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扬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3|回复: 1

我想“卖”石门古茶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5-7-3 15:57 编辑

                          我想“卖”石门古茶道
                               吴昌治
   石门古茶道,是清光绪十五年到民国初期,茶商为解决运茶困难,将原轿、马通行的官道整修加宽便于运茶,和专门为运茶新修的茶马路,及不适宜通骡马而修建的背客、挑夫运茶的山路。
   我对古茶道有一定的情怀,是我从儿时记事时起:
   1948年2月,我出生在石门县泥沙(又名宜沙、泥市、宜市,现为壶瓶山镇泥沙社区)老街。从我出生到我8岁前,家里含我的叔、姑及我的妹妹维持在11人左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我祖父教书,祖母和母亲推粑粑卖、开杂货铺,父亲做盐生意后做木排生意。由于父亲要到县城进货和到澧水沿线的新安、合口、津市等地交木材和结排账,所以就常常往返走泥沙到石门、新安、合口、津市间的茶马路(那时喊骡马路)。每每父亲从外面回来,除了给我们带节货儿(儿童零食等)外,就是给我们讲骡马路上发生的一些故事。讲得多了,也就对骡马路有记忆了。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从1951年到1958年 ,在泥沙老街办有一家红茶厂(56年前属湖北宜都,叫泥沙分厂,56年后改为石门泥沙茶厂,58年迁入石门县城)。那期间是我的少年时代,由于家里人口多,我临街面柜房(售货有柜台的房间)就是我的卧室,存货物的平柜面就是我的床。当时为茶厂运红茶的骡队时常夜间从泥沙老街经过。老街是石板常过骡马的。骡子脚掌上钉着防滑的铁码子,走在石板路上总是踢呱踢呱的响。听到老远传来骡子铃铛的声音,就知道又要过骡队了。叮当叮当的骡铃声夹杂着骡掌踏在石板路上的踢呱声,有节奏的由远及近,又由近渐远。习惯了的我,常常听着这种声音进入梦乡。那时,一个骡客常常赶着十来匹骡子,在茶号交完茶后又返回准备跑下一趟。我家往上数第四家一位向老头就是赶骡子的。再往上第六家姓赖的就是开骡马店的。我2岁多时腿上、腰上长流痰,请一位王姓排夫(我家请的放木排工人)为我去石门到合口购药,正常7天一个回转的路程,只5天就回转了,要不是骡马路好走,根本不能及时购回药物挽救我的生命。后来为了记住王姓排夫的恩情,家里便叫我认了那位恩人为干爹。读小学六年级时,学校组织学生去90里外的山区南坪英雄大队(现并入大棚村)采茶,就走过泥沙到南坪的茶马路和叫梯儿岩的背客路。1964年,我在石门三中(当时设所街)初中毕业后还不知道能不能考取高中,假期不需复习功课,想着争零花钱,便走茶马路到30里外的江坪茶叶收购站挑过一次茶,那时叫挑脚。我挑茶54斤,获力资1元6角2分。泥沙到江坪的茶马路全部是青石板路,中间要经过一个叫百步等的地方,全部是用石条砌成的梯子等,印象很深。再往上不远就叫老山崖和沙窝,一个很险的地方,那里还立有一块清朝年间的石碑,是修路的记事碑。要不是茶马路好走,我还不敢去挑这次脚。在我读完小期间,我的祖父和父亲那时都在泥沙区范围内的东山峰、清官渡、南北镇、古锣坪一带供销社商店工作,我放假了都会去他们那里度假。去所走的路大部分是青石板的马路,也有些是泥土路。相比之下茶马路当然好走,泥土路就会吃力一些,所以茶马路特别有好感 。有时候碰上了运茶的骡队,往往还跟在后面走一段这些马路当时不知道它是在什么年代怎么建起来的,反正石板踏得溜光溜光,很有年代感。石板上面还有一些化石虫的图案,形状各异,特别好看1967年,我本该在石门一中高中毕业了,因文革延长一年,且全校停课,我便与几位同班的同学,从泥沙出发,沿途停宿所在地的同学家,沿着那时还保存完好的茶马路经水南渡、所街、珠宝街、冷棚垭、铜罐峪、热水溪、钢银炮、十里长滩、骡子坝、到皂角市(再至石门已是公路了),一路玩到县城。当时经过这些地段的茶马路还相当完好。那时的热水溪还是一家吊脚楼式的骡马客店,楼上就是住客的,楼下就是自由洗澡的,我们还在那里洗过一次自然的热水澡。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乡镇公路发展较快,绝大部分的茶马路被改建为公路,要想看到一段较为完整的茶马路己经很不容易了。
   我于2008年退休,2012年,我眷念儿时在老家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便与老伴一同回到了泥沙老家居住。打小我就热爱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所以我特别喜欢经常到乡下走走。而且跟着一群朋友学习摄影,便把见着的好风景,好物品拍下来。同时我觉得所拍的东西都有一定内涵,于是又想着把它写出来,并分享给别人。所以在2016年我创建了自己的公众号,取名"老泥沙",将自己所写的文章发表在我的公众号平台上。渐渐地我写的文被越来越多的网友所喜爱,而县常常人转发扩散有些也被有关部门收录,省小报也选登过我的文章。
