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0|回复: 1

那年,穿越“湖南屋脊”壶瓶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5-7-3 11:50 编辑

那年,穿越湖南屋脊”壶瓶山

刘凡中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9°50′~30°09′,正处于北纬30度线上,山奇水奇峡谷奇、动物植物奇、少数民族风情奇,被誉为“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特种基因库”,“欧亚大陆同纬度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全球200个(中国9个)重点生态区”,现在又被列为“全国3个华南虎野外放养的区域之一”。2012年7月25日,陪同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摄制组一行上午到达壶瓶山镇以后,没有直接到达现场拍摄,而是经过半天的双方沟通以后,按照县林业局长、曾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当过十年局长的张国珍的建议,以保护区科考、野外调查为主线,组织一支野外调查队,从顶坪哨所开始,经过壶瓶山无人区(咸坑、白猫湾、杉木),然后到达纸棚河,终点为听泉居。通过对气象监测、植物物侯观测、野生动物监测、鸟类观测等野外考察和数据收集,展示壶瓶山的动植物的多样性、原始次森林风光、峡谷风光,让广大的观众随着节目揭开壶瓶山的面纱,了解壶瓶山的神奇。

  形成一致意见后,鉴于第二天步行距离长、拍摄任务重,摄制组、野外调查队、陪同人员(后戏称为酱油队)共20人分乘5辆越野车(其中5名司机),晚上7点出发,经过东山峰、南北镇,绕道湖北鹤峰县走马镇白果坪、五峰县湾潭镇,行程98公里,晚上11点到达壶瓶山自然保护区顶坪哨所。
睡袋

  顶坪哨所北纬30.02487°,海拔1841米,距湖北五峰县的湾潭镇15公里,除了湾潭到顶坪哨所通简易道路外,湖南境内没有公路,被誉为“湖南第一哨”。映入眼帘感到稀奇的就是火炉,平原地区已是夏日炎炎,气温高达37度,而这里晚上只有17度,常年需要烤火取暖。

  巡护员陈振法俩夫妇已在这里从事自然保护工作30年。夫妇俩修了一栋一连4间的平房,哨所修了一栋5间红瓦平房。在哨所办公室,有两张办公桌,上面居然还有学习宣传栏、天气记录、气象记录、固定资产记录,摆放得井井有条,哨所还有3间客房,1间厨房,供科考队员、保护区的巡护员临时住宿、生活。

  因为床铺有限,我第一时间报名,睡睡袋。没有野外生活的经验的我赶紧要随行的张乾告诉怎么样铺防潮毡、如何打开睡袋、钻进睡袋(第二天起床后又学会了折叠睡袋、包装好)。由于第二天一清早就要起床(观鸟的最佳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钟以前),到达后所有人员都到床铺上歇息。我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不能直接入眠,强迫自己吃了一碗方便面后催眠,之后就在办公室的水泥地面上钻进睡袋,睡觉了。

观鸟帐篷

  第二天(7月26日)早上六点,被临时任命的野外调查队长康祖杰(时任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鸟类专家)大声呼叫起床,吃完带来的方便面、馒头后,野外调查队基本是一色的野外装束,在哨所外面排队,摄制组正式开拍,两台摄像机开始工作,节目编导杜冠儒要我们酱油队靠边站,女主持李七月与队长交流,一一介绍调查队员,并交代一天的调查任务后,向深山进发。

