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将军 于 2025-7-5 15:59 编辑
养在深闺铜锅寨 王渊渊 从石门县城沿着通往壶瓶山的公路向西北方向行约80公里,老远便可望见一座奇特的群峰矗立,并向北逶迤而去。这山便是非常有故事的铜锅寨。 铜锅寨又名铜峰山,比较精确的位置是石门县所街乡迎驾垭社区、黄福峪、磨得坪村境内。亲历奇景,你会感到她就象一尊巨大的守护神岿然屹立在所街乡政府所在地集镇背后。即便所街属典型的山区,但因铜锅寨在此如同鹤立鸡群,明朝时田土王的部将夏氏五兄弟便曾在此屯兵扎寨。 铜锅寨群峰系泥质砂岩构成,长约2.6公里,宽约2公里,海拔高度为795.43米,主要植被种类有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等。主要物产有柑橘、茶叶、玉米、马铃薯、豆类;主要生物有杉木、马尾松、香樟、槐树、化香、女贞、麻栎、映山红、白栎、檵木、柑橘、李;主要动物有野猪、山兔、红腹角雉、勺鸡、红翅绿鸠、草鸮、喜鹊、斑鸠等。 铜锅寨山势险峻,坡度均在50°左右,有五座山峰紧密相连,卓然而立,形如屏障。主峰曾建有名曰“白虎庙”的庙宇。传说庙中有一口铜锅,放下一粒米煮饭,便能使数人至数百人吃饱,但每顿都有吃无剩。该山便以此铜锅得名。 相传铜锅寨山上原住有一孤寡老人。当时,山下的添平所土王覃添顺待他如同亲爹,经常上山看望他。老人对此很是感激。一日,老人突发重病,覃添顺闻讯,急忙上山看望。老人弥留之际,紧握覃添顺的手说:“我家里有一口铜锅,送给你以备军用。只要在锅中丢一粒米,即可供万人食用一餐,但贪心不得,也不得搬动。”说完,老人突然变成一只白虎而陡然消失,此时,土王只见堂屋中出现了一口大锅,并由三株灵芝草变成的岩桩撑住。土王顿觉这是白虎神的点化,便将此山改称白虎山,并专门在山顶上修了一座庙,同时造了一尊老人神像供于庙中。 此后,覃添顺因得此铜锅后如虎添翼,人有食,马有料,连续打了许多胜仗,添平所土司政权日益巩固,地盘逐渐扩大,威震湘鄂边界。 元末明初,陈友谅大乱澧州,并把添平千户所土司王覃添顺逼上铜锅寨山顶,企图将覃土王围死在山上。可万没想到半个月过去,山顶上士兵仍摇旗呐喊,还有士兵将硕大的鲫鱼从山顶上扔下。一个月后,陈友谅见围攻无望,才撤走东去澧州。后来,人们知道一个秘密:铜锅寨的山顶有一眼常年不干的井水和一口神奇无比的铜锅。“迭龙观的碓,铜锅寨的锅”之说自此在民间广为流传。覃添顺凭铜锅寨山顶的泉水和铜锅保存了实力,并于1365年支援徐达、杨璟解了常德之围。陈友谅在被迫逃往江州(今湖北武汉)的途中被乱箭射死。 铜锅寨的传说传至湖北鹤峰,该地田土王得知湖南石门县所街的铜锅寨有一口能供万人吃饭的铜锅,便想将那铜锅搞到自己手里。于是,他带着自己的8个儿子爬上铜锅寨偷锅。岂料刚一搬动,那口铜锅便“嗖”地一下,便飞入了山对面渫水中的“锅底潭”(水南渡原渡口上游约60米处)。“锅底潭”水深莫测,但田土王盗锅心切,便又赶往“锅底潭”冒着危险搬锅。不过,此前他曾听说,想捞起那口铜锅,必须要“九子十爷儿”才行。田土王只有8个儿子,于是他动了一个歪脑筋,叫来了一个侄子冒充自己的儿子,以凑齐“九子十爷儿”。到达“锅底潭”后,田土王仰望天空万里无云,于是,于是一声吆喝,十人一起跃入潭中沉到水底。见到那口铜锅时,田土王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高声喊道:“孩子们加油呀!”随着田土王一声大叫,大家使出浑身力气终将铜锅抬了上来。不料刚抬出水面时,突然雷雨交加,铜锅“咣当”的一声沉入了潭底。田土王“九子十爷儿”筋疲力竭瘫倒在河滩上。但田土王仍不甘心,稍息后,再次带领孩子们潜入潭底搬锅。但他们使尽浑身解数,铜锅始终纹丝不动。田土王只得悻悻而归。 若干年后,渫水边有一老汉生了8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于是打起了那口铜锅的主意。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老汉叫来女婿和8个儿子说,今天我们凑齐了“九子十爷儿”,一定要报那口铜锅搬上来。于是,他们一来到“锅底潭”,便一齐潜入水中。老汉一声“一、二、三,起!”十人居然将铜锅搬动。老汉大喜。但没想到铜锅即将浮出水面时,大家肩上突然感到铜锅重似千斤,并随即缓缓下沉,尤其压弯了女婿的腰。大儿子见状,急忙大喊“姐夫哥,顶住啊!”此时,突然“咣”的一声,铜锅又重新沉入潭底,而且潭水突然变得十分浑浊。