   我的居住地泥沙后来改名叫壶瓶山镇,源于它属于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就是以海拔2098.7米的壶瓶山主峰命名的,所以泥沙集镇就随着改名叫壶瓶山镇了。壶瓶山镇有38个乡村(社区),全部是山区。全镇最大的产是茶叶,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此话一点不假。难怪1887年广东商人卢次伦来到了湘鄂边界开采铜矿失败后就留在了泥沙开办红茶号。当时所产"宜红"茶远销英、俄等国,成就了响当当的宜红品牌,名声大噪。根据需要,宜红茶产区迅即扩大到湖北省鹤峰、五峰、长阳等地。最初,仅在石门泥沙建有精制红茶厂,叫“泰和合,为此,各产区生产的毛红茶都只能向泥沙“泰和合调运集中,通过精制装箱后再运出泥沙,转运至汉口销往国外。由于当时交通条件差,卢次伦就扩建了从湖北省鹤峰至湖南省津市的700里南北主干道为茶马路,同时又复修了通往茶区的500里山路(包含茶马路和人力路)。此期间, 鹤峰、五峰、长阳也修建了大量的骡马路用以运茶,这就是湘鄂两省石门、鹤峰、五峰、长阳等地一带茶马古道的形成经过。
   那些茶马古道,后来都是因为国家建设和乡村道路的升级,很多被毁掉了,此后就很难见到比较完整的茶马古道了。
   也是无独有偶,2023年4月1日,我与摄友唐平波和童成文在下乡摄影采风的过程中,居然发现了一段藏在深山峡谷中的茶马古道并且非常震憾,此前从未见人宣传,更没见人报道过。这茶马古道位于渫水河上游出泥沙的大峡谷和平洞河出口的峡谷之中,而且经考证,它还有自己的名字,叫新路。茶马路有名字的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为什么取名“新路”?原来是为了区别于一条老路,新路肯定要近、要好走才会修。所以有了新路后,就需要提示人们不再走老路而走新路,这新路的名字就是这样叫出来的。路上的石板上还发现有多处人工凿穿的石,经打听是系船用的这渫水河道同时又是茶船的运输水道,这运茶的旱道与水道并向而行长达3公里,便显得尤其珍贵和少见。后来经考证总结,发现此路有5个特点:
   1、此路是名符其实的茶马古道。是茶商卢次伦在1892年前后为解决茶叶运输难,缩短运距、降低运费而修建的,起意就是运茶。茶书《卢次伦传》上有“缩短驿道”的记载。
   2、此路沿途无住民,原本没有路,故不属于是老路改造升级。而是避开了高坡陡坎,优化了线路方案完全新建的,因此建设标准比较高。老路改造 ,一般是在原路上加宽和加铺石板。而此路多处是砌坎填充铺石而成,路基坚固,百多年没有自然的毁坏,只有一些滚石落在了部分路面上。中途有两处共300米被电站蓄水淹没,水库开闸放水后即露出可见。
   3、此路依山傍水、取用附近紫红色沙岩石块和青石板铺建,最长的单块石条长达1.9米。全路绵延5公里多保持完好,完全呈原始状态。青山绿水相依,风景优美迷人,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是一条好走不累的自然游步道。只要加以宣传和推介,今后必将成为户外人士的打卡点。
   4、整条路设计规范,路面一般宽2米,有达3 米,个别点经量达3.7米宽。梯等台阶整齐规则,有达30多步梯等的,10到20多步梯等的很多,显得很有气势,蔚为壮观,十分震撼。
   5、此路有4公里左右位于渫水河岸,发现四处石条边上有圆心的石洞眼,是纤夫拉纤累了歇息时用来套船用的,证实这茶马路同时又是纤夫拉纤时所走的路。沿路外靠河岸没有大树,只有小手粗的灌木,说明当年路外沿是没有树丛的,否则拉纤就不能通过。据茶书《卢次伦传》记载,宜红茶鼎盛时期,骡马有千余匹,骡马夫有数百人,日行船只在百余条。可见当年这段河谷中,水上有船只上下,岸上有骡马通行,河中水鸟畅游山上有猕猴出没,生态极为原始,而且情趣十足。
   出于好奇和触动,我便想着这资源要是能卖出去有识之士投资利用发挥它的价值该多好啊! 如果能够实现这一想法,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就能得到体现。这闲置的资产盘活来为山区人民服务,那不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吗?否则,它永远只是一条骡马驭茶走过的路,也就是一处闲置的资源罢了。带着这个想法,我当即写下了三位摄影人发现石门最震憾的茶马古道一文,后来又写了一篇宜红茶诞生地石门宜沙古茶道的形成和遗存一文。均相继发表在我个人的公众号《老泥沙》平台上。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总是会有人青睐。第一篇文章发出当晚,县文联韩勇主席即将此文转发给了县有关部门,希望引起重视。