鲊埠街
萧骏琪
鲊埠街不长,约300来米吧。有人在一里街口咳嗽一声,街尾的行人便知道:街上有人感冒了。但鲊埠街却如一枚古朴的印章,镌刻着过往的繁华与沧桑。它藏在时光的年轮里,默默诉说着前世和今生的故事,街上的每一块砖瓦、每一株草木,都浸润着浓厚的人间烟火气。
鲊埠街的历史,要从福源桥的兴衰说起。曾经的福源桥,是商贸往来的枢纽。桥上人来人往,商贩的吆喝声、行人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它见证了货物的流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条崭新的公路从鲊埠街后面穿过,福源桥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桥身斑驳,砖石松动,曾经的辉煌渐渐淹没在岁月的尘埃中。但它依然倔强地挺立在那里,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守护着鲊埠街,成为人们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广威中学在鲊埠街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校园里,书声琅琅,莘莘学子怀揣着梦想,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教室的桌椅见证了他们的成长,操场的跑道上洒下了他们拼搏的汗水。广威中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奔赴四面八方,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却始终难忘母校的培育之恩,难忘鲊埠街给予的那份宁静与温暖。
街心那条窄窄的石板路,是鲊埠街的脉络。青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每一块石块,都承载着无数人的足迹。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石板路上,早起的人们踩着石板去赶集;傍晚,夕阳的余晖为石板路镀上一层金色,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沿着石板路归家。石板路记录着岁月的更迭,也见证着鲊埠街的人情冷暖。
在鲊埠街福源桥旁,有一棵生存了400多年的鬼柳树。它虬枝盘曲,树冠如伞,仿佛是鲊埠街的守护神。春天,嫩绿的新芽在枝头绽放,给老街带来生机;夏天,浓密的树荫为人们遮挡烈日,老人们在树下摇着蒲扇,谈天说地;秋天,金黄的树叶随风飘落,为石板路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冬天,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挺立,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鬼柳树就像一位无声的长者,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鲊埠街人成长。
在这条充满故事的街上,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收废品的老倌子,推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走街串巷。他的吆喝声在街巷中回荡,“收废品嘞——”,声音里带着几分沧桑,又透着对生活的执着。老头为人实在,从不缺斤少两,他和街坊们都很熟悉。谁家有了废品,都会想着留给他。
开旅店的胡妈,是个热情好客的人。她的旅店不大,很农家,却干净整洁。过往的旅人走进店里,总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胡妈会拉着客人的手,嘘寒问暖,帮忙安排房间,还会贴心地送上一杯热茶。在她的照料下,疲惫的旅人能在异乡找到一丝慰藉。
做包子的银妈,一头如雪的白发,总是笑容可掬。她的包子铺是街上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每天清晨,热气腾腾的包子出笼,香气四溢,吸引着众多食客。银妈做包子的手艺是祖传的,从揉面、调馅到包制、上蒸,对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丝不苟。她对待客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总是热情地招呼着,“尝尝我新做的包子,热乎着呢!”那亲切的笑容,让人感觉心里暖暖的。
撑船渡河的夏章林,是鲊埠街和对岸联系的纽带。他的船,在河面上来来往往,风雨无阻。夏章林的妻子是泗里河人,是个心灵手巧的理发师。她的理发店虽然简陋,但手艺精湛。街坊们都喜欢找她理发,人们可以一边理发,一边拉家常,小小的理发店充满了欢声笑语。夏章林和妻子相互扶持,在鲊埠街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在鲊埠街,人情世故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香。婚丧喜庆,是街上最热闹的时候。谁家办喜事,街坊们都会主动帮忙,布置新房、准备酒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是自己家的喜事一般。新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开启新的人生篇章。而当谁家遭遇丧事,大家也会纷纷前来吊唁,安慰家属,帮忙料理后事。在悲伤的氛围中,大家的关怀和帮助,让逝者安息,也让生者感受到温暖和力量。
鲊埠街,这条充满烟火气的老街,承载着太多的回忆与情感。它的前世今生,在时光的流转中缓缓展开。福源桥的兴衰、广威中学的岁月、石板路的足迹、鬼柳树的守望,还有那些平凡而又温暖的人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鲊埠街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它将继续在时光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诉说着人间的美好与温情。
|