  这时候,高山一团云雾过来,像要下起蒙蒙细雨。此时我犹豫起来,一天要步行25公里山路,基本上全是45度的陡坡,有的地方就根本没有路。我在2009年右小腿受过伤,做过手术,到现在小腿两边还有尺把长的伤疤,怕成为摄制组的累赘,不想跟摄制组随行。这时候,张国珍局长鼓励我,你随他们走一段,硬是不行再转回来。后来,与摄制组一上路,开弓就没有回头箭了。
  进山没有1公里,负责植物物侯观测的队员李进忠和巡护员陈振法来到一棵挂牌的大叶杨树下,就开始介绍了他们的工作,什么时间发芽、开花、结果,花期、成熟期,都要详细的做物侯记录,年复一年。在一个有水的地方,树枝的隐蔽下,有一顶帐篷,康祖杰介绍,为了观测和拍摄鸟类,有水的地方是最好的地方,利用伪装帐篷蹲点守候,一干就是10小时以上不能动,一旦发现鸟儿来饮水、洗澡,要抢抓机会拍摄。我看了他的法国朋友送给他的帐篷,也就是一米见方,高度也就是一米左右,在内面一蹲就是一天,没有出于对自然保护的热爱是坚持不下去的。
  走了一段,看到了安装在树上进行野生动物监测的红外线照相机,这些相机由巡护员陈振法负责定期收集数据,整个壶瓶山区域安装了20台。凡是经过的麂子、野猪、苏门羚、红腹锦鸡等动物都会自动拍照。这是为今后华南虎野外放养做基础准备的,老虎的食源够不够、食物的结构是否合理、要不要人工投放食物等等,陈振法要定期检查相机储存卡容量、电池够不够和对内面的相片进行检查和数据收集。

  巡护线路上还有一种金属牌,上面有哨所、线路、观测点的编号,就像城市居委会、街道的门牌,负责生态本底图工作的队员李子杰做了认真的介绍。金属牌上面的点是联网了的,据说湖北的一位户外爱好者擅自进山迷了路,他找到了一块同样的金属牌,将上面的编号用短信发出,救护人员就迅速确定了方位,将他及时救出山来。
菜花烙铁头

  摄制组这次进山,进展十分顺利,一行人时拍时前行,有说有笑,忘记了进山的危险。酱油队的主要任务是陪同,往往走在摄制组的前面,在一个相对平缓的路段,走在最前面的张乾突然转身,大声呼叫“蛇”,把我们吓了一大跳。大家小心走近,发现在路的左边有一条草绿色和黑红斑纹约半米长的蛇慵懒的横在路边,要是不仔细辨认,蛇和草木没有大的区别。

  田书荣总工程师告诉我们,海拔1200米以上的蛇类都是懒洋洋的,不惊动它,一般不会动,也不会主动攻击人。进山不要大声喧哗,因为声音会打破平静,大型动物在受惊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首先选择的是攻击。也不要跳跃、奔跑,曾经有一个小伙子因为跳跃,把厚厚的苔藓踩了一个洞,洞内是五、六条蛇。如果遇到带有幼崽的大型动物,如熊、野猪等,要选择隐蔽,因为出于母性的本能,母兽为了保护后代选择的是首先发起攻击。研究两栖动物的廖庆义告诉我,他曾经在一次巡护过程中,遇到带有两个幼崽的母熊,他隐蔽了两个小时,才悄悄离开。
  实际上,在核心区,只要遵守自然法则,还是安全的,现在还没有保护区巡护人员发生被野生动物袭击的报道。反而经常发生乱捕烂猎人员的伤亡事件。田总工告诉我,南坪河一个人,进山抓岩蛙,岩蛙是和蛇共生的,两次进山捕猎得到了非法利益,第三次进山后没有回来。据分析推测是他在注意岩蛙的时候,五步蛇(学名尖吻蝮)也注视着它的食物,人出手的时候蛇同时出手,后来找到这人的时候,手里还紧紧的抓有一个岩蛙。

山蚂蝗
  早就听说过,壶瓶山有山蚂蝗,只要粘上就会吸血,在吸血的过程中释放一种物质,血不凝固,十分的恐怖。曾经多次到过壶瓶山无人区的张乾的经验是,鞋、袜、裤脚擦硫磺香皂,蚂蝗闻到气味后,不钻进去。山蚂蝗分布在森林茂密而又潮湿的区域,我为了防止山蚂蝗,擦了两次硫磺香皂,但是在途中休息时,袜子口的位置居然还是发现了三只蚂蝗,血迹斑斑,中午休息的时候,将鞋袜全部脱下,又发现了一只。伤口还不能擦,越擦越流,越不愈合。我们一行15人,除个别将裤脚套在袜子内面严密保护外,都被蚂蝗叮了。