之后,我见着韩主席,韩主席又表示要组织一批县内文学作者前往采风,还要求我当响导。2024年10月12号这一天,县里也确实一批人走茶马古道并采风,但出于其中年长者居多仅只到水南渡老街那一小段看过一下,而那段峡谷中最野、最原始、最完好、最震憾的一条5公里多长名为“新路”的古茶道未能到达。    后来,我的那篇报道被外地网友以石门发现最震憾茶马古道为题原文原图进行了转发。此时有朋友告诉我这是否涉及侵权要我投诉,我说这是原文转发,仅只标题少了前面的几个字,文章出处明明白白,是进一步扩散分享,好得很!这是在帮我卖古茶道。    2024年10月11号,又有一家县自媒体和外省客商来到壶瓶山要拍古茶道视频,在泥沙街上歺馆吃晚饭,指着一篇报道上我的人相照片问歺馆老板认不认识这人,老板说认识,一个街上的,还是亲戚,结果当即派人喊我去共歺,还说开工资叫我陪去看那条古茶道。于是在第二天我为之带路又一次重走了那一段茶马古道,完事后他们还真付了我300元工资,他们说这是商业性的服务,你得收下。      时间到了2025年的1月7号,我正好在县城检查身体,在准备离开县城次日返回泥沙的当晚,无形中发现一条要求加我微信的留言,宣称自己是湖北大学的博士张链链,微信呢称叫"王爷″,此时我还不知道此人年纪多大,是男是女,自我介绍说早就关注了我,此次来石门要考察宜红茶和古茶道,希望我陪同采访考察。我一想,好事来了,终于有外地大学的学者重视石门的古茶道了。于是我当即答应下来尽力满足这位博士的要求。第二天我们约定在县档案馆见了面,原来是一位女博士和一位陪同的男博士(专业不同)。当她们完成在县档案馆的查档工作后,于11号上午到了壶瓶山,当天下午我便陪同湖北大学的两位来者开始考察。包括采访总共进行了三天,其中两天看古茶道和茶山,一天采访知情老人。这两位湖北大学的学者,回校后撰写出了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家某刋物上,我未见着此文,是县博物馆的人士告诉我的。湖北大学有从事万里茶道研究的专门机构,张博土的文章对推介石门宜红茶的历史应具有一定影响和扩张力。我想这对于我想卖古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025年5月20日上午,我突然接到壶瓶山镇政府的电话,说北京来了一位人,还有县博物馆的人陪同,要我带路并陪同考察石门壶瓶山的古茶道,还说是县里推荐要我参加的。我一想,这古茶道连北京的人都知道了,看来我前面做的那些宣传没白费心血,于是欣然答应陪同考察。
   原来他们一行多人,于前一天傍晚就住到了壶瓶山镇上。20号上午,我和当地镇政府的有关人员便出发陪他们开始了考察。北京来的人一见着我就自我介绍说叫吴涛,刚才在车上一直就着我,我说吴老师好!我们是家门,这一下子就显得好亲近了。    在去考察的路上,我们一直聊着。主角当然是吴涛老师,看来我便是副主角了。通过聊我知道吴涛老师是中国现代的徐霞客,现年56岁,是专门研究古道、推广利用古道的。他到了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古道,并整理出了国内1700多条有价值的古道资料,还提出了"中国十大古道"和"亚洲十大古道"的概念。哎呀呀!这不就是我要找的买主吗?
   我陪同吴涛老师考察了三天,当第二天我把我认为最震憾最原始的那条古茶道的一小段带路让他们看后,我探讨式的问吴涛老师感觉怎么样?吴涛老师说:“太好了,可与世界级的媲美!这时,我觉得我以前做的事太值了,终于得到了专家人物的认可!         在第二天考察后的晚上,吴涛老师召集我和县博物馆的小曾同志进行座谈交流。交流中,吴涛老师向我们讲了一个新名词,叫古道马拉松。咋一听感到新鲜,古道那么难走,能跑马拉松吗?通过吴涛老师的讲解,才知道此马拉松非彼马拉松,吴涛老师在离开我的那一天,又送给我一本书,叫《古道马拉松实用手册》。看完此书,我才对古道马拉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原来吴涛老师是有备而来,看来这古道马拉松也许真的是一种拯救和盘活古茶道资源的有效途径。但怎样开展和被民众认识接受,我感觉还是一个谜。但从吴涛老师的介绍看,在中国好一些地方从最初被动开展到后来火热如潮,似乎还真能让古道马拉松火起来!古道马拉松火了,这茶马古道不就是卖出去了吗?   


作者简介:
    吴昌治,男,石门县壶瓶山人,石门县供销社退休干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正扬社区

GMT+8, 2025-7-3 18:42 , Processed in 0.0331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http://www.cdzyw.cn 常德正扬社区

© 2022-2023 正扬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