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5-7-8 15:50 编辑
鄢马淌的红色故事 ——作者/王常知 在石门县太平镇茶园村北部海拔400多米处,有一个小地方叫鄢马淌。从东边株树口到西边的洞湾口全长约3公里,环围着一座叫做“洞岭”的山。鄢马淌原来有四个生产小队,总人口在300左右。鄢马淌这个地方因“洞”而出名。其中容积最大的便是大洞,洞口在株树口西边半山腰,进洞一直伸延到鄢马淌中部出头,又是一个非常隐秘的出口。洞内全长200多米,洞高17米,最宽处40米,窄处也有17米,洞是东西走向,洞内宽敞舒适,冬暖夏凉,是一处极佳的避暑胜地。据老辈人说,大洞里有两层楼,上顶后还有一处天窗,天窗出口非常隐秘,出口那地方叫棺材洞,不知是啥原因,楼门和天窗被人堵塞,我们曾经多次探寻过,不知在何处无法找到。知道真相的人都已作古,关于大洞的秘密,留下了千古之谜。 在大洞东边出口下150米处,有一条古道,是清朝光绪三十三年由泥市泰和合茶号主资修建的“骡马古道”,也叫“茶马古道”。 距大洞西边出口300米处,也就是鄢马淌中部公路边有一块石碑,立于“大清光绪丁未年(光绪33年,公元1907年)”距今已117年了,上面记录着当年修路的情况。这块碑在鄢马淌石匠周章凡先生的保护下得以幸存。2020年由周先生和儿子李云送立原处。这是泥市泰和合茶号至津市大码头七百里茶马古道唯一一块保存完整的路碑。 据当地老一辈的人讲,贺龙元帅当年赶骡马经常从这里路过,就在这块石碑附近青草多,且距大路近,他歇马时就把骤马栓在这里,后来这里就取名“拦马坵”一直沿用至今未改名,这块路碑也就立在拦马坵里边岩堡上,贺龙元帅就利用放马的空间到鄢马淌四周溶洞考察。有一次元帅和他的老朋友王诚在老先生(笔者的爷爷)一起到洞湾考察,并将洞湾的山和田一起买下交由老朋友王诚在置守,为他将来干革命把鄢马淌这里作为根据地而打下坚实基础。 后来,贺龙元帅正式拖队,建立革命武装,他在湘鄂边一带活动,鄢马淌这个比较隐秘的地方为他提供了有利条件,国民党石门保安司令罗效之经常奉命围剿贺龙元帅的部队,当元帅的队伍退守到鄢马淌这里时,罗效之始终不敢攻上来,因为这里洞多他怕上当中埋伏。 1929年,贺龙元帅在湖北五峰县因战事失利,为保存革命火种,不得不退守到鄢马淌,他将一小部分战士和伤员安排在鄢马淌洞湾,交代朋友王诚在,由他负责治疗伤员,提供食宿。当时王诚在老先生在洞湾只修两间茅草土墙屋,部队二十多人,无法住下,就只好让伤员住屋,其他战士就在洞里睡觉。为防止泄密,后期一段时间又转移到大洞里。因为大洞是穿山的,两边都有出口,一旦有情况,随时可以从另一头脱险。贺龙元帅从赶骡马到拉队伍参加革命,在这一带活动时间长,群众基础好,即或在国民党地方武装围剿他的期间,这一带的老百姓是不会举报出卖他的。 在茶园村有两个懂医的人和他是忘年之交,一个是剪边河的王代明医生,一个便是笔者的爷爷王诚在老先生。笔者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述他与贺龙元帅和萧克将军的故事,我们家里曾保留有贺龙元帅给爷爷写的两封信和一张通行证,还有贺龙元帅送给爷爷的一幅铜架水晶石眼镜,《石门文史》2021年刊载了我爷爷的事迹。五峰战事失利后,元帅部队的骡马严重不足,麦园岭杨德明老先生还给贺龙元帅支援了一匹红棕色大马,当时元帅给杨老先生出具了字据,解放后,杨老先生凭此字据到政府机关领取了多年的补助金. 1931年,贺龙元帅的部队开往湖北洪湖,中途在鄢马淌休整了一天,部队分散在王诚在、罗昌元等几户人家吃饭安宿。这是贺龙元帅最后一次到鄢马淌,此后就再也没来过。 