  但是经常进入保护区的巡护员们说,山蚂蝗实际上没那么可怕,人失掉一些血,不是坏事,山蚂蝗没有毒,被吸血后,基本没有什么反应,有的人稍微有点痒,被蚊子叮了后还起包瘙痒呢。
摔跤

  在无人区基本上都是45度以上陡坡,由于地质不是很稳定,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叫“挂砂坡”。由于刚下过雨,路上泥泞湿滑,摔跤成为了极其正常的事了,15人不时发出“哎哟”声。张乾顺便拿的一个木棍当拐杖,木棍一杵断,滑下三、四米,食指遇到一个锋利的石头,当时鲜血直流。

  摄像师说,一台摄像机值一台奥迪车,摄像机成了最重要的保护对象,下一个坎,大家排队向下传。摄像机有十几公斤重,我左手提着摄像机,由于一步跨得太大,右臀髋部肌肉造成拉伤,康祖杰队长马上拿出外伤药,擦了半小时才有所好转。中午14点的时候,到了预先设定的中午休息地点,是一个岩板,有些凹凸,摄像师小王提着摄像机重重地摔在岩板上,摄像机外表没有摔坏,但是不能启动工作了。
石碾子沟

  壶瓶山野外调查的线路有很多条,距离也很长。这次的行程只有平时的一半,线路安排得非常科学,是从高山往下走的,既节省了体力,景色又越来越美。随着海拔越来越低,植被越来越丰茂,树体越来越高,山体绝壁越来越伟岸,顶坪与湖北鹤峰交界之处犀牛圈,群山巍峨,绝壁一个接一个,在太阳底下熠熠生辉,煞是壮观,北京来的记者们惊叹不已。

  在无人区,风倒树、藤缠树、树挂面随处可见。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到处都有,通体红色的马铃光(又名紫薇)直冲云霄,壶瓶山独有的长果安息香群落尽收眼底。

  来到谷底,朱家河和犀牛圈的汇合处,流水哗哗,大家都拿着空的矿泉水瓶,灌装壶瓶山泉,滋润快要冒烟的嗓子。

  沿溪返程,趟过洁净的河水,溪中怪石嶙峋,飞瀑、喷瀑、雾瀑一个接一个,到了最大的隔人瀑,大家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是摄制组还是组织大家召开了总结会,考察队员拿出全天的考察记录,一一汇报,天色已暗,但兴趣盎然。集合点名,15人一个不少,全部安全返回。

奇人异人
  我一个大老爷们,起初有些犹豫,但是还是走出了无人区,战胜了蚂蝗、克服了伤痛,安全的回到了目的地,自己佩服自己。但是和下列人相比,实属不值一提。
两位女将:来自冰城哈尔滨的节目主持人李七月,不足100斤;石门县委宣传部廖化,身高不足一米六,被队员们戏称为“扒地梭”,走出了无人区。
  两个摄影师:任红光、王晓辰,手提十几公斤的摄影机,还不停的拍摄,走出了无人区。

  两位专家:现在还是农民身份、65岁的巡护员、植物专家杜凡章,对壶瓶山3000多种植物,了如指掌,随便拿起一颗草、一片叶就知道是那目、那科、那属、那种,那个是稀有物种,一目了然,对蛇伤、跌打损伤等,随地采集中草药,手到病除。

  队长、鸟类专家康祖杰,只要有鸟叫,就知道是那种鸟,最近出现的时间是哪一年,那种鸟有几年没有出现了,并且随时随地掏出本子做好记录。真是近水知鱼情,近山识鸟音。
  两位异人:顶坪哨所巡护员陈振法,聘请来帮助背三脚架的民工朱益景,都是接近50岁的人了。把我们送到目的地后,没有吃晚饭(早餐是方便面、中午是馒头、饼干)依然要沿路返回哨所,全程是25公里的陡上坡,赶回家后,要安排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学生实习和华中地区观鸟团的观鸟。看到他们返回的身影,坐在地上,一步都不想挪了的我,只能说遇到了异人。


               
作者简介:
刘凡中,男,石门县人,石门县政协退休干部。退休前曾任石门县旅游局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欣赏, 点赞佳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3 23:40 , Processed in 0.03261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