大家见状,急忙爬出水面逃生。 此后,再也没人敢动邪念去“锅底潭”捞那口铜锅。据说,直到现在,那口铜锅仍沉在潭中,有人在此游泳时还隐约可看见锅的“耳子”。 如今,遥望铜峰山顶,那三根灵芝草变成的支撑铜锅的岩桩仍屹立在山峰上。只可惜,那庙宇已被毁。不过,铜锅寨的传说一直在渫水流域的土家山寨广为流传。于是,我的一位身居铜锅寨山下、并非常了解铜锅寨的学友覃道贵先生曾写下两首这样的诗句: (之一) 巍巍凌霄汉,矗立千万年; 攀登不容易,犹如蜀道难。 山顶人奉佛,寺院罗众仙; 清风调丝竹,晓日抚翠峦。 峰顶跃活鲤,惊疑别有天; 入锅一粒米,能供万人餐。 举目四面望,群山在峪间; 晴空浩如洗,通宵月不残; 松柏环清景,云抱山峰眠。 青灯木鱼响,众僧跪参禅; 悠然度岁月,清心涤俗缘。 身在此山顶,俯仰皆如愿; 人忘红尘劫,坐看天地宽。 (之二) 家住此山南,不知此山年。 少时力方盛,常攀苍翠巅。 山顶看日出,林下听涧泉。 十六离乡游,七旬策杖还。 人得归梓里,已是垂暮颜。 铜峰独高耸,世事多变迁。 往事今回首,仿佛是昨天。 外乡变岁月,静夜思根源。 我心怀故土,无能是枉然。 人随时光老,青山仍青山。 欲登力不支,仰望若云寒。 我是在铜锅寨山下完成高小和初中学业的。读高小时坐在教室透过窗户向左望去,巍峨的铜锅寨,是我最忘不了的记忆;上了初中,我们的学校就在铜锅寨山脚,那时条件艰苦,劳动课时,学校曾组织我们到铜锅寨半山上挖野菜。放学后,大家偎依在铜锅寨山下非常喜欢向铜锅寨上仰望。这似乎成了我们的习惯和一种心理满足。即便成年后直至如今,我凡到或经过所街,总是禁不住要不时凝望铜锅寨。那是对铜锅寨的一种特殊的情愫使然,那时对往事的最美好的回忆。 我心仪铜锅寨。鉴于她养在山中人未识,于是一直想向有志之士提出开发铜锅寨旅游的建议。因为我从骨子里认为,铜锅寨确实亮点多多,非常值得开发。 铜锅寨的自然风光特点十分突出。我在张家界工作过,我可负责地说,张家界的黄石寨山顶上本就是一片不毛之地,基本没啥可观赏的东西,而铜锅寨不仅气势恢宏,且山顶本就有实实在在的庙宇,更有深厚的文化。从这一点上讲,她就优于张家界的黄石寨。如今铜锅寨的庙宇虽已被毁,但据到过山顶的人说,山顶上仍存庙的残垣断壁,还有人在山顶带回过庙宇的瓦片。他们还兴致地说,登上山顶,环顾四周极目远望,遇上晴天和依稀望见武汉,环顾山下,可见渫水波光闪闪蜿蜒流过,山下桔园的桔香香飘四溢,醉人心脾,遇上雨过初晴,云雾在山腰缠绕,恰似人间仙境。 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明朝洪武年间,朝廷封覃添顺为征西大将军,镇守添坪所,所辖三关、十八隘,所址就设在铜锅寨西面山下的留驾坪,后移至北面山下寨坪的李家场口,清朝顺治年间才移至迎驾垭至今,因去掉“添坪”二字留“所”字,即成所街,现在所街的地名便由此而来。如今,距此地约三公里处的麻腊口仍有征西大将军覃添顺墓园。 同时,铜锅寨的西面山下,有一个名叫喻家台的自然大型台阶,面积约四平方公里,比所街乡所在地高出大约30米,是个非常理想的登铜锅寨的中转站。若在此架设缆车直通山顶,那必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线。 此外,所街还是知名的茶叶、柑桔、烟叶主产乡,尤以冰糖橙闻名全国,曾被财政部指定为冰糖橙产业基地之乡。每到柑桔成熟季节,登上铜锅寨俯瞰山下,到处一片金黄,山风拂面,令人身爽心醉。九曲蜿蜒流过的渫水,如绿色的飘带挥舞;无声诉说沧桑的茶马古道,更能给人以无限遐想。 随着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通往铜锅寨山下的所街的交通条件也正在改善。当前,从石门县城出发,开车两小时便可达所街。同时,这里距现已名声在外的旅游区也基本形成了连锁,西与罗坪的长梯隘相连、北紧邻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炉慈高速通车后,铜锅寨到张家界只需一个半小时。因此,我建议有识之士赶快开发铜锅寨吧!我敢断言,铜锅寨一旦开发,其文化价值、尤其是旅游价值绝不亚于张家界的黄石寨!
作者简介: 王渊渊,男,石门县人,1950年10月出生,石门县公安局退休民警,常德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老干部网络宣传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