二 1942年,中共湖北松(滋)枝(江)宜(都)县委联络员刘家瑞受县委书记李冬波的派遣,偕妻易静满来石门北乡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由地下党秘密交通员刘玉如、刘华平父子带领来到烽火坪(今茶园七家河)唐天喜医生家里,以治病为掩护,昼伏夜出,开展地下工作,平时以做生意,收购桐油、梓油与别人交往,在这一带广交朋友,扩大人脉圈子,方便地下工作。从认识的人群中,发现田中夷这个人胆大心细,聪颖过人,痛恨国民党官僚,刘家瑞便将他发展成地下工作人员,利用田中夷对当地熟悉的优势,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发展地下党。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先后有田衡、田锡榜、胡凡振、张如松等一批进步青年加入进来,随后成立了武工队,队伍规模不大,二十几人,没有枪,开始就特制一种小斧头做武器(穿山河原江南游击队队员陈崇圣保存了一把,2013年由笔者转交县文物局,在一厅公展),斧头把上刻有暗记,一般的队员都搞不懂这个记号。他们神出鬼没,白天潜伏在大洞里,晚上出山袭击国民党乡公所、税务局、大地主、大劣绅的私人武装,夺取枪支。他们活动的范围,上至壶瓶山、北至渔洋关、东至水田岗、南至仙阳坪。这些地方都留传着他们的战斗故事,老一辈的很多人都知道。后来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武工队升级为“江南游击队”。 他们住大洞都是由很熟悉大洞环境的人带领。这个人就是游击队员、鄢马淌本地人胡凡振(1915-1955),他机智勇敢,能说会道,非常适合做地下工作,也是最早加人游击队的队员。1945年,胡凡振由刘家瑞、田中夷介绍在五里坪江南游击队地下联络站宣誓光荣加人中国共产党(江南游击队联络员、五里坪的陈敢姑见证了这个庄严的时刻,解放后她经常说起此事),胡凡振入党的当天晚上,就去袭击一个大地主家,正逢几个地主在赌博,他将赌资全部收缴交由游击队领导人,充实游击队的军需。 在胡凡振家的隔壁居住着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伪国民党太平乡公所乡队副(相当现在的乡武装部副部长)唐静山。他是黄埔军校肆业生,受过正规军训的人,有两下子。游击队准备策反唐静山,就派胡凡振做前期工作,因为是邻居,胡凡振的前期工作做得很顺利,唐静山也知道形势,觉得国民党气数已尽,愿意弃暗投明,很快唐静山就秘密加入了游击队,并不断地把一些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游击队在鄢马淌有了胡凡振和唐静山两人的合作保护,在这一带如鱼得水,活动得心应手。因策反唐静山有功,加上他已加入党组织,胡凡振很快就被提拔为江南游击队第三支队队长。游击队每次出去活动后,势必要遭到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围剿,他们就跑到鄢马淌躲在大洞里,唐静山家境较富裕,游击队躲在大洞里吃饭的问题就由唐静山承担,后来就有了他女儿为游击队送饭的机智故事(《石门文史》有载)。 为了进一步分化瓦解国民党太平乡公所武装,在田中夷、胡凡振、唐静山的合谋下,利用唐静山在乡公所与乡队长覃树玉(相当现在的乡武装部长)一同管理几十人和枪的情况,要求唐静山去策反覃树玉起义,经过多次接触、多轮做工作,最终覃树玉深明大义,同意起义。为稳重起见,游击队在鄢马淌举行了两次秘密军事会议,一次晚上在唐静山家里的小阁楼上,一次白天在大洞里。在大洞开会时正巧陈家坡的陈才如寻蝙蝠屎(做药方)来到大洞里,陈才如人称“才大麻子”,身材魁梧,开会的游击队领导误以为他是奸细,随即将陈才如五花大绑在石柱上,嘴里塞上烂布条。