前往同泰布庄,向老板娘朝姨打听闰之有没有来信。这样的打听持续了一年多,她的眼泪也流了一年多。
   由于杨闰之长期不在家,同仁堂国药店的生意每况愈下。最终,杨闰之的弟弟杨锡林一家迁回了江西老家樟树县,之后便与古镇失去了联系。
  而杨闰之的妹妹杨泽英,则嫁到了本省的湘潭市。
  古镇同仁堂药店的那间门面房,在1963年因杨家遭遇变故急需资金渡过难关,而被迫低价出售。从此,同仁堂药店在百禄古镇的历史舞台上悄然谢幕。
  (2025年6月28日,于百禄桥照相馆)



微信图片_20250629162036.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29 17:36: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拜读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29 22: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学习、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30 12: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刘亚波老师回忆性散文,欣赏学习,主席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8 07:18 , Processed in 0.0362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