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希奇 于 2025-7-7 10:05 编辑
谭延闿:药中甘草“民国第一完人”
陈希奇 在湖南百年辉煌史中有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名字叫谭延闿。毛泽东称他为“乡邦英俊”“一个聪明的官僚”;孙中山称他为“一时人望”“不喜与人敌对,大人大量”;蒋介石称颂他“文武兼资”“党国英奇”;胡汉民赞他“休休有容”“和气中正”,誉为“药中甘草”,于右任赞他是“民国第一完人”。中国这些顶级社会名流对他如此赞誉,说明他非同凡响。 谭延闿,字祖庵(组庵),号无畏、切斋,生于1880年,湖南茶陵人。自幼聪颖好学,5岁入私塾,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他三天写一篇文章,五天作一首诗,同时练习书法,被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称之为“奇才”。1902年,谭延闿考中举人,1904年清末最后一次科举中以会试第一名的成绩高中会元。同年5月,他参加殿试,按第一名的成绩,该点为状元,可慈禧太后看到“谭延闿”的名字,就联想到令她痛恨的谭嗣同,而谭延闿与谭嗣同都姓谭且同为湖南人,对谭延闿产生反感。于是改点刘春霖为状元,谭延闿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入翰林,授编修。
谭延闿作为湖南乃至整个中国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活跃于清末民初,历经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等重大事件。他先后三次出任湖南督军,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还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要职。特别是在民国时期,谭延闿的政治生涯波澜壮阔。无疑会对湖南地方建设和国民政府初期政局产生深远影响。 1909年谭延闿当选湖南谘议局议长,1911年武昌起义后,焦达峰、陈作新遇害,他被推为湖南都督。1916年,任湖南省省长兼署督军。1918年谭延闿回到湖南,1919年成为湖南湘军唯一统帅。他在主政湖南期间为家乡作出了颇多贡献,且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 湖南光复后谭延闿遵照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临时约法》,建立议会,设立司法局,成立长沙律师公会,使湖南政治体制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气息。他推行新政、废除苛税、整顿财政。在禁烟和惩治贪官污吏方面雷厉风行。 经济方面 谭延闿拨公款办实业,积极改变湖南工业落后的局面。他亲自发起组织洞庭制革股份有限公司、创办经华纱厂、麓山玻璃公司、湖南面粉公司、湖南模范缫丝厂、湖南金工厂、湖南陆军机械厂等,他还推动矿冶工业发展,促进了湖南近代工业的兴起。他修筑湖南省第一条公路长潭公路,筹划勘测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为湖南的交通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废除清末的“粮书”制度,颁布《田赋新章》,将“正饷”和“漕粮”合并,把田赋分为3等,由政府统一征收,取消其他附加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 教育方面 谭延闿亲自担任湖南省教育会长,长期担任明德学堂总理、董事长,曾任长沙中路师范学堂监督,创办简易师范学堂、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大学前身),支持留学教育,为湖南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湖南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文化方面 谭延闿与父亲谭钟麟一样,都是著名的美食家,他指导家厨吸收粤菜、淮扬菜精髓,设计出200多道祖庵家菜,推动湘菜发展,为湘菜成为八大菜系奠定基础。他还资助湖南图书馆建设,著有《组庵诗集》等,其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谭延闿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支部长。1915年,袁世凯称帝,谭延闿参与护国运动。1922年重新加入中国国民党,成为孙中山重要盟友,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调和党内矛盾,缓解蒋介石与胡汉民、汪精卫等派系冲突。协助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1923年任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部长等职,协助孙中山筹备黄埔军校。 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兼大本营秘书长。1926年1月被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3月代理广州国民政府主席,4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7月代理国民党中央党部主席。同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参与北伐。 1928年2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至10月让位给蒋介石,转任“行政院”院长。主持制定《训政纲领》,推动财政统一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教育制度化。 1930年9月,谭延闿因脑溢血病逝于南京,享年50岁。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葬于南京离中山陵不远的灵谷寺。 1920年,谭延闿在上海开始与孙中山交往,“信使书札往还,讨论国是”。1921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迫离粤赴沪,谭延闿亲往码头迎接,并连续数周前往孙中山住所与之交谈。孙中山回粤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谭延闿卖掉上海住宅筹款5万银洋作为党费支持孙中山。并追随孙中山奔赴前线,充当“贴身护卫”。 孙中山将留美归国的小姨子宋美龄介绍给丧偶多年的谭延闿,但谭延闿为信守对亡妻的承诺拒绝了,并备厚礼前往宋家拜宋母倪老夫人做干娘,承诺一定照顾好干妹妹宋美龄,化解了尴尬。后来,他还极力促成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事,与宋家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关系。 孙中山原本准备让谭延闿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但谭延闿极力推辞,并推荐蒋介石担任校长,只题写了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 谭延闿与蒋介石有合作,也有竞争。谭延闿在国民党内有较高地位和影响力,是蒋介石权力扩张的潜在对手。不过谭延闿为人圆滑,1928年10月又将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这一最高职务主动让给了蒋介石,避免了与蒋介石的直接冲突。 也许是蒋介石感恩谭延闿的“三次礼让”,在谭延闿突发脑溢血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谭延闿逝世后,蒋介石出于多种考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仅陵墓就修建了两年,这充分体现了谭延闿在当时国民党政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蒋介石对他的认可。 谭延闿不仅得到蒋介石的认可,同时也得到国民党内绝大多数元老派和名流的认可,很多人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这也许是谭延闿在国民党内和民国政府内长期处于不倒翁地位的原因吧。
谭延闿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被誉为“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其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独特的书法风格 谭延闿的楷书以颜真卿为根基,兼采柳公权、米芾等大家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谭体”,结构宽博,雍容挺拔;行书能够巧妙地吸收并融合历代书法大家的艺术精髓,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既有传统书法的精气神,又颇具时代审美感。  极高的艺术地位 谭延闿的颜体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大家,他是20世纪楷书第一高手。其书法在民国时期占据重要地位,对当时及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许多书法爱好者依旧临摹他的“谭体”字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久的文化遗产 谭延闿的书法作品笔法精湛,结构严谨,气韵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无论是单个字还是整幅作品,都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许多作品被多家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谭延闿致力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充满了奋斗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湖南人的坚韧不拔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他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楷模。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