天黑不见才如回来,家里请几十人寻到大洞里才找到。人们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我进洞刚拐弯就被四个彪形大汉揪住,嘴也被堵住,问他认不认得是哪几个人,他说一个都不认得。事后好长一段时间没人敢到大洞里去。 其实,这两次秘密军事会议就是商量如何夺取太平乡公所的枪,当时根据覃树玉的意见,要求不要暴露他和唐静山的身份,采取巧夺的办法,最后决定:乡队长覃树玉出假差,先调游击队理伏在去往覃树玉家(印家台)的路上,再放出风声说游击队去覃树玉绑票。乡队副唐静山发动所有乡丁携带武器扑向印家台,自己未去。结果可想而知,游击队在暗处,未费吹灰之力就缴了乡丁的枪。就在乡丁刚出发,唐静山闻听国民党五乡情报站站长汪梅轩出差回来,知事情不妙,随命自已的随从老谭火速前往印家台送信,通知他们及时撤离。汪梅轩回到乡公所,不见乡丁,就问唐静山怎么回事。唐静山说他们去印家台剿匪去了。汪见唐没去,起了疑心,汪立即上马飞奔印家台,驰到苦竹坪书房堡就见到送信回转的老谭,由于马快路窄,老谭也惊慌失措,一下就退跌到水田里,汪厉声追问老谭做什么去了,汪历来杀人不眨眼,老谭又跌了一跤,慌得说不出话来,汪梅轩伸手一枪把老谭打死在水田里(汪离开后,本地瓦匠陈家万将老谭收尸掩埋在书房堡,可怜英雄忠骨沉睡异乡,至今无人瞻仰祭扫)。汪打死老谭后,调转马头回到乡公所,见到唐静山就开枪,幸亏子弹从他腋窝飞过,只擦伤一点皮,第二枪不准,汪打第三枪已不见人。前面说了,唐静山是黄埔军校肆业生,论本事,汪不是他的对手,但此时唐静山毫无准备,加上心里有点虚,只好开溜。从此没回乡公所,而是跑到津市做生意,开了一家“亚西油行”店铺经营植物油(此故事已刊《石门文史》)。 此间,江南游击队又暗中计划,收买伪国民党太平乡长唐中琪(人称白天文)伺机处决了恶霸汪梅轩,为老谭和所有被汪梅轩杀害的人报了仇。 三 1949年全国解放。6月,江南工委书记田中夷由湖北宜昌地委任命为五峰县副县长;胡凡振为五峰县县大队长,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江南大片区域。江南游击队由覃涤寰、覃树玉继续指挥。8月,覃涤寰、覃树玉率领江南游击队凯旋石门县城,部队与县大队编入突击八大队(有传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06师480团),有受编的成为正式人民解放军战士,也有自愿要求回原籍的。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8108/wps5.png 鄢马淌三个革命老人的结局: 王诚在,1934年受贺龙元帅之邀参加红军(曾有贺龙元帅的亲笔邀请信),1936年下半年因家庭成员重病请假回来(有部队的通信证),1937年小儿子出生,家庭负担加重,从此没有归队,一直在家乡从医,1975年逝世,享年82岁。他的红色经历《石门文史》有载。葬洞湾口西跑马岭。 胡凡振,1949年6月被组织调到湖北五峰县任县大队长,由于拖儿带女,且还代红军烈士胡宏志赡养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家中负担重,1953年胡凡振辞官回乡,在家乡担任农会主席。1955年,身染沉疴,医治无效,不幸辞世,享年40岁,葬鄢马淌北山张家坡。 唐静山,1947年太平乡公所被缴枪,被汪梅轩枪杀未遂后,跑到津市开“亚西油行”,解放后回到家乡。1953年土改时划为地主,闻听上级要查他的历史,唐静山怕受到严厉处分,因精神崩溃而自尽,葬太平镇东流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